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太后临终问赵匡胤:香孩儿,你靠什么当皇帝?赵匡胤:祖宗积德

杜太后临终问赵匡胤:香孩儿,你靠什么当皇帝?赵匡胤:祖宗积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帝哥说史 访问量:1536 更新时间:2024/1/16 22:58:25

公元961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问赵匡胤:“香孩儿(赵匡胤小名),你觉得你能当皇帝,靠的是什么?”赵匡胤答:“因为您一生行善,因为祖宗积德。”杜太后瞪着眼说:“错!是你钻了空子,是柴荣瞎,选了幼子做继承人!”

听了母亲的话,赵匡胤连连点头,并且问:“母后,您是否有话对儿臣说?”

杜太后声泪俱下地说:“是啊!娘不放心啊!你儿子德昭只有10岁,你若立他为皇嗣,赵家江山不稳呐!娘认为你该传位于你弟弟,将来,他再把皇位传给你儿子!这样做,江山安矣!娘也好放心离开!”

赵匡胤思来想去,觉得杜太后的话很有道理。何况,他和二弟赵光义乃是一母同胞,不分彼此。于是,赵匡胤答应了这件事。

然而,就是这一次决定,改变了宋朝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赵光义和赵德昭的命运。多年后,赵德昭遭受逼迫,含冤而死。而赵光义,不仅继承了哥哥的皇位,还成功将其窃取,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正因为如此,杜太后也成了历史上最坑儿子的太后,遭受后世唾骂。

当时,口头承诺不算数,还要立下文字盟约。杜太后叫来了赵光义和赵普。他让赵普把赵匡胤的决定记录下来,书写成盟约,装在金盒子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盟约写好后,杜太后含笑而去。

与此同时,赵光义也乐坏了。一般情况,弟弟是不可能继承哥哥的皇位的,更何况哥哥有亲儿子,还不止一个!

成为默认的储君后,赵光义的地位一升再升,成功当上了开封府尹。那个时候,能在这个位置的,基本就是储君。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认可了这件事。

神奇的是,15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天夜晚,赵匡胤讲二弟叫到宫中叙旧。不知是何原因,赵匡胤屏退了左右,单独和二弟待在了一起。

宫女太监出去后,不敢走远,就在殿外侯着。

那天的风很大,房间里的烛火随着风摆动,皇帝与王爷的影子也随之摆动。突然间,影子越来越扑朔迷离,仿佛产生了争执,扭打在了一起。但是谁也不敢进去,打扰陛下的雅兴。

可怕的是,后来有个类似斧子的影子,被丢了出去,传来了“哐当”的声音。接着,赵匡胤大喊“好为之”!没多久,赵光义便独自一人走了出来。具体发生了什么,谁也没看见。

然而,谁都没想到,赵匡胤正好死在了那一晚!而赵光义,成了他生前最后见到的人。

这么一来,不由得人多想。毕竟,一切来得太过于巧合。

更巧的是,第二天一早,赵光义最先到达皇宫。他带着赵普,带着金匮之盟,迫不及待的登基了。可怜的赵德昭,已经25岁了,明明是个成年人,却无法继承父亲的皇位。

而且,赵光义丝毫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的意思。虽然没否定,却也没有下达正式的诏书,给他名分。只不过,赵光义打仗时,一定会带上赵德昭。这么做,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历练他。第二,防止他在京城篡位。

即使这样,叔侄二人还是产生了矛盾。

高粱河之战时,赵光义打着打着,骑着毛驴逃跑了。因此,他有一个外号叫“高粱河车神”。

他逃走后,群龙无首。有大将提出拥立赵德昭为皇帝。谁知,赵光义又回来了。因为这件事,赵光义恨透了赵德昭。他不仅不封赏赵德昭,连那些将士也不封赏。

傻乎乎的赵德昭,主动为功臣讨赏。谁知,赵光义却恶狠狠地说:“你急什么?你想封赏,等自己当了皇帝再封赏!”

正是这句话,要了赵德昭的命!回家后,他越想越气。他心想:“这皇位本来就是我父皇打下来的,正常应该传给我。可是,你却当上了皇帝。你当皇帝,我忍气吞声,默默接受了自己的位置。万万没想到,如今竟然这样猜忌我!”

赵德昭又想:“万一二叔对自己下狠手,连累了自己的兄弟,这一脉就全都断送了!”因此,他选择了自尽,以证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同时,他也想保住弟弟赵德芳

他死后,赵光义来哭了一场。他还感叹侄子是个傻孩子。感叹完之后,赵光义便高高兴兴回府了。

赵德昭死后,赵德芳也很害怕。有哥哥的前车之鉴,他总觉得二叔会害自己。于是,赵德芳一天比一天抑郁。就连见到自己的堂弟,他都害怕。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好日子了。

就这样,赵德芳在哥哥死后的第三年,郁郁而终。就这样,赵匡胤的儿子一个都没有了。因此,赵光义顺理成章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儿子。

不得不说,赵匡胤这个江山,打了个寂寞。一般人得到皇位,都是传给子孙后代的。可他倒好,传给了弟弟,以及弟弟的子孙后代。

事实上,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死了,但他们生前有孩子。也就是说,赵匡胤是有孙子,有后代的。只不过,赵光义根本不会考虑把皇位还回去。

说来也奇怪,当年定金匮之盟时,赵德昭只有十岁,不传给他是有理由的。可是赵匡胤死的那一年,赵德昭已经25岁了。后来的15年,赵匡胤就没有想过重新决定储君之位吗?

