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陆秀夫抱着南宋皇帝跳海的时候,有十万人追随,这是为何?

历史上陆秀夫抱着南宋皇帝跳海的时候,有十万人追随,这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召新 访问量:937 更新时间:2024/1/17 1:00:06

崖山一战,南宋军惨败,左丞相陆秀夫见事情已经不可为,便先让妻儿跳海,随后抱着年幼的赵昺纵身一跃,宋数百年的国祚就此断绝,这是华夏的历史篇章中最沉重的一页。

崖山海战完结后,海面上飘荡着十余万具尸体,据说有十万人,包括宋朝皇室宗亲,后宫和忠勇的兵士都不愿意在大局已定后投降,而是选择了自杀身亡,那么为什么我们印象中羸弱的宋朝,在他的最后一刻对子民们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呢?

首先聚集在崖山的南宋小朝廷,那些战斗的军队,便是对南宋最忠诚的存在了,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不认为南宋可以夺回故土,击败蒙古,很多人在那里是求仁得仁的,另外靖康之变中投降的皇室人员,特别是女眷在北方悲惨的遭遇,也让家眷们大都怀着必死的决心,宋朝文风昌盛,气节的概念还是深入了人心的,种种原因,让这南宋悲剧的最后一幕,充满了感染力。

一.南宋局势其实已经不可为

1.崖山海战前绝望的处境

崖山海战前,忽必烈甚至已经攻占了海南岛,南宋小朝廷其实已经没有立锥之地了,崖山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绝地,战前张弘范最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赵昺继续逃跑,也说明了问题的本质。

可以说肯站在崖山的战舰上面对蒙古汉军的人们,已经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大勇的存在,即使崖山奇迹般的胜利了,后续的也会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蒙古军队的进攻,大势已去,所有的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崖山海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充满了仪式感,他是宿命的最后一个脚印,对于王朝和民众都是如此,宋朝是开民智的朝代,去了那里打仗,会发生什么,人们早就心中有数了。

2.陆秀夫的感染力

悲剧的最高潮,是具有艺术上的感染力的,汉人王朝第一个真正的被从法统到肉体都灭绝的存在,就在那艘大船上,这是一种真正的悲哀,是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的。崖山的人们,都早有死志,他们要是想跑早就跑掉了,在看见陆秀夫抱着赵昺跳海的瞬间,人们也最终迎来了解脱,求仁得仁了。

笔者一直认为,古代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感性的,古人也没有把生命看得比节气还要重要,至少在南宋的最后的镜头里,崖山的那些军民中,以死明志成为了主流。

二.蒙古的暴虐与痛苦的回忆,儒家的不妥协

1.蒙古异民族政权的本质

蒙古对南宋的攻灭,不是唐代隋,不是宋代周,他是异民族的胜利,是另一种文化的胜利,这让失败变得更加的痛苦。蒙古在对北方长期的占领中,在长期南征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暴虐,没有一点点华夏文化圈王朝更迭的氛围,在宋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成长的臣民们,对蒙古的厌恶是全方位的。

对这样的政权妥协,对张弘范这样的叛徒投降,会被所有的人所不齿,人要对他们很久之前就建立的价值观负责,既然皇帝已经跳海,那么臣民必然追随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2.靖康耻中投降之人悲惨的境遇

被金国掳掠走的皇帝的悲哀,特别是金军对皇家女眷的,对富豪家庭女子的侮辱,在中国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残暴,这样的事情离现在并不那么遥远。比金国人还要野蛮的蒙古人,高贵的皇族女眷,投降后会发生什么不是一目了然吗?

崖山八百名赵宋宗亲的投海,就是宋皇室对北方政权最大的轻蔑。相信女性的感染力吧,家庭中的母亲抱着子女跳海后,剩下的男人会苟且偷生得很少,何况蒙古人几乎是不留俘虏的,跳海好歹也是一具全尸。

在女性不愿意苟且的悲哀中,又有一大批人追随着他们的皇帝而去了,在崖山这样的混乱面前,张弘范应该也是不愿意接受俘虏的,其实南宋军民面前的路不是也就是一个字---死!

