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每次劳师动众出征,结果想尽办法坑队友

孙权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每次劳师动众出征,结果想尽办法坑队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静心读史 访问量:4210 更新时间:2024/4/27 4:35:20

孙权,三国中吴国的建立者。对于孙权这个人,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明君。尤其是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让更多的人觉得孙权的才能很高。确实,孙权的总体才能确实非常高,不过他并不是完人,在军事指挥这方面可以说非常欠缺。简单地说,孙权一生中亲自指挥过大小战争无数次,胜利的却很少。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每次打仗都劳师动众,规模比较大。但结果是,绝大多数的队友都被他给坑了。

孙策去世前留给孙权的话可以说非常对“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打仗你不如我,治国我不如你。在治国上孙权确实厉害,他能做到知人善用、虚心纳谏、不崇尚武力等,确实是少有的明君。但是在打仗上,孙权和他父亲孙坚、各个孙策差远了。他父亲孙坚号称江东猛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只有孙坚和董卓硬碰硬,而且并未吃亏。他哥哥孙策被称为江东小霸王,从袁术手里出来没多久就占领了江东大部分地方。即使和曹操、刘备相比,孙权的军事指挥能力也远远不如。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孙权总体还算不错,唯独在军事指挥上确实说不过去。尤其是他亲自指挥的战争,一个比一个惨。其实在武力方面,孙权可以说是身强体壮。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山中射老虎,苏轼都说“亲射虎,看孙郎。”不仅如此,面对老虎的近距离攻击,他也都能躲过。这足以说明孙权的身体素质还不错。

不过身体素质和军事指挥能力并没太大的关系,身体素质好不代表军事指挥能力强。现在我们看一下孙权一生大致指挥了哪些战争,具体结果如何,看完就知道为何说孙权想尽办法坑队友了。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孙权派兵进攻合肥。孙权想趁着曹操失败,同时开辟西线、北线战场。这一次孙权带着十万部队进攻合肥,这是他第一次进攻合肥,军队的规模也非常大。在这之前合肥只是个普通的县城,城池并不是非常坚固。此时还没人意识到合肥的重要性。此时守城的是蒋济,这个人在曹操的将领中只是普通人,级别并不高。孙权这一次并没有带厉害的武将,只是带了张昭、张纮两个文臣,也许孙权以为自己能轻易占领合肥。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孙权打了三个月,仍旧没攻陷合肥。当时合肥一直下大雨,城池都快坍塌了,孙权在这种状况下都没占到什么便宜。最后蒋济用计谋让孙权相信曹操的四万援军要到了,孙权就这样撤退了。

总的来说,这一仗打得还是比较憋屈的。十万军队,面对一个普通的守城将领,而且城池都快坍塌了。居然什么便宜都没占到,最后还被人家骗回来了。不得不说孙权心态真好,要是个小心眼的将领,估计早就气得不行了。

公元213年,曹操带着号称四十万的大军进驻濡须,一旦占领这里,就可以顺势南下。面对曹操的进攻,孙权亲率7万大军应敌。孙权带的主要将领是甘宁,曹操带的将领还是比较多的。这一次曹操攻破孙权江西营,俘获了江西都督公孙阳。孙权以舟师围攻曹操水军,俘获三千馀人,曹军溺亡数千人,草船借箭就是孙权使用的计谋。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在这一次战争中。最后的结果是,孙权和曹操对峙了两个月后,曹操撤军。可以说这一次仗打的双方是互有胜负,但也算是孙权胜利了。因为曹操的目标并未达成。

这次战争也是孙权最露脸的一次,虽不能说是以少胜多,但也是以少对多,结果还算可以。

公元214年,孙权带着吕蒙、甘宁二人进攻皖城。这两人就不用说了,级别都非常高。一个文武双全,一个被称为江表虎臣。这一次战争孙权打得还是比较漂亮,没多久就占领了皖城。史书记载“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守城的朱光完全不是孙权的对手。这是孙权一生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虽然是以多胜少,而且带了这么厉害的将领,但不管怎么说,都赢了。这种战争在孙权的一生中出现的次数都非常少。

