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甄夫人一出场就是一个话题人物。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的传言,和罗贯中后来添油加醋的情节差不多,据说曹操本来也是想把甄宓纳为己有,但是曹丕抢先一步,老曹也就不好意思跟自己儿子抢老婆,毕竟自己已经有很多了。
这种八卦绯闻,曹操父子原本是不太在乎的。
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在汉末士大夫集团的斗争中摸爬滚打出来,深谙士人的行事规则,并且颇为不屑,真正能在乱世中立身的是还是他曹氏的实用主义原则。所以曹氏父子三代,娶老婆都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只要好看就拉倒。曹操自己的老婆是商女出身,儿子孙子后来的郭皇后、毛皇后也不是出身高门,甄后反而是出身比较高贵的一个,但是显然曹丕娶她完全是因为美貌,和“唯才是举”的选人标准一样
,唯色是娶是曹氏一门所遵循的简单原则
。
铜雀台
但是曹丕娶甄夫人的时候还是闹了一些不愉快
。汉末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的
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武王灭商,把妲己赐给了周公。
孔融是孔子的后裔,以少年天才的身份出道,深受当时的士大夫领袖李膺赏识。当年孔融六岁时第一次拜访李膺,跟门房说,我和李君有通家之好,得以被接见,李膺发现并不认识这个小孩,孔融从容达到,当年我家先祖孔夫子曾经问学于君家先祖老子。这个回答不但把李膺捧得很高,把自己捧得更高。然后其中有一人KY 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孩子时候聪明,长大可就不一定,孔融应声答道:君小时必定了了,一座皆赞叹。就这样,孔融稳稳地在汉末名士圈中站稳了脚跟。所以,尽管孔融的政治立场跟曹操截然相对,但是曹操还是以安抚为主,不太敢得罪他。当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融这个小孩儿从小就有个毛病,嘴有点贫。
至于后世流传的,暗恋嫂夫人的伤心人曹植,并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对哥哥的婚姻有什么意见。
但是有意思的是,曹丕似乎对这件事也不是很记恨。
这种幸福的时光,直到曹丕做稳了世子的位子,做到了皇帝,也时常怀念。
曹丕的性格中有极其细腻敏感的一面。这可能和他少年经历有关,曹丕出生的时候,黄巾之乱愈演愈烈,曹操为了让儿子自保,曹丕五岁时就被督促学习骑马射箭,十几岁的时候,他跟着曹操在军中经历了张绣降而复叛的事故,亲眼目睹一个亲哥一个堂哥在自己面前被杀死,曹丕侥幸得以逃脱。建安二十三年,曹丕的小伙伴们又一个接一个死于一场瘟疫,他的文学轰趴就再也没有举办过了。仅仅从文学作品中看,曹丕对生命的理解要比他的弟弟,被后世疯狂追捧的曹植要深刻得多。
不谙世事的曹植一瞬间被老哥教会了如何做人
。
曹植还是“公子”的时候,每天也过着开宴会的快乐生活,他心态比曹丕好,很少在当时的诗作中发出像曹丕一样:“乐往哀来,怆然伤怀”的感慨。但是他爹一死,曹植的生活就跌入了谷底。曹丕经常把曹植从一个贫困县搬到另一个贫困县,以此防止他培养起自己的势力。
曹植是一个生性爱热闹的人,失去了权力他可能并不那么在乎,可是他的朋友统统被杀,被迫搬离繁华的京城,被禁锢在穷乡僻壤,曹丕觉得他是在做必要的事情,剪去弟弟的羽翼,可是从曹植的一生看来,他恐怕并没有谋逆的心思,只有孤独和被抛弃的委屈。
曹植的名作《洛神赋》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回京城复命的时候。这篇文章因为十分华丽凄婉,被后世视为典范,成为了中古文学偶像曹植的代表作,被昭明太子收进了《文选》里。
到了唐代,注释《文选》的名家
李善
拿起笔给大家讲了一个凄美的“初恋那点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