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秋原侃历史 访问量:3954 更新时间:2024/1/18 13:58:26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大儒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力,稳定所谓的“君臣”关系。但这句话沿用至今,也确实成了很多历史人物命运的归宿,陆逊就是其中一个。

陆逊是孙权身边有名的大将,曾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很好,有“儒将”之称,是江东赫赫有名的将领。但就是这样一位“儒将”,最后却结局凄惨,被自己侍奉的主上几番逼至死路。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君心分离,导致最后陆逊惨死呢?我们找出了以下三点原因,综合这三点来说可以是陆逊其实不得不死啊!

一、家族渊源

在外人眼中,陆逊、孙权两人相处四十余年,早已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实两人的渊源不止如此,早在陆逊祖辈时陆氏和孙权家族便有交集。只不过祖上的交集却是一份“孽缘”。这也为两人关系的分裂埋下一颗种子。

孙权的哥哥孙策在早年间拜访陆逊的曾祖父陆康,但是陆康却将孙策拒之门外。这是孽缘之一。大家也都知道孙策投奔袁术阵营,做袁术继子的事情。而恰巧陆逊的祖辈与袁术水火不容,孙策还亲自上阵攻打过陆逊的祖辈,给陆家造成巨大伤亡,这是孽缘之二。

就这样两家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上了。陆逊当年虽然只有十二岁,家族出了这样的事情后,他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陆氏。可以说这件近乎灭门的惨案一定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孙权对于这件事情也不能完全放下。

陆逊后来成为孙权左膀右臂,两人携手面对外界劲敌时,这些祖辈恩怨或许可以暂时放下。但当外部的隐患减少甚至不存在时,这件事就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深渊,可以随时吞噬两人表面的和睦。

家族的渊源算是陆逊走上绝路的一个导火索,注定了他在孙权这里不得善终的命运。但如果说是什么让陆逊不得不死,还得有下面两个原因。

二、政治漩涡

要说最让君主忌惮的事情,绝对是对储君的废立。秦时,合谋之下篡改遗诏,胡亥继位。汉时,“巫蛊之祸”,皇后、太子相继自杀。西晋,皇族内乱十六年,导致西晋亡国。隋朝,陷害长兄,囚禁兄弟……

历来太子之位的争夺如果不加以控制都会成为一个朝代灾祸的源起之处,因此各个君主也非常重视所谓的“储君之位”。更何况君主想要哪个孩子成为储君——虽然事关国事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家事,具有一定的隐私性质。

因此便更忌讳后宫和大臣参与到储君之位的争夺中。而陆逊却恰巧被卷进储君争夺的政治漩涡中。这也是孙权后来越来越讨厌陆逊的直接原因。

“南鲁党争”也叫“二宫之争”,是指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两人争夺储君之位而引起的党派之争。这次党派之争造成后来朝中大臣的分裂,而最后南鲁党争以孙和被废,孙霸被刺死的惨烈结局收场。

在这次党派之争中,陆逊一开始是保持中立的,可惜事与愿违,他后来只能被迫参与进两方争夺中,作为太子一方出战。他作为太子一党中的重要一员,被寄予厚望,参与了许多争夺战中。陆逊在太子地位不稳时屡次上书劝谏孙权,坚决支持太子。

后续两人争夺储君之位的事情越发难以控制,流传至武昌这个地方。孙权因此大怒,强烈批评了陆逊。此时孙权对陆逊的情感想必只剩下厌恶。

三、功高震主

众所周知,多少历史英雄潇洒一时,为君主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因为德望太高而被君主忌惮,死于非命。因此也有“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等等传世名言。

能够在君主身边立下大功的人每个时代都有,但是能够功成身退的历史上没几个。张良明智的急流勇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伍子胥萧何韩信李斯等人最终都只得落得锒铛入狱、兔死狗烹、受尽耻辱的下场。

在进退上处理不当,失去了作为一个臣子的分寸感,这也是陆逊最后惨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吕蒙在任时曾向孙权多次举荐陆逊。而在吕蒙死后,陆逊更是吴国对抗蜀国和魏国的头等大将,顶梁柱般的存在。

孙权曾让陆逊担任丞相一职,足以见得他对陆逊的重用和信任。只不过后来经历过太多事情后,两人初心已经改变,不能再相信彼此,这份君主之情也就到了尽头。

经历过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陆逊在吴国的名声达到顶峰,一度使得孙权这个君主感到威胁。孙权对陆逊的忌惮并非一日突然爆发,其实早见端倪。从后来孙权为了拿回陆逊手中兵权所作的努力当中,我们也可以切实感受到孙权对陆逊的忌惮。