公元215年,孙权又带着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也许是上次进攻皖城太过顺利,孙权想进攻合肥一雪前耻。不过这一次孙权比较谨慎,他把江东能打的将领基本上都带着了。孙权带了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贺齐、甘宁、凌统、蒋钦这些人,这里面的武将基本上都是江东的虎臣,各个能征善战。感觉孙权这一次是势必要拿下合肥。受上次合肥之战的教训,曹操派张辽、李典、乐进三员大将守城,不过城中只有七千多人。虽然曹操派薛悌去督军,但并没有援军。曹操的主力军在进攻汉中,此时的合肥可以说是孤城一座。孙权此时的优势是要多明显有多明显,但结果是败的要多惨有多惨。

战争刚开始,张辽和李典带着八百勇士偷袭孙权阵营。结果江东虎臣陈虎被杀,宋谦被打得大败,徐盛被打得武器都丢了。张辽已经杀到了孙权阵营前,如果不是潘璋、贺齐等人奋力抵抗,后果不敢设想。孙权进攻十多天后,没占到便宜撤走。结果在撤走时又被张辽包围,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人奋死抵抗,孙权才得以逃脱。

十万人打七千人,结果打成这样,这一战孙权直接成就了张辽。孙权也取得了孙十万的称号。这是孙权一辈子败得最惨的一次,不过并不是最后一次失败。

公元217年,曹操带着臧霸、张辽等人再次进攻濡须。这一次孙权带着吕蒙、蒋钦、周泰、徐盛、朱然、董袭等人前来抵御。这一次孙权并没有抵挡住曹操的进攻,孙权向曹操请降,曹操也答应了,于是撤军。孙权在这一次之所以没失败,因为战争并不是自己全权指挥的,而是董袭、吕蒙等人指挥。曹操之所以答应孙权的投降,是因为后防不稳,而且曹操也没能力占领江东。可以说,这一次算是打了个平手。

公元226年,孙权率兵进攻江夏。之所以选择这一年进攻江夏,是因为曹丕刚去世,曹魏内政不是很稳定。诉孙权带着五万大军进攻江夏,守城的文聘只有数千人。这一次文聘上演了《三国演义》里经典的一幕,就是空城计。文聘自己在府中不出来,也没做任何防御。最后孙权自己撤走了。50000人打1000人,什么都没干就撤走了,这种事也只有孙权能做出来。个人觉得这一次孙权输得比第二次合肥之战还丢人。

可以说,这种事孙权真的是没少干。不管怎么说,出兵不出兵和打仗不打仗对于孙权来说根本不是一回事。

公元229年,孙权说要进行北伐。之后魏将满宠认为孙权一定会袭击西阳,于是在西阳抓紧时间进行防御。孙权听说之后,只好派兵返回。这又是一次还没打就撤退的战役。这是满宠第一次对抗孙权,在之后的时间里,这名曹魏大将多次打败孙权。

公元230年,孙权再一次进攻合肥,这一次感觉又是要一雪前耻。孙权出兵之后,魏国派援兵进入合肥。之后孙权撤走,满宠说孙权是假装撤走的,援军先不要撤。后来孙权果然再次进攻合肥,但一直没有攻克,孙权只好撤军。这是他在合肥的第三次失败了,这次失败和满宠有关。

公元233年,孙权又进攻合肥。不得不说,孙权对合肥情有独钟,毕竟自己在这里受了太大的伤害。孙权刚开始因为水太深一直没有下船吗,后来看到守卫合肥满宠的军队移到了城外,所以就出来准备阅兵炫耀一番。结果在阅兵的时候被满宠埋伏的军队偷袭,死伤数百人。孙权大怒,后来直接进攻合肥,不过始终没有攻下来。魏国援军来了之后,孙权不得不撤军。

个人感觉就是,孙权虽然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合肥,每次都失败,不过每次败的方式都不一样。真的是变着法子失败。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邀请吴国一起出兵。孙权兵分三路进攻合肥,自己亲率十万军队再一次进攻合肥。这一次守合肥的仍旧是满宠,此时的满宠已经76岁的高龄。在对抗孙权这件事上,满宠非常有经验,而且都是必胜的经验。满宠带着数千敢死队,把火浇在箭上射向吴军。结果孙权的侄子孙泰被射死,吴国很多攻城器械被毁,众多士兵被火烧死。孙权围攻了合肥五个月,都没有成功。魏国的援军来了之后,孙权不得不撤退。

