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盛唐去后,中原大地战乱纷纷,唐朝旧有的各地藩王,依旧虎视眈眈,晋王李克用,歧王李茂贞,还有节度使也纷纷称王,梁王朱温,可以说一时间群雄并起,兵戈不断,而耶律阿保机也在这个时候于草原崛起,契丹完成了一同,也就是辽。随着辽国实力不断加强,中原的斗争也愈发激烈,五代十国,最终于后周手中出现了一统希望,那位号称三十年平定天下的雄主四处征战而无一败绩,却最终英年早逝,天下各国都松了一口气,也包括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一年后,这个年轻人谎称辽国犯境,夺取了兵马大权,随后拥兵自立,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这个人,叫赵匡胤。随后统一全国,兵败幽州,烛影斧声而死,最终大宋一朝止步幽州城外,山河不整,然而不可否认,赵匡胤也是一代英才,今天,让我们看看这位“继承”柴荣江山的英才。
赵匡胤,字元朗,出生于洛阳,家中世代为官,所以赵匡胤也算是官二代,后汉初年,游历四方,得到善于相面的僧人指点,最终前往北汉,投身郭威帐下,开始了戎马一生的生涯。那个战乱年代,只要活着,总能立下战功,何况赵匡胤勇猛异常,机智过人,等到郭威建立后周之时,赵匡胤已经是滑州副指挥使,在继承人问题上,他选择了柴荣,最终赌注成功,柴荣登基后,提拔赵匡胤为禁军统领。随后便是赵匡胤扬名的第一战,高平之战。当时北汉乘郭威去世。柴荣立足未稳,发兵进攻,柴荣御驾亲征,结果刚一交战,樊爱能等人就直接投降北汉,对士气影响极大,危急时刻,赵匡胤和禁军另外一名统领张永徳拼死力战,为柴荣整顿军马提供了有效时间,最终柴荣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后周反败为胜,攻到太原城下,班师而归。
这一战后,赵匡胤彻底得到了柴荣的信任,被加封为殿前司副长官,因为战争,柴荣认识到需要组建新的禁军,于是赵匡胤负责此事。这一支军队分为马军,步军,铁骑和侦查军,堪称当时后周最精锐的部队,虽然赵匡胤级别不高,但是大权在握,一瞬间成为柴荣的心腹爱将。956年,出征南唐,斩将夺旗,功勋无数,甚至一句“敢过六合者,斩”就能威慑南唐军队,可见一斑。随后,三次南征彻底打的南唐没有脾气,赵匡胤又跟随柴荣北伐,战争依旧很顺利,但是赵匡胤这时候为了争夺权利,搞出了一个“检点做天子”的木牌,柴荣看到后罢免了张永徳,之后便是赵匡胤大权独揽,同时升为太傅,辅助幼帝。公元960年,赵匡胤野心勃勃,毕竟后周朝廷皇帝年幼,太后懦弱,于是他散播辽军联合北汉出兵,慌张之下太后授命赵匡胤出兵抵抗,到达陈桥之时,早已经谋划好的赵匡胤心腹,赵普,石守信等人鼓动手下兵变,认为就算立下功劳,朝廷也难以有所封赏,毕竟皇帝年幼,最终愈演愈烈,装作熟睡的赵匡胤扬起了嘴角,最终手下冲进来把龙袍加到了他身上,史“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和麾下约法三章后,宣告后汉已经撤军,随后返回洛阳,逼迫周帝让位,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随后,赵匡胤以开封为中心,平定了后周各地诸侯,以李重光为首的节度使,继续柴荣先易后难的策略,决心发兵南下,恰逢时机合适,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平定湖南。964年,调集军马出兵后蜀,兵分两路,也是很顺利的打到成都,后蜀十四万大军不战而降,最终那位夫人写下“十四万人齐卸甲,竟无一个是男儿”。后蜀灭亡后,是被柴荣打的更惨的南唐,还有南汉。最终先打南汉,这时候赵匡胤麾下名将众多,潘美为帅,宋军(或者说身经百战的后周禁军)自然吊打南汉,灭亡南汉后虎视东南,曹彬挂帅,吴越出军,齐头并进,本来就降为南唐国主,想偏安一隅的李煜最终带着春花秋月何时了,投降北宋。这时候,除了燕云十六州,基本已经被北宋一统,花了不到十年,可见柴荣当年并非无的放矢,毕竟赵匡胤的主力,就是北周的禁军。
下一个目标,就是北汉了,然而这时候,意外再一次发生,那一个夜晚,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喝酒,谈话,那一夜爆发了激烈争吵,次日便传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史称“烛影斧声”。具体事情已不可考察,只知道赵光义继承了哥哥的位置,兄终弟及,废除了侄子的太子位置,令人感慨。随后便是两次北伐,精锐尽失,从而失去北伐的力量,开始固守。
毫无疑问,治理国家赵匡胤是成功的,毕竟跟随柴荣多年,柴荣的理念他也学到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节度使制度,同时设置大量官职,权利被分散,不会出现唐朝的藩镇割据问题,但同时,也为日后北宋重文轻武,军队没有战斗力埋下了祸根,财政权和司法劝的进一步集中,厢军制度的确立,使得军队主力集中在中央,地方出现动乱而无法有效平定。同时极为重视科举,导致文官泛滥,最终官员过多而无用。但是,宋太祖还是有容人雅量,刑不下大夫,北宋一朝很少杀死大夫,多是罢官。面对武将,也没有鸟尽弓藏,杯酒释兵权不得不说是一个妙计,只能说,延续了柴荣的政策,最终换来几百年大宋国运,窃国之贼,我想,莫过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