虽然孙权已经开始忌惮陆逊,但当时陆逊对于吴国的作用还很大。而且他的地位也一时不能动摇。后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陆逊逐渐失去自身的价值了,孙权才开始整顿权力,试图铲除这个威胁。

综上所述,孙权逼死陆逊其实可以归为家族渊源、政党争夺、功高震主要三个原因。陆逊二十一岁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在之后多年里,表现出色,得到很多人的赏识,也成为孙权所倚重的大臣之一。如今回顾他的一生,让人感慨万千。

总结

也许孙权并没有想要杀死陆逊,毕竟他们之间不仅有君主之情,还存在紧密的联姻关系。但事已至此,我们回顾历史也只能从一件件事情中推测孙权的想法。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因为自己的各种原因走向末路。陆逊算不算一个英雄相信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去衡量。但就是这样一位吴国的肱骨之臣最后却死于自己君主手下,也是十分令人唏嘘。

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处在君主那样的时代,但是也可以从陆逊的故事中找到一些生活的小智慧,明白一些人情世故,避免自己也落到一个如同陆逊的下场。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关羽为何瞧不起孙权?看看孙权的战绩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孙权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这一生心高气傲,很少有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例如同列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马超,关羽就十分瞧不起,其实不光是将领,就连江东称王的孙权,关羽都看不上,曾当众拒绝孙权的联姻,历史上关羽瞧不起孙权真的仅仅是因为心高气傲吗?其实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就来从孙权自身找原因。曹操曾经留下

  • 孙权为何要将荆州借给刘备?各有各的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孙权

    “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这既是千年流传的一个故事,也是千年来流传的一句俗语,慢慢地将刘备这个老赖演变成了今天的老赖。如果还原当时的历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作为一个乱世枭雄、一个有宏伟目标的战略家,无论是愿意借的孙权,还是赖着不还的刘备,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后来的翻脸,哪是整个形势变化

  • 三国灵异事件:东吴有人死而复生,孙权遭遇隐身果实能力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别说民间各种灵异故事神奇算卦长盛不衰,就连正史之中都不乏神奇的预言事件的记载。今天以史为鉴墨上桑就以《三国志》、《裴注三国志》这本著名的正史记载为依据,聊聊吴国、孙权遇到的奇怪、灵异事件。一、祥瑞频出 三国魏蜀吴政权中,魏国和蜀汉虽然也有祥

  • 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说这番的话人肯定是沉迷在《三国演义》里面太深了,错把演义当历史。孙权的“异相”描写首见于《三国演义》,其它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

  • 江东的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孙权

    孙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孙坚,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东人称孙郎。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的时候,说“孙策骁勇,与项籍似”,所以人又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杀,为此其部下多劝诫孙策,这样树敌太多,早晚会死在刺客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 杀孙权,耍曹操,清剿高句丽的''公孙兵团''为何雄霸东北?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孙权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之间的兵戈角逐,一样也涉及到了辽东之地。曹魏统治政权的地盘与东北地区毗邻联贯,军事实力在三国诸侯之间颇为强大,因而辽东之地也一直纠结在曹魏管控的势力畛域之内。但是,尚在曹魏还没有正式统一东北地区之前,蜀汉、孙吴都试图谋划借用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蕃族部落或辽东之地的''东北王'

  • 东吴的“淮泗集团”:深受孙权信任,最终却走向没落!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离开袁术,开始平定江东,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平定内乱,还是和曹魏、蜀汉相抗衡,淮泗集团都是孙权极为信任的群体。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

  • 曹操为什么说,他有25个儿子,皆不如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同岁,而且有25个儿子,诗词歌赋有曹植、能征善战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但是如果论在乱世之中忍辱负重,纵横捭阖的能力,确实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孙权。“富二代”孙权公元200年4月4日,孙策受重伤去世,去世之前他把家业都传给了自己的二弟孙权,并且说

  • 孙权最器重的太子,33岁去世后,东吴自此大乱!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在三国历史上,曹魏和东吴都出现了立嗣之争。一方面,就曹魏来说,因为长子曹昂很早就阵亡了,所以,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举棋不定,这导致二者长期互相争斗。另一方面,孙权在位后期,也发生了二宫之争。在这场立嗣之争中,陆逊等众多大臣都牵连其中。不过,孙权其实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继承人,这就是长子孙登。当然,非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