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为何二世而亡?孙皓晖:两千年的主流说法不对,一切都是偶然

秦国为何二世而亡?孙皓晖:两千年的主流说法不对,一切都是偶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劲松历史 访问量:2458 更新时间:2023/12/8 8:15:18

秦帝国突然灭亡的原因,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谜团。一般主流的观点认为,秦行暴政,竭泽而渔,最终逼得人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推翻了暴虐的秦王朝,建立了施行仁政的大汉王朝。

以人类文明史作横向对比,秦政是同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准。大体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帝国的残酷暴烈,与秦帝国的法治文明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举凡人类在自然经济时代的野蛮标志,都是西方罗马帝国及中世纪时代的专属物:斗兽场、奴隶角斗士、初夜权、奴隶买卖制、领主私刑制、贞操带、以掠夺为实质的宗教战争,等等等等,其触目惊心,其阴暗恐怖,尽出西方落后文明。相比于西方罗马帝国,秦帝国的文明水准至少超过半个时代,或者说高出半个社会形态。

孙皓晖说,所谓“暴秦”,乃是六国复辟势力炮制出来的历史谎言。最早的“暴秦”二字出自陈胜起义之后的陈郡六国遗老之口,他们极力劝说陈胜称王,并大肆称颂其反秦举事是“伐无道,诛暴秦”的大业。这是原六国贵族阶层第一次对秦帝国总体冠以“暴秦”之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暴秦”说。

陈胜称王之后,这些人被分封各地,他们很快脱离了陈胜的掌控,自立为王,所作所为比秦人更胜百倍。比如被后世称为英雄的项羽,动辄就要屠城和杀降。秦人征战百年,只有白起杀过赵卒四十万。即使被当时称为尊厚长者的刘邦,屠城也是家常便饭。这两位尚是如此,其他诸侯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皓晖说,秦帝国的灭亡,纯属“偶然”,而非历史的必然。

第一,秦始皇本想传位于“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公子扶苏,不料扶苏因为力劝施行仁政而得罪了晚年由于吃仙丹导致中毒而情绪极度不稳定,甚至精神偶发错乱的秦始皇,将他贬到外地,远离了权力中枢。

第二,秦始皇最后一次大巡狩,竟然在二十几个皇子中独独带了最为无能且年龄最小却最为冷酷无情的胡亥。胡亥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把所有的哥哥姐姐都杀了。如果秦始皇带的不是胡亥,而是别人,那么赵高李斯就未必能够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三,秦始皇最为器重的赵高和李斯竟然为了一己私利而擅发遗诏,扶持胡亥继位。以赵高前期的表现与功绩,始皇帝对其委以重任,且信任有加,是完全正常的。唯其如此,赵高的人性之恶变突然发作,并无必然性,确实是一种人性突变的偶然性。李斯更是如此,以其前期的巨大功绩与杰出才具,以及在几次重大关头表现出的坚定抉择,实在不可能想象他会与赵高这个“刑余之人”同流合污。

孙皓晖说,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

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意识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地变形了。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虽然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但是国人对秦帝国的了解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国家,统一文明,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耕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求变图存”,此之谓也。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在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统一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这套11卷本《大秦帝国》介绍给大家。谋略不逊于《三国演义》,悲壮超越《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创作十六载,煌煌五百万言,荣获茅盾文学奖提名,图文并茂,物美价廉,从政必备,经商必读。喜欢的朋友赶紧买回家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精选

购买

标签: 孙皓

更多文章

  • 东吴末帝孙皓的故事,只当了几个月的明君,残忍嗜杀,终丢掉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研经讲史标签:孙皓

    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暴君是吴末帝孙皓。孙皓字元宗,又名彭祖,字皓宗,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父亲是孙权第三子,曾当过太子,后又被废的孙和,母亲是丹阳句容人何氏。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听信谗言,废太子孙和,立少子孙亮为太子。两年后,十岁的孙亮即位,孙亮在位六年,大将军孙綝废掉孙亮,立24岁的孙权第

  • 国家灭亡后,刘禅和孙皓在晋朝的待遇为何相差这么大?榜样的力量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孙皓