3.宋长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反馈

宋朝的文化教育是成功的,大量的书院,让底层人民也有接受儒家思想的机会,程朱理学中对于气节的欣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存在的。宋这个王朝虽然对于武将有些苛刻,但是对于文臣还是包容的,他的发达的商业让社会充满了活力。

总之,这是一个百姓稍微活的能滋润一点的古代王朝。他是被赤裸裸的军事力量推翻的,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蒙元几乎没有任何让人称道的地方,这点不但读书人看在眼里,就是粗通文墨的士兵也是心中雪亮,死就死了,历来只有怕死的皇帝和百官,士兵和百姓家眷,是不惜死的。

三.可能被艺术化的描写

1.崖山海战的记载

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是史料中十万人的记载,请注意,浮尸是包括战死的士兵,撤退的时候战船倾覆的军民甚至包括张弘范的部队尸体的,在一场混乱的,自然力量也参与的战斗中,说十万浮尸都是南宋殉节的居民,是过于罗曼蒂克的想法了。

史书中宋末三杰的张世杰,就是在准备突围的时候,碰到了最恶劣的海况而船毁人亡的,事实上赵昺也有逃跑的机会,但是为了稳定皇帝的战舰,他的大船和很多船捆绑在一起,虽然稳,但是却几乎动弹不得,陆秀夫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抱着小皇帝跳海的。

乱军中笔者估计一半人都是落海而不是跳海身亡的,宋也确实是气数已尽了,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吹回和打翻了很多已经有成功撤离迹象的战船,否则虽然华夏几乎已经无立锥之地,但是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还是存在着安身立命的场所的。

2.万人投海的另一解释

关于宋末万人跳海。除了崖山战场投海外,还有福建浙江等各地书生投海共有十万人的说法,甚至说朝鲜日本也有为宋室殉节者,对此笔者是存疑的,这很可能是书生的自夸之词。真正存在死志的,在崖山已经求仁得仁了。

但是这种说法背后,却是古代华夏文人浓浓的不甘,蒙元被称为中国正统朝代甚至都受到了质疑,这个大搞屠杀的政权,在中国负有千万甚至上亿人的血债,元朝甚至清朝的文人,由于政治高压不敢批评时政,很可能将感情都借崖山海战宣泄了出来。

这些汉军,这些灭亡了宋朝的汉军,倒是很快又迎来了另一个十万人,蒙古攻倭国不克,神风来袭,战船崩裂,海上浮尸遍野,恐不下十万人。最后还是日本人或者是海神间接帮宋稍雪前耻,这真是让国人五味杂陈的历史事件。

3.崖山后无中国的哀思

崖山过后无中国,也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考虑到明末的抵抗情况,好像确实有骨气的人在宋末死了很多。

从元开始,读书人确实和前代不同了,一根重要的根骨,仿佛在崖山已经被抽取了一般。中国的士大夫文化,璀璨的商业文化,完全不见了踪影,就连纯正的得国甚正的明朝,处处标榜正统,仿佛也缺少了什么。笔者想,这一切最终还是要在崖山的海战战场去寻找的。

宋朝的理学和明朝的相同吗?考虑到拿破仑战争中法军的强大,一战法军的坚韧,到二战法鸡绰号的出现,在血腥的屠刀下,是不是存在着逆向淘汰的说法呢?

一些最勇敢和高贵的血脉,是不是会随着寄主肉体的消亡而消失呢,每一个中国人,有机会都应该去崖山看看那看似平静的海面的,七百多年前,有个宰相抱着幼年皇帝义无反顾的跃入大海,几天后,这里的海面上飘满了忠勇者的尸体。那些在临安就投降的苟且的百官,在后半生的梦境中,一定是会经常感受到无言的惊恐和愧疚的。

结语:

崖山海战,华夏文化传承毁灭的休止符,十万人跳海给皇帝殉葬的说法,背后包含着文人深切的悲哀,这是一种情绪,十万人的说法是一种宣泄,他背后是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和被折辱后的愤怒。如果将其当成事实看待的话,那么大量殉节跳海的军民,赴死的决心可能早就已经下定了,崖山本来就是死志明确的南宋君臣选定的升天之地。

蒙古的残暴,靖康之耻中宋朝投降宗室的悲惨,宋朝的程朱理学对读书人的要求都是崖山大量军民殉节的原因,其实我们不用纠结十万具尸体到底是跳海而死还是战死,甚至不用纠结十万尸体中有多少蒙军的存在,我们只要感受那种屈辱的情绪,牢记国家灭亡带来的悲痛,才不枉先人用生命给我们上的血淋淋的一课。

参考资料:

《宋史》

《元史》

《上下五千年》

标签: 陆秀夫

更多文章

  • 陆秀夫背着幼帝投海,此妃悲痛地说:我的路也到头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陆秀夫

