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死后谁才是他的继承人?姜维垫底,第一当之无愧!

诸葛亮死后谁才是他的继承人?姜维垫底,第一当之无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 访问量:4021 更新时间:2024/1/2 19:41:40

在很多人心目中,蜀汉后期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就是姜维。其后来主持的多次北伐更让后人认为其是真正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传人。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三国演义》中,都刻意地将姜维描写成了诸葛亮的传人这一角色。那事实上,诸葛亮死了之后,曾先后有蒋琬费祎董允行使了丞相的职权。那究竟谁才是真正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那个人?

第四位姜维蒋琬和费伟虽前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但这两个人均为文官出身,又不像诸葛亮般的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所以严格上来讲,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名义统帅而已。因此,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和曹魏大军拼战的,是和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也是诸葛亮兵法上继承人的姜维。其实姜维的身份一直是蜀汉军队的实际掌权者。姜维作为一名将领,对于益州政坛上并没有太多的接触。而他后期因黄皓的原因与刘禅关系交恶,从而再不回成都在沓中种麦这一点来看,姜维并不擅长政治布局。他更擅长的则是成为继承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接班人。

而姜维也正是这么做的。从公元238年开始,姜维前前后后共有十一次北伐!而在254年开始,由于费祎被刺杀,真正能够抑止姜维北伐的势力也就此瓦解。姜维开始了他几乎每年一征的节奏……第三位董允

董允一直是以费祎的助手的身份被后人所认识。而董允在历史中以清正廉洁被人们所记。董允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鉴于其政绩显著,很多蜀汉官员甚至担任了益州刺史的蒋琬都上书刘禅,希望能给董允加官进爵,奖赏食邑,但都被董允一一拒绝。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表示:宫中之事可询郭攸之,董允。由于侍中郭攸之性格温顺,不敢管事,只是摆设而已,因此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个人负责。董允处理事务为防制为主,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也正因此,董允被后人称为"蜀汉四贤相"之一,相信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廉洁以及他敢于向刘禅谏言从而带来的影响力吧。第二位费祎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曾写道:侍中郭攸之、费伟、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创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苦无与德之言,则责莜之、讳、允等之但,以用其咎。这位诸葛亮眼中贤臣的过允,也是蜀汉后期的主要重臣之一。费祎一直是与蒋琬平行执政。而蒋琬在准备东征期间,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费祎主政时,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而费祎对于姜维的北伐一直是持不同意见。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从内政角度,这是费祎始终坚持修身养息,避免了每次兴兵从而掏空国库的后果。而在战事角度,姜维的多次北伐不果也是有费祎的原因的。而在战事方面,费祎也只是在244年击退了曹爽的来袭。在其他的军事层面,费祎都只是一位支援者。第一位蒋琬

蒋琬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他早年便深受诸葛亮赏识,被誉为"社稷之器"。执掌国政后,坚持"以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调整战略,安定民生,协调君臣,维护了蜀汉的稳定,做到"边境无,邦家和一",堪称继武诸葛亮的一代贤相。或许大家对于蒋琬的印象就是一代贤相。但事实上,蒋琬曾经也提出过一个惊人的东征计划。当时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地。当时蒋琬认为,这一计划再配合姜维从汉中北上,变相形成了两路夹攻曹魏的计划。再加上东吴在合肥一线的北伐,原计划的三路北上就实现了。当时整个蜀汉政坛都认为蒋琬的计划是十分冒险,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在上书刘禅之后就进驻涪县。只可惜蒋琬随后病情加重,不幸逝世!东征的计划就此成为纸上谈兵。

综上所述,呼声最高的姜维是诸葛亮北伐的继承人,但碍于政治手段的羸弱,他无法团结蜀汉内部的各派力量,从而无法最大化蜀汉政权的力量。因此他并不是那个合适的接班人。董允与费祎则更注重于内政与民生,他们在内政方面的表现并不弱于诸葛亮,但他们同时也对姜维实施了各方位的抑制。因此,他们或许是内政方面合适的继承人,但也绝不是诸葛亮的最适合接班人。最后是蒋琬,初看与董允、费祎一样更擅于内政,但他与诸葛亮一样为蜀汉准备了一条北伐之路。而他在位时的所作所为也在为这一理念所进行的准备。所以小编认为,蒋琬作为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确确实实是最适合的那个人。只是,天不如人所愿罢了。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姜维北伐中原,三位将领是姜维翻不过去的“三座大山”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姜维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后主刘禅继位,这时候的刘禅不能够主持大局,因此诸葛亮成为了掌权者。只不过诸葛亮没有篡位,一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主持大局的时候,不断地进行北伐,只不过诸葛亮的北伐是没有成功的。那么诸葛亮的接任者,姜维也进行了北伐。与诸葛亮一样,姜维的北伐也是没有成功的。诸葛亮去世之后,

