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其中,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早年迎娶了曹操曾孙女为妻。但是,他最终却被司马昭处死。
一
具体来说,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一作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嵇康的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嵇康的兄长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后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嵇康的父兄都在曹魏为官,而且拥有较高的地位。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他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来,嵇康迎娶了魏武帝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因和曹魏皇室形成了姻亲关系,嵇康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与长乐亭公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即嵇绍)。
嵇康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弹琴吟诗,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出仕为官。对于竹林七贤来说,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而且都在为官不太感兴趣。
二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通过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家族篡夺了曹魏大权。虽然嵇康无意仕途,不过,曹氏的衰微,自然会对其人生造成直接的影响。等到司马昭掌权后,因为仰慕嵇康的名气和才华,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对此,嵇康不为所动,甚至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
同时,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史称“大将军(指司马昭)闻而怒焉”。嵇康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司马昭的忌恨,这促使其最终落下了比较凄凉的下场。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再一次触怒了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以陷害嵇康。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三
最后,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不过,司马昭没有退步,执意下令处死嵇康。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得知嵇康被杀的消息后,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也在不久之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到了东晋时期,名士谢万将嵇康列为“八贤”之一。袁宏在《名士传》中也称嵇康等七人为“竹林名士”。此外,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氏,竹林七贤最后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