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看朱子如何重建白鹿洞,振兴儒学之风

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看朱子如何重建白鹿洞,振兴儒学之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听历史 访问量:1732 更新时间:2024/2/19 5:50:29

引言: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曾这样评价朱熹: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朱熹

而作为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的朱熹拥有许多不同的身份,但是无论是哪个身份他都有一定的成就:

在理学研究方面,他被后世尊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政治方面,他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在教育方面,他甚至一手重新建立了白鹭洞书院,从此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深受读书人的尊重。

由此可知,这朱熹不仅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还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的贡献。

在我看来,在他诸多的身份中最出名的身份便是教育家。或许是与从小接触儒家学说有关,到了成年之后,他便专心研究儒学,最终成为了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代尊称他为朱子,甚至还将他供奉在孔庙中受世人的祭拜。

《四书章句集注》

在教育方面他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创建了许多学堂,可谓是桃李满天下,难怪后人将他誉为继孔子之后的教育第二人。在思想方面,朱熹尤其注重对理学的研究,在他的发展壮大之下,理学逐渐成为了被朝廷承认的官方哲学,对当时,对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还将自己的思考写进了书中,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甚至成为了朝廷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参考资料。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朱熹对当时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

自幼勤学,得能人辅导

朱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肯定付出了旁人所不知道的努力。根据历史记载,宋朝绍兴五年,在朱熹五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进入学堂正式的学习。虽然年幼,但是他已经能够读懂《孝经》等书籍了,并且为了鼓励自己,他还常常在书上写一些话来激励自己,而这其中最著名的一句便是:“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在他六岁的时候,他与其他的孩子们一起游玩,与其他孩子只知道玩耍取乐不同的是,他却会指着天空和太阳询问父亲为何会有这些。面对儿子的询问,朱熹的父亲也会耐心的讲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的激发了朱熹求学,求知的决心,小小年纪的朱熹便已经有了如此的毅力学习,想必成大器也是必然结果。朱熹在慢慢的长大,而他的父亲也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己的学识。

朱熹

绍兴七年,朱熹就被皇帝召入了京城,将朱熹与母亲留在家乡。但是在六年之后,他的父亲却因病去世了,临终之前将朱熹托付给了自己的好友刘子羽等人,于是朱熹将刘子羽拜为义父,并且跟随义父居住。这刘子羽本来就十分欣赏朱熹,再加上有义子这一层关系,便格外重视朱熹。甚至还为了朱熹,在家中重新为朱熹修建了一栋楼。而朱熹的父亲所托付的这些人本身就拥有极高的学识,于是在他们的教育之下,朱熹渐渐对儒家学说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因此发愤图强认真学习。

终于在绍兴十七年,也就是他十八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了贡生。再后来,刘勉之觉得朱熹是个可造之材,将来一定能光耀门楣,于是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朱熹,朱熹也因此成亲。后来朱熹便跟随同乡的人一起前往京城参加的科举考试,并且被皇帝赐予同进士出身,这便正式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朱熹能够在父亲离世之后还能继续潜心学习,离不开义父刘子羽,刘勉之之辈的帮助。

入朝为官,经历颇多,重建白鹿洞书院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刚刚进入官场的朱熹并没有想着怎样建立良好的政绩,来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反而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追求佛法思想的现状。

李侗

在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之后,朱熹便想要通过提升自己来改变这种情况,于是踏上了求师之路,拜二程的弟子李侗为师,因此也继承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这也为他之后发扬光大理学,提出自己的认知奠定了基础。

取得功名之后没有追求建立政绩,这在封建的古代是多么不容易,更何况在中国古代追求功名利禄可以说是社会的潮流,但是朱熹却能耐住寂寞,潜心学习,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人才。

在官场中不追求上进的朱熹一边忙着学习,一边进行教育活动。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宋孝宗成为皇帝,征询大家对国家发展的意见才有所改变。或许是看到有改变国家现状的希望,于是朱熹积极上奏向皇帝表明自己的观点。

朱熹

在他看来:国家处于危难,如果一昧的主张和平,只会损害本国的利益,于是他便主张通过战争来改变国家落败的现状。除此之外,他还反对百姓们过度崇拜佛教思想而忽略儒家学说的做法。

