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手下有九大猛将,大多投靠曹操,只有一人善终

袁绍手下有九大猛将,大多投靠曹操,只有一人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荣耀历史 访问量:4174 更新时间:2024/1/20 23:29:08

东汉末年,真正能算得上大军阀的仅袁绍一人。当时,后起之秀曹操还只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星。可以说,袁绍此人在官渡之战前的实力无人可比。

袁绍的成功与其显赫的家世有必然的联系。除此之外,其手下的九大猛将,也是他成就霸业的一大主因。袁绍手下的九大猛将都有谁呢?他们分别是淳于琼、韩猛、蒋义渠、牵招高览张郃颜良文丑、鞠义。

事实上,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一直是各路人马中的佼佼者,然而短短十年之间,曹操就成为了与之抗衡的头号敌人。就连袁绍手中的九员猛将,也没能拯救其日益颓败的局势,而巧合的是,袁绍手下的这九大猛将也大多以悲剧收尾。

据《三国志》记载: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麴义追击于邺南,破之。

第一位:鞠义。鞠义是袁绍手下公认的第一猛将,他的作战实力毋庸置疑。这个常年生活在凉州的将领,非常精通羌族的战斗方法,他所率领的精锐部队后来都成为了袁绍手下的精兵良将。鞠义成为袁绍的部下之后,曾经受命击败过南匈奴的部队。

然而,袁绍麾下的这员猛将的结局却并不美好。根据正史记载,鞠义此人在立下战功之后,就开始变得骄矜自傲且心怀不轨,袁绍为了防止其背叛自己,成为日后的一大祸患,于是下令杀掉此人。据《后汉书》记载:曲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不过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之中,鞠义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在演义的第七回中,鞠义是在与赵云对战之时,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而亡。显然,这是作者为了突出赵云的英勇,而选择丑化鞠义的结果。这位被称为第一猛将的鞠义,虽然英勇无比,但他在三国的世界中却早早地就退出了舞台,让人可恨又可叹!

第二位:颜良。颜良是袁绍部下以勇而闻名的又一位良将,相比于鞠义来说,颜良在历史上的名气更大一些。根据正史记载,颜良和另一名大将文丑都是死于官渡之战,颜良是在与关羽进行对决之时,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而亡。

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关于颜良的死因说法却大不相同。在演义的记载中,颜良之所以被关羽斩杀,主要是因为没有做好与关羽一战的准备,他是被偷袭致死。

据《三国演义》所书: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第三位:文丑。文丑与颜良一起为袁绍的军队南征北战,两人都属于悍将。但文丑、颜良二人的英勇是一夫之勇,二者独战无敌,但不善领兵作战。因此,文丑的结局与颜良大同小异。文丑是在白马之战中,因为轻敌冒进、治军不严导致战败而亡,他以五六千骑的优势力量败于曹操的六百骑,死在了曹操的手下。

在《三国演义》中,文丑的死并不光彩。据其描述,文丑是在怯于应战,转身欲走之时被关羽斩于马下。至此,袁绍手下死在关于手中的猛将已然有两名之多,此时的关羽,就像是一个克星一样,在疯狂的消耗袁绍的战力。

第四位、第五位:高览、张郃。与前三者的境遇所不同的是,高览、张郃两人在袁绍大势已去之时,同时选择投降魏国,成为了曹操的部下。在正史的记载当中,这两个人投降曹操之后,就逐渐销声匿迹。尤其是高览,自投降之后,再也找不到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不过,与正史的记载所不同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高览是在追击刘备之时,被赵云刺死的。

与高览的凄凉所不同的是,张郃在投靠曹操之后得到了重用,直到对蜀作战中,才被诸葛亮用箭射伤,后伤重而亡。而在张郃死因这一点的描述上,经过加工的《三国演义》中的记载,与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相差不大。

第六位、第七位:韩猛、淳于琼。韩猛是袁绍阵营中排名第五的猛将,但排在第五名,主要归功于他高超的武艺,若是论统兵能力,他应该算是垫底的一个。史料记载中,韩猛和袁绍手下的另一员大将淳于琼在乌巢之战中同时被杀,两人的死亡给袁绍造成了重重的一击。

这两人是在镇守乌巢之时被曹操偷袭致死,其中淳于琼是被俘虏之后才被处斩。淳于琼应该算是九员大将之中,死得最为惨烈的一人。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相比于正史记载当中的残酷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相对平,演义中两人都是因为轻敌自傲而死于战中。

第八位、第九位:蒋义渠、牵招。前者是难得的忠臣良将,但可惜的是,袁绍并不信任他。后来,在曹操袭击乌巢之时,袁绍命其领兵救助,导致他被张辽所杀。关于蒋义渠这个人,在正史之中的记载并不多,因此,对他的了解只能算是管中窥豹。

相比于别人的死亡结局来说,袁绍的最后一员大将牵招的结局应该算是最人性化的了。据史料记载,此人在袁绍死去之后,为保性命投靠了曹操,并为魏国的建设出了很大一份力,这也使他得以安享晚年,并于太和五年去世。