    随着小珏说宋朝妃嫔的故事不断进行,这个系列也到了尾声。太平时期,妃嫔们的后宫争斗,往往充满着尔虞我诈,留下了诸多的秘史。到了帝国的最后时刻,南宋的灭亡充满着悲情色彩,而那些嫔妃的命运尤为可怜。今天要说的这位嫔妃,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主动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的名气根本不响亮,却代表着那个时代女性的铁骨

  • 南宋为何选择崖山作为落脚点?陆秀夫没给大政方针,张世杰带不动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陆秀夫

    因为陆秀夫没有摆好自己的职场位置,而文天祥、张世杰的能力又带不动南宋,所以最后才会出现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的悲惨局面。早年陆秀夫带着小皇帝逃到福建的时候,本来打算抢船渡海。渡海其实有很多选择,当时南宋宰相陈宜中已经跑路到了越南占城,因为他跟张世杰不和,所以南宋小朝廷,居然放弃了渡海前往占城的想法。现

  • 陆秀夫发出一封信后,南宋状元哭死在岳飞像前

    历史人物编辑:家家小厨房标签:陆秀夫

    陆秀夫之于盐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的是,陆秀夫除了与南宋最著名的状元文天祥双忠并列之外,还与同时代另一位状元有交集,而后者也是一位民族英雄,其抗元事迹并不亚于文、陆二公。这位在陆秀夫、文天祥之前殉国的状元,姓陈讳文龙,福建兴化(莆田)人,曾两度出任参知政事(副相),死后与岳飞、于

  • 奇石耸立彰气节,行朝草市,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何来?

    历史人物编辑:琦趣科技发现标签:陆秀夫

    上世纪90年代末,老李曾有幸参与宋元海战遗迹调查,目的是寻找当时宋元两军在崖门海战的遗存。虽然无有所获,行至江门市新会区崖门口奇石山“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在石刻前。好是一阵感慨。这篇短文,就此石刻的来源的一些问题,记录了老李向当地文史部门的同行进行了采访与调查一些事情。梳理出来与大家分享。田

  • 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皇帝投海殉国,为南宋留住最后一丝尊严

    历史人物编辑:安某人读史标签:陆秀夫

    唐太宗李世民曾赋诗一首赠与自己的臣子萧瑀,述说忠臣的定义,并对萧瑀进行了肯定。诗中那一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流传至今,成了人所共知的至理名言。如果将中国的历史翻开到南宋末年,忠臣在这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动荡时期,往往更加凸显出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在面临蒙古骑兵冷硬的铁蹄旋即而至的时刻,岳飞成了大宋

  • 陆秀夫背少帝跳海,到底有考虑过宋少帝的感受吗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陆秀夫

    今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少帝)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於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己而世杰亦自溺

  • 宋代朝史:宋少帝赵昺为何会殉国,陆秀夫为什么不让他上小船逃走

    历史人物编辑:东兴说历史标签:陆秀夫

    宋代朝史:宋少帝赵昺为何会殉国,陆秀夫为什么不让他上小船逃走【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宋少帝赵昺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因为殉国的时候年仅8岁,所以被后人称之为宋少帝,这位南宋的皇帝不仅很可惜而且也很无奈,如果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

  • 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

    历史人物编辑:波波爱看剧标签:陆秀夫

    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很多人们对于宋朝的印象停留在军事实力比较弱,经常遭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等等。其实也的确是这样,但是在这其中也曾经涌现了一些比较忠于君王的大臣,其中陆秀夫就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故事。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武将,相反是一个文臣,因

  • 忍无可忍!陆秀夫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现今陵墓却遭到破坏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陆秀夫

    近日,位于广州潮州磷溪镇英山村的宋末名相陆秀夫陵园被破坏。作案者用铁具重击陵园里面的石构件十五处。包括石狮六只,碑记石二块、二个石碑、亭柱石二条、主墓抱石二条。当地村委和陆氏宗亲获悉后马上报警处理,警方已经介入调查。陆秀夫这个名字可能并不是太为人熟悉,他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当时蒙古猛攻

  •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存在感这么低?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曾巩

    为什么说曾巩最没有存在感,原因很简单,因为曝光度少。初高其他几位大家都有散文活着诗词入选课本,唯独曾巩的没有。所以,曾巩自然存在感就低。韩愈的《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是作为师者的信条;柳宗元的《江雪》在小学课本里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不用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脍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