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提到,只是简单一句“破获庶母”,这就不是刻意的,而是曹操南下,徐庶的母亲和其他难民都做了俘虏。这消息传来,徐庶才方寸大乱,急奔曹营去了。徐庶本来就是想投靠曹操的,帮刘备打赢曹仁,就是徐庶给曹操的投名状,让曹操看到他的能力,徐庶都叫关羽不要杀曹仁,就是因为曹仁是曹操的兄弟。
那曹操手下为什么那么多谋士?郭嘉,荀彧,程普,等等?因为在当时曹操的威望比刘备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在曹操的身边就好比君臣之别,在刘备那总是打感情牌,一点帝王之威都没有,总是感觉在求他们出谋划策,这就是区别,所以最后夷陵之战诸葛亮是在无声的抵抗,如果是曹操荀彧他们敢不去吗?夷陵之战诸葛亮没去,是最大的错误。徐庶与母亲走失是真的,其它的都是自己的想法而已,我翻阅过史书,徐庶母亲走失后进入了曹操的地盘,至于有没有被曹操抓住这有待考证,徐庶没有重归刘备阵营不是内疚,而是不愿意了,徐庶不是那种公利心强的人,从前面对徐庶的描写,我觉得徐庶因为母亲的死而心灰意冷,不愿出士了。
徐庶之所以不再投靠刘备,是因为他知道此时刘备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的荆州士族集团的“名士”,已经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早先刘备比较落魄,对于徐庶这样的“寒门”士子还比较看中,但是刘备一直不停的在设法结交士族,在士族圈里寻找人才,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资本,很多荆州士族都投靠了刘备,比如庞氏家族最著名的庞统,马氏家族的“马氏五常”,伊籍,殷观,黄忠,魏延等等,徐庶再回来也没有什么地位了,而曹操是奉行“唯才是举”的人,只有在曹魏集团,庶族寒门士子才可能有出头之日,后来,徐庶在曹魏政权也做到了御史中丞,而且是正正经经的大汉朝廷的官吏,如果在刘备集团可能连这个地位都混不上,徐庶进曹营被骗,说白了就是太丢面子,军师未发生先知,被骗了还有什么资格做军师?
更何况是曹操叫他去招降刘备,就此机会叛逃将永远抬不起头来!是个有自尊和人格的人!古代,打的实力不如说是打的是人。荆州百姓,为什么会随刘备南迁,不是因为刘备多仁慈。而是刘备明白,只要有人,就有希望。地可以再多回来,只要有了人,就可以东山再起。而曹操呢,屯田,不就是养民,间接养军。汉中之战,曹操把原著人都西迁。刘备只得其地而不得其人。曹操真英雄,刘备假仁义而已。想想也真是可悲,一个小说,把一个卖草鞋的写的那么伟大。
徐元直为人刚正不阿,但是吧,他是被逼无奈才去的曹操阵营,不管是否自愿,都属于不忠,自古忠孝两难全,他选择了孝而没有选择忠,所以他也无颜再去西蜀阵营了,况且人家也说了去曹操阵营不会献一个计策,也算是对刘备的补偿了把,否则前期的刘备还真没有人能和他玩智谋。当时主要是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治蜀的四大措施:第一,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第二,盐铁官营,大兴蜀锦。第三,科教严明,任贤纳言。第四,结盟东吴,北抗曹魏。《三国志》:“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徐庶本来也不想回去了,三国有点政治见解的谋士都知道曹魏的实力不是蜀和吴联合就能撼动的,所以曹魏人才济济,另外两个国家的人才捉襟见肘,尤其在后期在士族大家的掣肘下,发展会更难(蜀汉和孙吴的那几个是为了感恩报答,不是他们有帮助自己君主夺取天下的实力)。
曹操在北方的治理难道不比刘备的巴蜀强?清者自清,有脑袋的人,自己看得出。如果北方治理混乱,赤壁以后,不管曹操怎么休养生息,都不可能让曹魏强于蜀国,巴蜀天府之国,古代战争打的就是粮食,经济,还有人。赤壁以后,巴蜀实力大涨,虽有东吴牵制,但不影响巴蜀强过赤壁大败的曹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