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国史粗讲》:朱熹是如何评价北宋灭亡的?

《国史粗讲》:朱熹是如何评价北宋灭亡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永召说历史 访问量:1203 更新时间:2024/2/19 5:50:37

今天我们接着《国史粗讲》,在昨天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了北宋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急转直下,国内的政治水平越来越糟糕,这就牵扯出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斗,他们到底在争什么?

一句来说就是是否需要传统。王安石为了变法是否定传统的,司马光则不同,他认为传统很重要,一切变法都必须基于传统之上,这是因为在平民社会里,唯一可以制衡皇权的只有传统,一旦传统被破坏,那么皇权将不受制约。

遗憾的是,后世的发展完全应证了司马光的预言,大臣和臣子都打着“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口号肆无忌惮,越来越不靠谱。不过,这不足以让北宋灭亡,还需要一点外因来推波助澜,那就是北方的巨变,女真的崛起。

在这样的一个新格局里面,大宋的朝廷好像集体傻掉一般,根本分不清敌我矛盾,将已经和平了百余年的大辽定义为自己的敌人,要与女真人合作,这就太匪夷所思了。今天只要读过初中的学生都应该知道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做。

首先大辽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并且愿意和中原和平共处。接下来本来就积弱的大宋帮助女真消灭大辽,那么大宋又怎么对付女真呢?而且作为蛮族兴起的女真一定是要对付大宋的,到时候怎么办?大宋的思维逻辑一团浆糊。

在换一个方面说,大宋既然已经答应女真共同对付大辽,那么基本的条约还是要遵守的。但大宋根本不管条约,只顾着占小便宜,最后让自己焦头烂额。

举个例子来说,当时双方都约定不允许从对方占领的地盘招降纳叛。但是在女真占领的大辽土地上还是有一些汉人,大宋居然私下鼓励那些土地上的汉人将领带着部队来投奔自己。

后来被女真人发现,就来找大宋算账,大宋矢口否认,女真拿出证据,大宋居然随便抓了一个人杀掉,然后将头颅送给了女真。女真一看不对劲,于是大宋不得不把真正的将领杀掉送给女真。这么搞来搞去,女真还能相信大宋吗?那些投降大宋的汉人将领又能够相信大宋吗?所以在灭辽大战的后期,有很多在大辽的汉人将领纷纷投奔到了女真一方。

这种种低劣的政治行为,也最终导致了大宋极其屈辱的靖康之变。到了南宋朱熹评价北宋末期的这段历史,特别愤慨,痛斥说:“宋朝到了宋徽宗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是作对的。古代任何朝代的君王就算再差,总还是能作对一两件事情,就算这样也都避免不了要亡国。到了宋徽宗那会儿,连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没做对过,就算没有女真人南下,这个国家也要灭亡了。”

朱熹不是一个小人物,他对北宋的批判是多么的痛彻心扉,在朱熹的眼里大宋的灭亡完全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这也是古代很多大学者的共识,事实上王安石一直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直到清末梁超先生为了给变革证明,才将王安石从耻辱柱上解放下来。

标签: 朱熹

更多文章

  • 3.1亿起拍,朱熹祖宅地熹园寻找主人,是文化遗产的救赎还是牺牲

    历史人物编辑:够气派一哥标签:朱熹

    一个国家AAAA级景区,一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祖宅地,一个集徽派文化、朱子文化、歙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竟然在淘宝直播上以3.1亿元的起拍价进行拍卖。这是怎么回事?事件熹园,位于江西婺源县紫阳镇,原名“朱家庄”,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古树掩映,徽派建筑粉墙黛瓦

  • 王阳明为何会对朱熹“格物”说产生反思?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朱熹

    思想一致有益于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术自身的理性思辨和多样自由,王阳明恰恰生活在朱子学制度化的特殊时代。自元仁宗确立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时即已意味着朱子学成为学术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形态。所以,中期出现了学术僵化的局面,凡言学者无一不尊朱奉朱,对朱学的反思成了阳明构筑

  • 朱熹家训经典名句,值得每个人收藏!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一、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营,营造、修建;华,华丽;良当好讲,谋当谋求讲。译文:我们说,

  • 朱熹问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学生苦思无果,10岁小孩却一语说破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朱熹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朱熹家境贫穷但自幼聪颖,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年仅十九岁,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 实拍江南第一书院,朱熹曾两次在此讲学,文学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

    历史人物编辑:贺贺-贺小唏标签:朱熹

    从古朴的建筑中依稀窥见夫子长衫的衣角,从静谧的内室听到学子朗朗的书声,从如今的门可罗雀中品出曾经的论辩不休,一切都将归功于历史,也醉心于历史,岁月的沉淀带来的一段又一段的厚重史诗。仙居县的桐江书院是曾经的“江南第一书院”,距离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书院是乱世中的一盏明灯,在仙居的文史上留下过浓墨色彩

  • 明太祖朱元璋是否真的认朱熹当祖先?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朱熹

    明太祖朱元璋以淮右布衣之身,起兵驱逐胡虏,再造华夏,十余载而得天下。从一个穷得无地葬父的农民,一跃成为开创三百年大明江山的帝王,真是令人听起来热血沸腾的屌丝逆袭记。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汉家帝王大都出身于王侯贵族,或来自于达官名宦之家,只有明太祖是真正的平民出身。朱元璋取得天下后,有人建议他认南宋大儒

  • 朱熹问:为什么都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10岁孩童都知道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朱熹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东西”,“东西”之说从何而来?包括外出买菜购物,我们也可以统一概括为是“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呢?有这样疑问的可不止我们现代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提出过同样的问题。朱熹画像朱熹的疑问 一日,朱熹走在路上,正巧遇上了他的

  • 一代大儒朱熹,为何认为唐朝皇室不是汉人?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朱熹

    《朱子语类》记载,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所谓“夷狄”,是指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唐朝皇室李家出自少数民族,不是汉族。朱熹的依据是,李家的婚姻观与汉人不同。所谓“闺门失礼之事”说得比较含蓄,说穿了,是指唐朝皇室乱伦的事情比较多。对此,元朝胡一桂的《史纂通要》还

  • 朱熹的八大经典名句,国学经典值得收藏!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世称朱文公。其一生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活动,尤热衷于书院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位列于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先贤。一、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引自《近思录.为学》。做人谦虚宽容,待人接物就能豁达大度,即使遇到不如意的

  • 浅析朱熹理学主张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朱熹

    提到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这位朱老先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时被看作是同孔子一般的存在,有人甚至称他为朱子,而且这位朱老夫子也是唯一一位与孔子没有什么师生关系,却在去世后能够享受孔庙祭祀的人。朱熹的学说被后代人奉为经典,将他的理论与理学大师程颢的理论并称为程朱理学,而朱熹本人也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