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做皇帝后发难曹彬,曹彬一番神回答,赵匡胤对他信任有加

赵匡胤做皇帝后发难曹彬,曹彬一番神回答,赵匡胤对他信任有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字句的青苔 访问量:1053 更新时间:2024/3/16 16:12:51

北宋名将曹彬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姨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但他从来不显摆。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问曹彬:“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疏远我?”曹彬一听,心想赵匡胤做了皇帝,这是想报仇啊,但他不怕,因为他足够聪明。曹彬马上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担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害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曹彬的回答天衣无缝,既给皇帝表态自己是正臣,说明自己为人、为官的态度,打消皇帝对自己的误会,又赢得了新老板赵匡胤的赞赏和信任,因为已经登基为帝的赵匡胤,正喜欢曹彬这样的臣子。已经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赵匡胤听了曹彬的回答,十分满意。因为这时的赵匡胤已经不是当初在后周统兵的武将,昔日的赵匡胤,手握兵权,故意攀交其他武将和皇帝的近臣,以获得人心和人脉,为的就是后来的兵变成功。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想法,成为皇帝后的赵匡胤深知自己兵变的套路,他也深怕自己的部属,也效仿他来个黄袍加身,把他赶下皇位,所以他才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收回兵权,将昔日拥戴他为帝的将领们,全都打发回老家养老去了。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能安心,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皇帝也不知道身边的人谁在暗地里打他的主意,所以他要对每个人都提防,这也就是皇帝多疑的原因。曹彬深知伴君之道,他明白皇帝很忌讳近臣和武将多有来往,所以他“高风亮节”,表现出一副很“高冷”的态度,独善其身,不仅在后周如此,在宋朝也是如此。

曹彬不仅嘴上这么说,行动上也的确如此。《智囊全集·上智部》就记载:宋太祖始事周世宗于澶州,曹彬为世宗亲吏,掌茶酒。太祖尝从求酒,彬曰:“此官酒,不可相与。”自沽酒以饮之。(边批:公私两尽。)及太祖即位,语群臣曰:“世宗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由是委以腹心。就是说,在后周世宗时,曹彬作为皇帝的亲随,掌管茶酒。有日,手握兵权,人人争相攀附的禁军大将赵匡胤向曹彬要酒,曹彬说:“这是公家的酒,不可以给你。”曹彬是个正臣,但他又是个会来事的人,很会做人,在拒绝了赵匡胤后,他又自己花钱买酒请赵匡胤喝。如此一来,既没有坏了规矩,又不会得罪赵匡胤,真乃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

后来赵匡胤称帝,对群臣说:“世宗身边的官吏不欺主瞒上的,只有曹彬一人。”从此把曹彬当做心腹,对他屡屡升官。而曹彬的智慧,远不止在伴君上,在生活中、为官中都有体现。比如,曹彬在徐州地方为官时。有一次,他手下一位年轻的官吏犯了法,案情很快被查实,按律年轻的官吏应该受到挨棍子的刑罚。但一向执法严明,从不宽纵下属的曹彬,这次好像换了个人,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一副想要不了了之的样子。大家都感到好奇,心想这曹大人难道也变得“世故”了,想包庇下属了?日子一天天过去,曹彬也没有惩罚那位犯法的官吏,众人都以为此事过去了,渐渐地忘记了这件事。谁知,一年以后的一天,曹彬突然下令把之前那个犯法的下属抓起来,打了几十大板,并告知众人,这顿大板子,是对这位下属上年所犯的罪行的惩罚。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曹大人平时机智过人,这反应咋如此缓慢,一年后才想起来要惩罚下属,无法解释呀。众人刨根问底,让曹大人解释解释。

曹彬说道:“当初之所以不惩罚他,是因为我了解到当时他刚娶了媳妇,如果那时打他板子,婆家、乡邻乡亲的一定会认为新媳妇克夫,婆家也会打骂新媳妇泄愤,新媳妇也会觉得自己命不好,无脸见人,搞不好会发生意外之祸。所以,我才故意拖到一年后,对这位下属打板子!”众人一听,都对曹彬表示佩服,称赞他机智、有智慧,体贴下属,而且用心良苦,而下属对他更加忠心和爱戴。曹彬正是有过人的智慧,深谙伴君之道,所以才被朝臣、百姓所喜爱,成了多朝的宠臣,历经后周、宋朝多位皇帝而不倒,不仅赵匡胤信任他,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三代皇帝都信任他。再反观那些被屠戮、罢官的将领、功臣,他们则没有曹彬的这等智慧,和人生格局。人的格局不同,做人、做事的风格、方法也就不同,结局自然也不同,曹彬正是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赵匡胤