    看到一篇文章,《蜀汉和东吴灭亡后,刘禅和孙皓在晋朝的待遇为何相差这么大?》。文章说,刘禅作为最早的亡国之君被押送至魏国都城洛阳时,当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曹奂对刘禅相当的好,权臣司马昭对刘禅也不错,不仅封刘禅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还有许多其他的赏赐。而且,刘备的后人的待遇也不错,在晋王

  • 三个皇帝一台戏:刘禅的聪明,孙皓的风骨,司马炎的胸怀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孙皓

    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历时三个月灭亡了蜀国;十几年后的公元279年,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历时近四个月到280年3月灭亡了吴国。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开始到公元280年为止,魏蜀吴三家归晋,中国历史重新由分裂归于统一。三国虽然结束了,但是关于三国三个皇帝的逸事才刚刚开

  • 东吴末帝孙皓:不准别人看他,杀害大臣,霸占其已嫁人的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孙皓

    孙皓三国东吴最后一位皇帝,是孙权的孙子。孙皓不喜欢别人看着他,上朝大臣都不敢抬头。这毛病一听大多可以看出,这人十有八九有心理问题。杀张美人因为“贼人”就是他。孙皓的疯狂行径何止这一个。这个疯狂的皇帝是怎么上位的呢?上一任皇帝是孙权的儿子孙休,去世后,其儿子还小。于是当时张美人的父亲张布和丞相濮阳兴商

  • 刘禅与孙皓与其父亲差之甚远,但被俘的时候态度却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亦唐历史标签:孙皓

    刘备、曹操、孙权费尽心机,才得以三分天下。谁也没有料到最后统一天下的并不是三国里面的其中一个,而是晋。魏国先灭掉蜀国,随即又被晋所取代。之后晋攻灭东吴,终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纷争,完成统一的大业。蜀后主刘禅和吴后主孙皓都是献城投降,被安置到洛阳。这两个人性情不同。刘禅懦弱,孙皓残暴。所以他们的态度也截

  • 西晋一统天下后,刘禅孙皓面对晋帝戏谑的时候的高下之分

    历史人物编辑:安西读史标签:孙皓

    刘禅蜀后主,在降西晋以后,最出名的故事大概就是乐不思蜀了。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

  • 导演孙皓这样评价肖战:比起红毯和光环,他爱的还是表演!

    历史人物编辑:巷雨旅游标签:孙皓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肖战,你在,我就不曾离开,未来道阻且长,让我们朝着光亮一起走下去吧!——只言片语只为守候你比起红毯和光环,他爱的还是表演,这不是一个爱上‘副产品’的人!——孙皓设计师出生的肖战,进入演艺圈,就是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二十五岁,跨入一个新的领域,从头开始,恐怕很多人都没有这个勇

  • 《大秦赋》落幕,《大秦帝国》最终晚节不保,作者孙皓晖何时重拍

    历史人物编辑:贝多芬歌唱标签:孙皓

    有观众称《大秦赋》是《大秦赵姬传》,调侃这部剧的主角是赵姬,而不是秦王嬴政。这样的调侃代表了相当多的一部分观众的看法,赵姬一角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墨太多,描写之细腻周全,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加之演员朱珠的演技不稳定,观众观感自然下降不少。尤其是秦异人下线后,剧情可以概括为:嬴政说“我想亲政干一番大事

  • 三国:东吴帝国的末代帝王孙皓,和刘禅一样死在敌国的吴末帝

    历史人物编辑:淡写此刻标签:孙皓

    导语: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是之前东吴被废的太子孙和的儿子,他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后期却荒淫无道,竟然使得敌国的司马炎都大为震惊,是什么导致这位帝王前后差距如此之大,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东吴的末代帝王。悲惨童年孙皓生于公元243年,卒于公元284年,字元宗,孙权因为喜爱而给他起的小名彭祖,吴郡富

  • 三国后主都是无能之辈?刘禅大智若愚,孙皓才学卓绝,都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孙皓

    说起末代君王,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昏庸、无能、残暴等等,事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殷商灭亡是因为商纣王残暴、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秦二世胡亥的昏庸和残暴、汉朝的灭亡是因为汉献帝的无能,诸如此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而在诸多亡国之君里面,最有名的却并不是那些大一统王朝的末代帝王,反而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究其原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