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次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这是《三国演义》卷末诗,里面透着对诸葛亮和姜维这对师徒无尽的感叹,无形中也透出了大丈夫壮志未酬的凄凉感。诸葛亮六出祁山,徒劳而返;姜维九伐中原,也是未得寸土,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
其实,姜维其主持蜀国军事时,在前后十多年之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九次。姜维历次北伐魏国,蜀、魏两国互有胜负。其中蜀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其北伐次数比诸葛亮时期翻了近一倍,可见其继承诸葛亮遗志之坚决,也确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诸葛亮死后,蜀国由蒋婉主政,后蒋婉死后又由费祎主政。此二人都是按照诸葛亮遗命所安排的辅政大臣,且皆为贤德之人,但都属于温和派人物。经过诸葛亮时期的六次北伐,蜀国力空虚,在蒋婉、费祎主政期间一直是不赞成对外用兵,姜维屡次提出北伐,都被委婉挡回。后在费祎主政时,姜维曾两次上表北伐,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服了温和老实的费祎,可费祎拔给他北伐的军队少的可怜,据史载最多也只有一万,因此吃败仗是肯定的了。这是姜维北伐大败的一次。
公元254年,费祎死后姜维接管了军权。这时的蜀国在蒋婉、费祎的管理下,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逐渐恢复,在北伐路上也没有了这帮老臣的干预,这时姜给才开始了大夫模的北伐。公元225年,姜维趁司马师死亡,魏国政权交替之机,以降将夏侯霸为先锋,分三路进攻中原。这次北伐是姜维最能显示其军事才能的一次,也是蜀自诸葛亮以来在北伐中,对魏打击力度最大的一次歼灭战。据史载,魏国抓折兵数万,蜀国“破军杀将”,魏国“仓禀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几于危亡”。此次北伐,也使姜维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后来魏派邓艾出战,二人相持于祁山,这才有了《三国演义》中的姜邓斗智,他在北伐中打平的四次也应该就是和邓艾了。
公元261年,姜维兴兵再次进行北伐,这是他的第十一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北伐。战事开始进展顺利,但蜀国当时太监黄皓专权,姜维受到猜忌,后为邓艾所败。他为了避祸未回成都,而是直接领兵去了沓中。
从姜维的北伐史可以看出,姜维确实不愧为一代军事家。他虽师承于诸葛亮,但其军事能力确丝毫也不逊色于诸葛亮。然而,姜维为何如此不顾地频繁北伐呢?后世史学家对此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说姜维好大喜功,是以此来彰显他的能力,为自己捞一点政治资本,以巩固其在蜀的地位。第二种说法是说姜维本为魏人,由于得罪了黄皓而受到猜忌,他为了自保只有不停地北伐,其目的是为了军权不失。小编还是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姜维在最后一次北伐时,黄皓于赵太后密谋,要等姜维回来后夺其兵权,故姜维未回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