感觉孙权这一次亏的还是比较大的。被76岁的满宠带着一千多人大的打败,这感觉比输给张辽还丢人。而且连自己的侄子都被箭射死了,这个亏的就更大了。

之后孙权很少亲自率军进行出征了。从上面这些战争来看,孙权胜利的是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败的而且败的是五花八门,真的是一次比一次惨。作为孙权的部下,跟着孙权亲征,虽然是一种荣耀,但危险系数却非常高。

如果不看孙权对外征战这方面,孙权作为君主确实不错。不知道他为什么想不通,一直想要对外出征,能力不行还老是想显摆,被坑的只能是自己的队友。

参考资料:

《三国志》、《后汉书》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孙权一生出将入相,为何被孙权逼死?竟然是这些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孙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大儒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力,稳定所谓的“君臣”关系。但这句话沿用至今,也确实成了很多历史人物命运的归宿,陆逊就是其中一个。陆逊是孙权身边有名的大将,曾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很好,有“儒将”之称,是江东赫赫有名的将领。但就是这

  • 关羽为何瞧不起孙权?看看孙权的战绩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孙权

    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这一生心高气傲,很少有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例如同列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马超,关羽就十分瞧不起,其实不光是将领,就连江东称王的孙权,关羽都看不上,曾当众拒绝孙权的联姻,历史上关羽瞧不起孙权真的仅仅是因为心高气傲吗?其实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就来从孙权自身找原因。曹操曾经留下

  • 孙权为何要将荆州借给刘备?各有各的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孙权

    “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这既是千年流传的一个故事,也是千年来流传的一句俗语,慢慢地将刘备这个老赖演变成了今天的老赖。如果还原当时的历史,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作为一个乱世枭雄、一个有宏伟目标的战略家,无论是愿意借的孙权,还是赖着不还的刘备,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后来的翻脸,哪是整个形势变化

  • 三国灵异事件:东吴有人死而复生,孙权遭遇隐身果实能力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孙权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众所周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别说民间各种灵异故事神奇算卦长盛不衰,就连正史之中都不乏神奇的预言事件的记载。今天以史为鉴墨上桑就以《三国志》、《裴注三国志》这本著名的正史记载为依据,聊聊吴国、孙权遇到的奇怪、灵异事件。一、祥瑞频出 三国魏蜀吴政权中,魏国和蜀汉虽然也有祥

  • 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孙权

    说这番的话人肯定是沉迷在《三国演义》里面太深了,错把演义当历史。孙权的“异相”描写首见于《三国演义》,其它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

  • 江东的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孙权

    孙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孙坚,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东人称孙郎。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的时候,说“孙策骁勇,与项籍似”,所以人又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杀,为此其部下多劝诫孙策,这样树敌太多,早晚会死在刺客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 杀孙权,耍曹操,清剿高句丽的''公孙兵团''为何雄霸东北?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孙权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之间的兵戈角逐,一样也涉及到了辽东之地。曹魏统治政权的地盘与东北地区毗邻联贯,军事实力在三国诸侯之间颇为强大,因而辽东之地也一直纠结在曹魏管控的势力畛域之内。但是,尚在曹魏还没有正式统一东北地区之前,蜀汉、孙吴都试图谋划借用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蕃族部落或辽东之地的''东北王'

  • 东吴的“淮泗集团”:深受孙权信任,最终却走向没落!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离开袁术,开始平定江东,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平定内乱,还是和曹魏、蜀汉相抗衡,淮泗集团都是孙权极为信任的群体。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

  • 曹操为什么说,他有25个儿子,皆不如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同岁,而且有25个儿子,诗词歌赋有曹植、能征善战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但是如果论在乱世之中忍辱负重,纵横捭阖的能力,确实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孙权。“富二代”孙权公元200年4月4日,孙策受重伤去世,去世之前他把家业都传给了自己的二弟孙权,并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