但是由于当时的宰相主张议和,因此朱熹的观点没有被采纳。后来朝廷任命朱熹为国子监的博士,但是他却辞职坚持不受,请求回到家乡。这样一心为国家,而不贪慕荣华富贵的朱熹又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登基为帝,为更好的了解国家,便下旨询问各位大臣对国家发展的意见。在听完这个消息之后,朱熹便认为他等待已久的机会到了。于是他便上述皇帝反对一昧的与金人求和,但求一战与反对过分崇尚佛家的主张。在他向皇帝上书的奏折中,他还详细的提出了治理国家与恢复教育的意见,而这也得到皇帝的重视。

宋孝宗

隆兴元年十月,朱熹在皇帝的召见下进入金銮殿觐见皇帝。他向皇帝提出了三个建议,这其中便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格物致知。除了格物致知之外,他还向皇帝提出,想要治理好国家,那就一定要亲近贤臣而远离小人。在与金人的关系上,他还提出与金人一战,但是奈何当时的丞相主张与金人议合,因此朱熹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而在这之后,皇帝任命朱熹为国子监武学,但是朱熹却拒绝了,而是又回到了家乡。

但是这并没有成为朱熹为官之路的尽头。在这之后,宋孝宗任命朱熹为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这一次的朱熹并没有拒绝,于是他便踏上了外出为官之路。而在朱熹到任那年,正好遇到了大旱,由于没有下雨,从而导致粮食不能正常的生长。在了解情况之后,朱熹便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象。他命令百姓们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并且还减免了当地的百姓赋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百姓们的负担。

在朱熹担任此官职的过程中,有一件最为重要的事。就是发现了白鹿洞书院的旧址,而作为一位心怀天下的教育家,于是朱熹就向皇帝请求重新修建白鹿洞书院,而这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为了能够使白鹿洞书院发扬光大,于是他便亲自担任洞主,还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请了一大批真正有学问的大儒出山教学,甚至还恳请皇帝写下了牌匾。这样一来,有了朝廷的承认,这所学校很快便被天下的学者当做求学的宝地。

白鹿洞书院

朱熹实在是一位聪明之人,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招纳学生之时,便利用朝廷的力量加以宣传。或许是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朱熹明白天底下有许多有才能,但是却因为家境贫寒而不能读书的穷苦学子,于是他便特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想出了办法。以学院的名义购买了田产,以此来使贫困学者能够得以向学。

此外,他坚信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谚语,于是便亲自制定学院的规矩,最终编成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出现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在这其中对教育做了系统的阐述,为后世书院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借鉴,也为朝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成为了天下学子魂牵梦绕的求学之地。

《白鹿洞书院教规》

或许作为一名政治家来说他是不成功的,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学家,他却是极为成功的。在他心中,他不仅极其重视教育的发展,并且还注意对规章制度的培养。在中国古代那种封建社会,他能有这样的意识,不得不说他确实是天生的教育者。

发扬理学,尊为朱子

可以这样说,在整个宋朝在学术研究上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人,那一定会是朱熹。除了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之外,他还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于理学,他批判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并且加以总结,提出了自己新的想法,也就是著名的格物致知。

在他的作为之下,最终建立了系统庞大的理学体系,并且在最后被朝廷所认可,成为了官方哲学。要知道朱熹并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一脉,但是他最后却能凭借自己在儒家学术方面的研究,从此被后人景仰并将他请入孔庙中受人尊崇,还被世人称为朱子。

朱熹

而作为一名思想家,朱熹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并且被之后的心学集大成者阳明所借鉴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除却他自己留下的宝贵经验不说,而他创建的白鹿洞书院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白鹿洞书院的重新创立,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新发展,也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难怪后世将他称为继孔子之后的教育第二人。作为一位普通的读书人,朱熹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得不说,他确实具有大智慧。

清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评价这位伟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作为一名儒家学者,朱熹能够在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提出新的思想主张,从而发扬壮大儒家学说,或许优秀的人不会停止向前发展的步伐,朱熹在儒家学说研究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成果之后,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研究的脚步,从而继续研究理学,并且最后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位才高八斗的文学家,朱熹有许多地方都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而在这其中,颇为重要的便是在他的一生中,他坚持学无止境这一理念,哪怕他后来重新建立了书院,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并且在许多不同的方面,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古代书籍的注释,整理以前的文献资料等等都有许多丰富的成果。