就算传给赵光义,是不是也该让他写一个盟约,传给赵德昭呢?并且,那份盟约要交给德昭。不然,可怜的孩子也不会活生生被猜忌,最终被逼死。

大家觉得赵匡胤的传位明智吗?欢迎留言!

参考文献:《宋史》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之死咋回事?为啥他弟在赵匡胤死后多次亲自主持修改宋史?

    历史人物编辑:梅枚说历史标签:赵匡胤

    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寻常百姓家只有兄弟和睦,家族才会兴旺。那么在古代王朝中,兄友弟恭实在难寻,皇位的争夺导致了宫内明争暗斗不休,一些皇位的更替,也成为了历史中众说纷纭,难以解开的谜团。黄袍加身的故事相信多数人都熟知,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九百六十年发动陈桥兵变,夺得了国家政权,定国号为宋。据宋

  • 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的儿子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追悼红轩历史标签:赵匡胤

    宋朝是个很有趣的朝代,尤其是在皇位的继承上面,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赵匡胤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如若只是这一条,也算不上有趣,毕竟古往今来篡权夺位的很多,有趣的是,这个皇位最终还是回到了赵匡胤一脉手里。这哥俩儿正好是南北宋各掐头,一人一半,更有趣的是,赵匡胤一脉中,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后代都有做皇帝

  • 此人曾两次救过赵匡胤,当他受到污蔑,赵匡胤轻描淡写: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赵匡胤

    一个开国皇帝打下江山,是绝对少不了一批忠心的开国大臣的。而打下江山后,皇帝登基,他曾经的兄弟的是否都是高官厚禄,一生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呢?不一定,也有可以共苦不可同甘的情况。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就是有一批忠臣,而张琼大将军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经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也曾两次救过赵匡胤

  • 浅谈赵匡胤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赵匡胤

    前言赵匡胤(927年-976年),北宋的开国皇帝,出生于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原为辽朝军人。其一生经历了多次起伏,经历了从卑微到尊荣的人生历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赵匡胤的出生、辽朝的历史背景、他的成长经历、投降后的生活、起义和开创北宋王朝等方面展开讨论。一、出生赵匡胤出生于辽朝,

  • 盗墓贼盗掘赵匡胤的陵墓时,反被赵匡胤喷了一脸黑水,还洗不掉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的命运跟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虽然他的陵墓奇迹般地躲过了金兵和伪齐皇帝刘豫的魔掌,但最后也没有逃过民间的摸金校尉的手心。据记载,当年盗墓贼打开赵匡胤的棺椁后,赵匡胤的尸身百年不腐,面目如生,并且赵匡胤当时很“生气”,口吐黑水,并且喷了盗墓贼一脸。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赵匡胤喷出的

  • 赵匡胤出世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赵匡胤

    本文为神话故事,非历史故事,不可当真!话说我国新疆境内的昆仑山,她高耸入云端,岿然而挺拔,气势极其雄伟,是天下龙脉的发源地。据说,她本身有八条龙脉,伸向我国境内有三条;其余五条伸向了外国。(其中,光山东孔府就占两条。)昆仑山伟人毛泽东曾在诗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

  • 赵匡胤的政治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在显德三年十月升领匡国军节度使后,随即组建节度使幕府,首先进入幕府的是赵普,被辟为节度推官,沈义伦(宋太宗时以避讳而去义字,单名伦)被辟为从事,吕余庆(原名吕胤,入宋以字行)任掌书记,也都同时进入匡国军节度幕府,他们后来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而赵普更是兵变建宋的主谋之当。显德四年五月,赵匡胤正式

  • 儋珪指名道姓,要与赵匡胤决斗,赵匡胤却顾虑重重,踌躇不前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赵匡胤

    儋珪等场外掌声停歇,朝点将台上高呼:“姓赵的,你若再不出来,这指挥使就归儋珪了!”匡胤猛抬起头,正遇上郭荣征询的目光,正要站起,突然下了决心,转头对一旁的董遵诲说:“董公子,场内儋珪在叫阵,你若能赢他,赵某决不与你相争,你去会他,如何?”董遵诲哈哈大笑,阴阳怪气地说道:“姓赵的,须知那儋珪指名道姓,

  • 此人曾冒死救赵匡胤,当他遭陷害时,赵匡胤只说了3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赵匡胤

    古往今来,滴水涌泉的道理,被许多士大夫铭记,如果有人舍命救了皇帝,那他必定会得到皇帝的百般报答,富贵不必说,若是此人有能力,还能得到重用。即便以后犯了什么错,皇帝也会看在昔日功劳的份上,不会对他严惩,这就是救了皇帝的好处。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将,当年冒死救了赵匡胤一命,赵匡胤非常感动,但当他被奸臣诬

  • 赵匡胤死后,弟弟继位,为何赵匡胤的儿子们不奋起反抗夺回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赵匡胤

    “斧声烛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指的是公元976年10月的一个夜晚,宋太祖所处屋内烛影摇动、斧声戳地的事件,当时与宋太祖同在一屋的,只有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据史书记载,当时房屋之内似有争吵之状,宫里人透过房屋内部透入出来的微弱烛光,隐隐可以见到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躲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