纵观全局,除去牵招以外,袁绍的这九员猛将几乎都死于非命,袁绍的失败与这些人的死亡密不可分。猛将被逐渐蚕食的过程,意味着袁绍的地盘在不断缩小。袁绍早期累积的强盛,随着这些猛将的死亡,在逐渐的崩溃瓦解。随之而来的霸主曹操接管了袁绍的一部分势力,直到袁绍死亡,属于他的宏图霸业也算是完结了,曾经在他麾下的这九员猛将也各归其主,走向了属于自己的结局。

标签: 袁绍

更多文章

  • 此人邀请袁绍做客,没想到袁绍反客为主,轻松取得天下粮仓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袁绍

    东汉时期,袁绍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一心想要统一北方。可袁绍却筹集不到充足的粮草,常常为此事烦心。他的盟友韩馥知道后,主动借给他粮草,帮助袁绍解决了暂时的困难。袁绍的谋士建议他去夺下有“天下粮仓”之称的冀州,从根本上解决粮草短缺的窘况。但冀州是韩馥的管辖地区,袁绍虽然和他是盟友,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 此人是刘备的同学,威震塞外,实力曾大过袁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袁绍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特别是在黄巾军起义和董卓之乱后,诸侯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最终只剩下曹操、孙权、刘备这三大势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公孙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公孙瓒的实力一度大过袁绍、曹操等诸侯,但是,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他最终因为刚愎自用,所以被逼自尽。一具体来说,公孙瓒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

  • 袁绍统一河北八大功臣,其中一人估计你想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袁绍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两件紧挨着的对后来局势发展影响很大的事情:一件就是各地诸侯群起讨伐董卓,另外一件就是董卓为避讨董联盟的兵锋于2月份迁都长安。汉献帝和董卓这一走,关东群雄从此开始了相互之间的征伐和兼并战争。经过将近十年一系列的兼并之后,到公元199年前后,

  • 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没有迎接汉献帝,是袁绍的败笔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袁绍

    袁绍是东汉军阀之一、他出生公族豪侠,汝南元是一个新的一代领导人。袁绍早一点谋划大将军何进,以消除世界十常侍的危害。东来北京,袁绍面对暴政和面对面,并经过董敢拔刀相向。环渤海地区之后,关东联军袁绍首席,一度控制绿幽冀四个州,与皇帝曹操集团的隔黄河对峙于诸侯。但是,在官渡袁绍战败曹操,他没有称霸北方,此

  • 袁绍作为盟主,亲自破坏关东联军,全因个人野心膨胀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袁绍

    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诸侯联军讨董算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件事让洛阳以东的诸多州郡真正地陷入了动乱,促成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的崛起。诸侯联军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讨伐在洛阳的董卓,重新匡扶汉室。但是这个目的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更加严重的是这些参与的军阀之间渐生嫌隙,最后导致彻底的决裂。虽

  • 实力最强的袁绍,为何不听建议迎奉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袁绍

    东汉末年,曹操的实力一开始是相对弱小的,其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地强大起来,离不开挟天子以令诸侯确立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袁绍的手下也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比如沮授这位谋士,就劝说袁绍迎奉汉献帝,这样能够号令天下。但是,袁绍却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一首先,在东汉末年,袁绍不仅

  • 《汉末三国纪》:袁绍大战界桥,刘备北海解围

    历史人物编辑:大胃王标签:袁绍

    河北战事汉灵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汉臣谋杀董卓1.春,正月,丁丑,赦天下。连雨六十余日,王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士孙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执法,星名。《史记》曰‘太微南四星曰执法’也。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

  • 官渡之战,袁绍军事实力远远超过曹操,那么袁绍为何又会败给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袁绍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可以说决定当时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作为历史上有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直至今天还有不少影响力。在这次战役中,袁绍自以为实力强大,扬手灭了曹操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袁绍虽然表现出志在必得的一击必杀的心理,然曹操也是不甘落后,摆出一副只能胜,不能败

  • 三国:袁绍为何被颍川荀氏放弃?某重大抉择失误,让曹操捡了便宜

    历史人物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袁绍

    在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中,颍川荀氏家族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士族代表。颍川荀氏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后代,有了这个传承,荀氏天然就能成为让天下士族敬仰的儒门领袖家族之一,且在颍川士族群中也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头牌家族。在北方,颍川荀氏的倾向对于试图争霸的诸侯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甚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相当

  • 袁绍麾下有两大顶尖谋士,意见皆不被采纳,若被重用曹操定然大败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袁绍

    历史上有好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其中有许多巧合的因素在左右着战局的成败,如同官渡之战,在当时的情况下袁绍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袁绍手下有许多有智慧的谋士和勇猛的武将,而且他们也提出了许多实用性的意见,只是袁绍并不听取,如果他能够从善如流,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据三国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