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交替,时代变迁,风云涌动。英雄豪迈,壮志酬筹,出身乱世,立于乱世,建太平基业。”是时势造就英雄还是英雄创造时势。春秋战国,天下纷争,各国积极寻求变法为求变强兼并他国,这一时期,出现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思想家,影响后世久远。
历史书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的正是这一时期,为成强国,不断寻找适合的变革方法,思想开放,不同流派的学术应运而生只为变法成功。一时间思想如花般绚丽多姿,思想家们唇枪舌战交流思想。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百家思想有如璀璨星光,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闪耀,有如尘埃闪现,仅闪耀片刻,就沉寂在黑夜中。
百家思想随时代变迁沉淀,顺应时代变化流传至今,影响后人最深的当属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秦始皇统一天下推崇法家思想,下令将儒家思想相关的书焚烧,大量杀害儒家学者,这就是历史上的儒家思想被迫害最艰难发展的时候。
后至汉代,汉文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越发璀璨。朱熹是儒家的传承者,他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形象化提出应该要遵循世间的道理,消灭人的欲望。
这一想法推动儒家的发展,使之更加完善。朱熹还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买东西买的是“东西”?为什么不是“南北”面对这一疑惑,他的学生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一个十岁的小孩一语解惑。
朱熹在儒家学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第三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主张进一步完善儒家学说体系,促进儒家学说的发展。朱熹是宋朝人,出生于1130年,传说朱熹出生的时候,眼睛右下角有几颗黑痣,有七颗又恰好和北斗七星的排列顺序相同,众人皆赞叹,此小儿前途光明。
朱熹自小聪慧,十八岁考取贡生,十九岁第一次下场科举就榜上有名。1163年,朱熹因为主张抗战与当时朝廷官员政见不合,愤而辞官。朱熹后致力于研究学问,对儒家学问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来朱熹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办学堂招收学生。说来也巧,有一回,朱熹正在讲课。学堂窗下有一妙龄少女手提竹篮轻走而过。
学生忘记在上课,被窈窕淑女吸引,朱熹注意到,笑着转移学生的注意:“尔等知其欲何?”学生纷纷猜测,最后都觉得提着篮子应该是去买东西。这时朱熹又笑着问,为什么都说是去买东西?难道买南北不可以吗?为什么买得了东西买不了南北?众人愣住,“买东西”这一说法口口相传,自孩童起就如此说,却从未深究过这是为何。
面对朱熹提问,没一个可以回答,这时,一个小孩巧妙的回答了问题。古人将世界宇宙看成五行,五行相循环,生生不息,不死不灭。东西南北便是依据五行而定,东木,西金,南火,北水。所买之物大多由金木所制,未曾听闻火水可用于易物。这个说法虽不知对错,但十岁小儿有这想法,还能将五行相结合,朱熹惊叹赞扬。
面对这一问题,后人也有不一样的见解。如《木兰词》一文中,木兰去买东西,分别是跑了几个集市,看来古代的集市,不同地方的集市买的东西也不一样。而人们所需的很多物品,在东、西两市就可以买到,东西集市东西很多足够人们日常所需,所以就直接说是去“买东西”。
这一回答倒是有趣也有道理。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自然也是不一样的,那你觉得答案应该是什么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也让惊叹,后人受益匪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找寻民族的起源,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有力武器。文化的集思广益让人们思考问题也有不一样的见解。文化瑰宝自当好好保护。
参考资料:
《宋史·道学·朱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