  • 姜维死后背负骂名,83年后有人发现一封信,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姜维

    姜维死后,有人找到一封信,投降魏晋的真相曝光是这样姜维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一个蜀汉大将,但是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都非常不错,然而姜维虽然9次北伐为蜀汉尽心尽力,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姜维不配。因为诸葛亮是事必躬亲让人折服,但姜维却最后投降了魏国,这是他洗不干净的一个污点。在姜维死后83年,此时是司马

  • 三国中,姜维取得北伐最大的胜利后,为何没有趁机扩大成果呢?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姜维

    古代社会认为“良臣择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古代人君权思想的的体现,延续两千多年,正是这种思想束缚了臣子,大部分的臣子都想着成为“忠臣”,他们也身体力行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历史上也有一些“墙头草”臣子,能够背叛本来的君主,选择新的君主,他们会被历史谴责,无论他们立下如何大的丰功伟绩。三国时期蜀汉

  • 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姜维:为什么姜维死后扔被人剖腹、挖胆?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姜维

    因为“被人”的人是敌人!姜维再怎么英勇再怎么忠心,也只是为了蜀汉政权,对于他的敌人魏国而言,他是必须要除掉的敌人!如果这个计谋成功,钟会十几万大军中,除了钟会的亲信之外,其他的中高层将领估计都会遇难,而且这支大军一旦造反,他们在魏国老家的家属家眷必然也会遭到魏国政府的清算,自己的亲属很可能就此遇害,

  • 姜维:还是打仗最安全

    历史人物编辑:励志小龙说标签:姜维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次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这是《三国演义》卷末诗,里面透着对诸葛亮和姜维这对师徒无尽的感叹,无形中也透出了大丈夫壮志未酬的凄凉感。诸葛亮六出祁山,徒劳而返;姜维九伐中原,也是未得寸土,留给后人无

  • 赵云征战一生,老年大战姜维,夸姜维好枪法,说明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姜维

    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提到他自然少不了提到他的武艺,统兵打仗倒显得不太重要了,这也是演义中武将排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赵云征战一生,未遇对手,然而,老年时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却遇到了对手,年轻气盛的姜维,赵云与姜维大战,事后却一直夸姜维好枪法,这说明了什么?赵云为何极少地这么夸人?这里

  •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儿子却反对姜维北伐,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姜维

    姜维北伐,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被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后主刘禅册封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姜维又在蜀汉担任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官职。在此基础上,姜维进行了十次左右的北伐中原。对于姜维北伐来说,无疑是在贯彻诸葛亮的

  • 姜维死后惨遭剖腹,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士兵如此痛恨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姜维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后期,蜀中刘备留下的人才已经凋零,诸葛亮死了,蜀中没有将军,廖化年过七旬都要当先锋,唯一能拿出手的人是姜维。然而,这个蜀国将军的结果却相当悲惨。最后,他被曹魏的士兵杀死了,他的家庭被割裂了。那曹魏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地杀了他?事实上,你也许可以通过看姜维做的一些事情来知道

  • 姜维的妻子是谁?文武兼备,曾助姜维举义复蜀!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姜维

    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也是武将,善战。姜维在军事极有天赋,在政治上也颇有才能。归降于国后,为诸葛亮所重

  • 三国杀:姜维两次投降敌人,盘点传奇武将的离谱往事!

    历史人物编辑:三國殺标签:姜维

    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那些史诗英雄的故事经久不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这些传奇人物都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经历呢?别着急,小编这就为大家娓娓道来。周处周处年轻时任性冲动,是乡间一霸,和河中蛟龙,山上猛虎并称为三害。后来他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就把除三害定为自己的目标。于是他先上山搏杀猛虎,又下水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