    历史上关于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历来说法不一,再《宋史》中只简单记载了一句“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那么宋太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宣祖赵弘殷次子,母为昭宪杜太后,赵匡胤有兄弟四人,兄长赵匡济,次子赵匡胤,三子宋太宗赵匡义,四子赵廷美。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的弟

  • 宋史:分析宋太祖赵匡胤两次征讨“北汉”未果的重要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大吉大吃标签:赵匡胤

    文/日尧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人的容忍都是有底线的,宋太祖赵匡胤在西征后蜀之后,太祖赵匡胤的脾气却变得越发急躁,就目前宋朝的形式而言,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灰飞烟灭的后果。几年来太祖赵匡胤如履薄冰的度过了多少次关乎生死存亡的劫难,这让他认识到目前的政策和国策,不能在墨守成规,紧守国门。更不能小心翼翼的四

  • 北宋有一虎将,曾多次保护赵匡胤,被诬陷谋反时赵匡胤只说了2字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赵匡胤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最动荡的年代了,不过俗话讲乱世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时候脱颖而出。他在乱世之中建立了大宋王朝,而在他登基的路上,总是免不了贵人相助,北宋开国大将张琼就是其中之一。张琼曾两次舍命保护赵匡胤的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张琼才是赵匡胤成功的最大功

  •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赵匡胤

    我是靖宇读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題。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死的太突然,所以正史野史说法不一,令后世争议很大,成为悬疑案之一。记史书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把“武成王”关羽赶出庙堂?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赵匡胤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常平村人。关羽与刘备、张飞结拜为三兄弟,刘备建立蜀国,关羽守襄阳、定益州、督江陵,被封为前将军。唐朝开始悬挂关公神像,关羽已经被神化。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深远,关羽忠孝仁义、智勇两全,简直就是战神的代表。后来又成了财富的代表,无所不能的神。但是这些表象没有遮盖住宋太祖赵匡胤的眼睛

  • 赵匡胤登基的当天,一个武将被满门抄斩,赵匡胤知道后痛惜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赵匡胤

    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唐朝覆灭,五代十国时期拉开帷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又一个割据混战时代。在长达50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小国林立,军阀连年混战,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中原大地沦为血火疆场。直到后周显德元年,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登基后,以一统天下为己任,他以非凡的胆识和才干,内修政理外

  • 定都开封赵匡胤一百个不愿意,他为何不选择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赵匡胤

    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不能说开封差,毕竟开封也是古都,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位置,处于运河和黄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北方的水运重心,定都这里是很正常的事。但对于北宋来说,却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究其原因就一点,军事压力太大了。一旦游牧民族南下,那么几乎是一马平川,开封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赵匡胤登基之后就确

  • 赵匡胤请亲弟弟射箭,弟弟将亲嫂一箭射杀,赵匡胤:贤弟,射得好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赵匡胤

    古人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说的是兄弟之间精诚合作所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但同时又说“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说的是兄弟之间很容易就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在历史上关于这两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那一些有着巨大权力,巨大财富的贵族豪门之家。比如周公姬旦辅佐兄长武王,那就是兄弟齐心的典型例子,而李世民发动玄武

  • 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而非儿子?因为赵匡胤不想步后周的后尘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赵匡胤

    自古帝王多猜疑,开国君主更甚。建国后,清洗老臣饱受千年诟病。而宋朝开国时期,“杯酒释兵权”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轮权力的交接。赵匡胤也因此落了个“仁君”称号。大将军出身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替代了由郭威创建的后周。赵匡胤朝堂之上“亲贤臣远小人”,对外勤俭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但英明的君王在历史上却

  • 宋朝一武将杀了赵匡胤十几个贴身侍卫,赵匡胤却赏他1座豪宅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V标签:赵匡胤

    历史的进程,常常因某些意外因素被打断。比如北宋开国之初,北方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严重威胁新生的宋朝。一代雄主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平定了从南到北的各个割据势力之后,开始把雄心勃勃的目光望向北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和北宋初年的身经百战的将士军队,此时收复燕云十六州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