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16年,曹植被封平原侯,而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按当时来看,曹操应该是没有将曹植视为接班人看待的,封曹植为侯,而不封曹丕,明显是准备让曹丕以嗣子身份嗣侯,且让曹丕为丞相副,很显然是有培养曹丕之意。而之后不久,“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则开始有了两人关于立嗣的较量。
据记载,曹丕有贾诩、崔琰、毛玠、邢颙、桓阶等人拥护,又得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作为羽翼,而曹植作为斗争失败的一方,则记载较少,能见者仅有杨修,丁仪、丁廙并和杨俊相善。
贾诩不教曹丕以术,而教他不违子道,崔琰甚有威重,朝士瞻望,毛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邢颙被称为德行堂堂邢子昂,都是重德之人。而曹植那边的丁仪等人则不同,陷害徐奕、崔琰、毛玠、何夔,虽说两党之间必然互相攻讦,因为曹植的失败,史书记载也自然会有曲笔,但丁仪等人在操行方面应该是没什么可令人称赞的地方。而且如丁仪这般各种搬弄是非陷害大臣的行为,只怕只会遭到更多大臣怨恨和不齿并与之对立吧。而且丁仪作为曹植的腹心,丁仪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他本人的意思还是曹植的意思呢?而杨修各种揣测曹操,却不知收敛,又不小心,除了能增加曹操的怨恨,还能干啥呢?
曹植才能当非曹丕能比,丁仪称其奇才,丁廙则赞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而曹植与邯郸淳讨论文章赋诔、当官政事、用武行兵等事,更让邯郸淳惊叹称之为天人,连曹操本人都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而从曹植给曹睿的上疏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才能也颇为自信。因为曹植的才能,天平在向曹植倾斜,本传称“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曹植这个人也有毛病,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如邢颙传称“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本传称“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做事如此随性而不尊法度,傅玄称“魏武始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曹植的所作所为,纵使才高八斗,又如何能为曹操所喜?自然而然,曹丕被立为太子。建安24年,曹操本欲以曹植南救曹仁,但曹植因醉酒不能受命,再次让曹操失望。白白浪费让曹操再次重视他的最后机会。如此之人怎能担当重任?
或许如魏略所称,虽然早已立曹丕为太子,但曹操临死之前仍有立曹植的意思,但丁仪之前的所作所为,而且曹操已死,百官更会偏向曹丕还是曹植呢?也可能曹彰只是帮曹丕试探曹植,“不见袁氏兄弟乎”的曹植完全不如当年有争立之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曹丕虽然心胸狭窄,至少打交道的还是有一群有德行的人,而曹植的心腹丁仪杨修这些人呢?完全无法在德行操守方面给曹植带来正面影响。司马孚传称他为“负才陵物”,有才无德,曹操还能忍,但以曹操性严又重法术,而曹植这种任性妄为的性格,又如何去跟曹丕争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