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1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问赵匡胤:“香孩儿(赵匡胤小名),你觉得你能当皇帝,靠的是什么?”赵匡胤答:“因为您一生行善,因为祖宗积德。”杜太后瞪着眼说:“错!是你钻了空子,是柴荣瞎,选了幼子做继承人!”
听了母亲的话,赵匡胤连连点头,并且问:“母后,您是否有话对儿臣说?”
杜太后声泪俱下地说:“是啊!娘不放心啊!你儿子德昭只有10岁,你若立他为皇嗣,赵家江山不稳呐!娘认为你该传位于你弟弟,将来,他再把皇位传给你儿子!这样做,江山安矣!娘也好放心离开!”
赵匡胤思来想去,觉得杜太后的话很有道理。何况,他和二弟赵光义乃是一母同胞,不分彼此。于是,赵匡胤答应了这件事。
然而,就是这一次决定,改变了宋朝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赵光义和赵德昭的命运。多年后,赵德昭遭受逼迫,含冤而死。而赵光义,不仅继承了哥哥的皇位,还成功将其窃取,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正因为如此,杜太后也成了历史上最坑儿子的太后,遭受后世唾骂。
当时,口头承诺不算数,还要立下文字盟约。杜太后叫来了赵光义和赵普。他让赵普把赵匡胤的决定记录下来,书写成盟约,装在金盒子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盟约写好后,杜太后含笑而去。
与此同时,赵光义也乐坏了。一般情况,弟弟是不可能继承哥哥的皇位的,更何况哥哥有亲儿子,还不止一个!
成为默认的储君后,赵光义的地位一升再升,成功当上了开封府尹。那个时候,能在这个位置的,基本就是储君。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认可了这件事。
神奇的是,15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天夜晚,赵匡胤讲二弟叫到宫中叙旧。不知是何原因,赵匡胤屏退了左右,单独和二弟待在了一起。
宫女太监出去后,不敢走远,就在殿外侯着。
那天的风很大,房间里的烛火随着风摆动,皇帝与王爷的影子也随之摆动。突然间,影子越来越扑朔迷离,仿佛产生了争执,扭打在了一起。但是谁也不敢进去,打扰陛下的雅兴。
可怕的是,后来有个类似斧子的影子,被丢了出去,传来了“哐当”的声音。接着,赵匡胤大喊“好为之”!没多久,赵光义便独自一人走了出来。具体发生了什么,谁也没看见。
然而,谁都没想到,赵匡胤正好死在了那一晚!而赵光义,成了他生前最后见到的人。
这么一来,不由得人多想。毕竟,一切来得太过于巧合。
更巧的是,第二天一早,赵光义最先到达皇宫。他带着赵普,带着金匮之盟,迫不及待的登基了。可怜的赵德昭,已经25岁了,明明是个成年人,却无法继承父亲的皇位。
而且,赵光义丝毫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的意思。虽然没否定,却也没有下达正式的诏书,给他名分。只不过,赵光义打仗时,一定会带上赵德昭。这么做,原因无非是两个。第一,历练他。第二,防止他在京城篡位。
即使这样,叔侄二人还是产生了矛盾。
高粱河之战时,赵光义打着打着,骑着毛驴逃跑了。因此,他有一个外号叫“高粱河车神”。
他逃走后,群龙无首。有大将提出拥立赵德昭为皇帝。谁知,赵光义又回来了。因为这件事,赵光义恨透了赵德昭。他不仅不封赏赵德昭,连那些将士也不封赏。
傻乎乎的赵德昭,主动为功臣讨赏。谁知,赵光义却恶狠狠地说:“你急什么?你想封赏,等自己当了皇帝再封赏!”
正是这句话,要了赵德昭的命!回家后,他越想越气。他心想:“这皇位本来就是我父皇打下来的,正常应该传给我。可是,你却当上了皇帝。你当皇帝,我忍气吞声,默默接受了自己的位置。万万没想到,如今竟然这样猜忌我!”
赵德昭又想:“万一二叔对自己下狠手,连累了自己的兄弟,这一脉就全都断送了!”因此,他选择了自尽,以证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同时,他也想保住弟弟赵德芳。
他死后,赵光义来哭了一场。他还感叹侄子是个傻孩子。感叹完之后,赵光义便高高兴兴回府了。
赵德昭死后,赵德芳也很害怕。有哥哥的前车之鉴,他总觉得二叔会害自己。于是,赵德芳一天比一天抑郁。就连见到自己的堂弟,他都害怕。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好日子了。
就这样,赵德芳在哥哥死后的第三年,郁郁而终。就这样,赵匡胤的儿子一个都没有了。因此,赵光义顺理成章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亲儿子。
不得不说,赵匡胤这个江山,打了个寂寞。一般人得到皇位,都是传给子孙后代的。可他倒好,传给了弟弟,以及弟弟的子孙后代。
事实上,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死了,但他们生前有孩子。也就是说,赵匡胤是有孙子,有后代的。只不过,赵光义根本不会考虑把皇位还回去。
说来也奇怪,当年定金匮之盟时,赵德昭只有十岁,不传给他是有理由的。可是赵匡胤死的那一年,赵德昭已经25岁了。后来的15年,赵匡胤就没有想过重新决定储君之位吗?
就算传给赵光义,是不是也该让他写一个盟约,传给赵德昭呢?并且,那份盟约要交给德昭。不然,可怜的孩子也不会活生生被猜忌,最终被逼死。
大家觉得赵匡胤的传位明智吗?欢迎留言!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