朱熹

或许是他教育家这个身份太过突出,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忘了他是封建社会官员这个身份。有趣的是他在努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也能够亲自在民间体察民情,惩罚贪官污吏,因此他也在民间颇受大家的欢迎。在朱熹的一生中,他曾经经历过许多不同的官职,也有过许多不同的身份,但是无论是在哪个职务上,他总是能正确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辜负皇帝的信任。而在这其中,最为敬佩他的便是他重新建立了白鹿洞书院,从而使当时宋朝的社会风气有了极大的改变,也为儒家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历史意义上,这白鹿洞书院的重新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也是宋朝文学风气的一大进步。

参考资料:

《宋史·道学·朱熹传》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

标签: 朱熹

更多文章

  • 《国史粗讲》:朱熹是如何评价北宋灭亡的?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朱熹

    今天我们接着《国史粗讲》,在昨天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了北宋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急转直下,国内的政治水平越来越糟糕,这就牵扯出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斗,他们到底在争什么?一句来说就是是否需要传统。王安石为了变法是否定传统的,司马光则不同,他认为传统很重要,一切变法都必须基于传统之上,这是因为在平民社会里

  • 3.1亿起拍,朱熹祖宅地熹园寻找主人,是文化遗产的救赎还是牺牲

    历史人物编辑:够气派一哥标签:朱熹

    一个国家AAAA级景区,一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祖宅地,一个集徽派文化、朱子文化、歙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竟然在淘宝直播上以3.1亿元的起拍价进行拍卖。这是怎么回事?事件熹园,位于江西婺源县紫阳镇,原名“朱家庄”,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古树掩映,徽派建筑粉墙黛瓦

  • 王阳明为何会对朱熹“格物”说产生反思?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朱熹

    思想一致有益于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术自身的理性思辨和多样自由,王阳明恰恰生活在朱子学制度化的特殊时代。自元仁宗确立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即已意味着朱子学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形态。所以,中期出现了学术僵化的局面,凡言学者无一不尊朱奉朱,对朱学的反思成了阳明构筑

  • 朱熹家训经典名句,值得每个人收藏!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一、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营,营造、修建;华,华丽;良当好讲,谋当谋求讲。译文:我们说,

  • 朱熹问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苦思无果,10岁小孩却一语说破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朱熹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朱熹家境贫穷但自幼聪颖,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年仅十九岁,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 实拍江南第一书院,朱熹曾两次在此讲学,文学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

    历史人物编辑:贺贺-贺小唏标签:朱熹

    从古朴的建筑中依稀窥见夫子长衫的衣角,从静谧的内室听到学子朗朗的书声,从如今的门可罗雀中品出曾经的论辩不休,一切都将归功于历史,也醉心于历史,岁月的沉淀带来的一段又一段的厚重史诗。仙居县的桐江书院是曾经的“江南第一书院”,距离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书院是乱世中的一盏明灯,在仙居的文史上留下过浓墨色彩

  • 明太祖朱元璋是否真的认朱熹当祖先?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朱熹

    明太祖朱元璋以淮右布衣之身,起兵驱逐胡虏,再造华夏,十余载而得天下。从一个穷得无地葬父的农民,一跃成为开创三百年大明江山的帝王,真是令人听起来热血沸腾的屌丝逆袭记。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汉家帝王大都出身于王侯贵族,或来自于达官名宦之家,只有明太祖是真正的平民出身。朱元璋取得天下后,有人建议他认南宋大儒

  • 朱熹问:为什么都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10岁孩童都知道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朱熹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东西”,“东西”之说从何而来?包括外出买菜购物,我们也可以统一概括为是“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呢?有这样疑问的可不止我们现代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提出过同样的问题。朱熹画像朱熹的疑问 一日,朱熹走在路上,正巧遇上了他的

  • 一代大儒朱熹,为何认为唐朝皇室不是汉人?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朱熹

    《朱子语类》记载,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所谓“夷狄”,是指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唐朝皇室李家出自少数民族,不是汉族。朱熹的依据是,李家的婚姻观与汉人不同。所谓“闺门失礼之事”说得比较含蓄,说穿了,是指唐朝皇室乱伦的事情比较多。对此,元朝胡一桂的《史纂通要》还

  • 朱熹的八大经典名句,国学经典值得收藏!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世称朱文公。其一生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活动,尤热衷于书院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位列于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先贤。一、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引自《近思录.为学》。做人谦虚宽容,待人接物就能豁达大度,即使遇到不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