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皆为方位,那为何“买东西”和“买南北”不是近义词,换个说法就是,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呢?
朱熹,一位在理学、教育、科学、美学、文学、书法等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历史名人,也曾提出过同样的疑惑。
这样一位关注自然的名人,同样对生活也察之甚深。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用语,朱熹跳出限定圈进行了思辨,同时将它作为备课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
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生活在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当下,我们尚且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更何况是当时,但每一个回答的背后,是我们所衍生出的知识和学习,这才是要点。
朱熹——教育之道
“教”,传道受业;“育”,培育和养育。
有人说,从古至今,从步行到牛马到如今的交通,从燃火烧水到如今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等,身边的事物变更了一代又一代,而我们的教育仍像从前那般坐在教室内听教师讲课,似乎没有改变。
尚且不论古今之变,班级授课制教育自有优缺点,存留至今也是有它自己的演变之道。更何况古人的教育之道确实给现下的人们以不可磨灭的启发。
朱熹的教育思想便让人眼前一亮,对于“小学”中儿童的教育,朱熹笔下所表达的是要“及早施教”,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策略上,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进行“兴趣类引导教育”,旨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儿童学习效率。
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像这样的问题,既来源于生活,又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且适当地发展了儿童的思辨能力和观察能力。
至于朱熹为何突发奇想地提出这样的疑问,自然是少不了意外的因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灵活应变能力。
那次意外还要从一堂看似“失败”的课堂说起,儿童天性便是活泼好动,学生在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时,更加偏爱窗外的风景趣事,朱熹看到的便是那样一番情景,自己的学生不听自己讲课,偏头关注于窗外之事。
此情此景,朱熹并没有冲动暴怒,而是关注学生所关注的事物,他一看窗外那位妇人,便有一计涌上心头,开口便问:“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呢?”
学生们一看窗外的妇人便知她是要去买东西,刚好跟老师的问题对上,朱熹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大家都在思考着老师的问题,但这略显刁钻的问题并不容易。
论“买东西”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买东西全国通用,又迷之又迷,且看朱熹的一位学生是如何回答的。
一位10岁的稚童是这样回答的:“五行当中,东代表木,西代表金,南代表火,北代表水,中间代表土。”
五行论来解释便是从篮子开始的,如果那妇人腕间的竹篮属木,那与木有所融的便是金和土,木是东,金是西,“买东西”概是如此而来。
逛街买东西,这“东西”自然不是指具体的物品,而是一个笼统的概括,不论多少,不讲贵贱。
朱熹的学生所讨论的五行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总归不是确切的完整答案,文化的演变与约定俗成细化到汉字上,是有数不胜数的说法和解释,大家对汉字的组成与相配抱有一定的认可后便流传相用。
当下的我们有网络,那些网络流行语被迅速熟知也造就了它的“速食性”,古代的口口相传需要时间的酝酿和选择,被流传至今自带被历史考验的坚固。
现在的学者来考究“买东西”,有的是不同的说法,但信众最多的便是来源于似“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所描写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东西”代表的是逛街购物所在地——东市和西市。
文明——传承与创新
没有什么一蹴而就,文明需要传承与创新。
有人说中国的强大和源远流长是有道理可寻的,中国代表的是一个文明,无论国家如何更替,文明一直存在,那这个民族便一直存在,接触到这个文明,想到的不是反抗和抵触,有的是融合。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措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同时,中原文化也在鲜卑胡人文化的影响下有了一定的改变。
有容乃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明也正在结合历史因素不断的创新改变,而作为华夏子孙的文明,不仅要承担起历史使命,还要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所以,不论是“买东西”,还是“买南北”,文明之下的它可以被我们去考究和挖掘,只要我们不产生抵触心理,并衷心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和文明,那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便都是这份文明的“载体”。
“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征,让我们的文明愈走愈远。
惟愿华夏岁岁年年新,一日更比一日红。
小结:
“青年强,则国强。”我们当下对于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重视度仍旧不够,儿童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不可忽视,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科技强国,教育兴国。教育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基本道路。”朱熹的教育思想给当下的我们以启示,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大自然和社会都应当是生活的教材。
同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终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