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经主持了庆历新政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范仲淹的各项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这都是与范仲淹一生的政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他众多的经历不断地积累所形成,因此他的政治思想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
早年艰苦生活形成兼济天下的政治志向。
范仲淹在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因此当时他的母亲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任平江府推官朱文翰。等到范仲淹稍微长大一些之后,他就开始跟随着继父开始学习,当时朱文翰想让范仲淹学习经商之道,但是范仲淹对于经商并不感兴趣,只是喜欢读书。根据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中记载,到了二十一岁时的范仲淹“读书长白山醴泉寺”,在这里读书的范仲淹生活十分贫困,每天的食物只是一锅粥,这样的品看的生活范仲淹一直坚持了三年的时间。
虽然范仲淹早年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但是范仲淹却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用功。根据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中记载,在范仲淹的刻苦努力之下,范仲淹已经能够“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同时范仲淹十分爱好儒家的经典学说,在他的思想中,一直认为儒家的思想才是最为正统的思想,因此范仲淹也一直按照儒家的思想来要求自己。
早年的艰难的生活经历以及苦学生涯使得范仲淹形成了一种坚韧不拔、志向高远的精神,也使得他更能够对于百姓的贫困生活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所以在范仲淹的思想当中,一直有着一种胸怀天下的广阔的政治思想,时刻准备着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建设中去,为天下百姓谋取更好的生活。
所以说,早年时期的范仲淹已经具有了很深刻的广怀天下的政治思想和抱负,要实现他的这种抱负,就需要走向仕途,参与到朝廷内部的政治中去,所以范仲淹参加了科举,为自己施展兼济天下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后来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
人微言轻的仕途产生改革发展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了进士,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刚刚成为国家官员的范仲淹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为百姓谋取利益。然而范仲淹的这种作风却被当时的官宦群体所不容,所以后来范仲淹被派遣到了泰州海陵,成了一个盐仓监官。
登上政治舞台的范仲淹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一直坚持着对国君忠诚,对百姓忠诚的信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进行改革弊端,为当地的百姓谋取最大的福利。在被提拔为兴化县令之后,因为当地频繁发生水患,范仲淹还亲自带领数万的民众一起治理水患,兴建了海堰,从而保障了当地的农业的正常生产,也稳定了盐场的建设。
因为范仲淹的政治作风受到了许多百姓的拥护,并且范仲淹也建立许多的功绩,所以当时的朝廷统治者对于范仲淹也开始重视起来。在天圣三年的时候,范仲淹已经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由此范仲淹开始参与到朝廷的政治中心。参与到政治中心之后的范仲淹始终坚持着自己想要为民谋利,促进国家的政治安定的信念,在朝廷中为官的时候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谋略。
参与到北宋朝廷的政治统治的中心之后,范仲淹对于北宋的官场政治现状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也就是带动范仲淹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经历。当时的北宋社会由于一直守内需外,重文轻武,使得朝廷统治集团当中官员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同时,北宋社会频繁的土地兼并使得大批的百姓失去了土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已经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当时经常性的会发生各种暴动,北宋社会内部已经处于了一个“积贫积弱”和“三冗”的状况。此外,北宋社会的外部环境也是十分的不安定,在与元昊为领导的党项族进行作战中,北宋军队频频失利,西北地区的十分的动荡不安。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状况之下,范仲淹对于治理北宋的政治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发展。
范仲淹认为,当前北宋社会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的同时获得发展,就必要进行重新的革新,所以范仲淹此时的政治思想已经深入到了“革故鼎新”的层次当中。范仲淹从来都是行动派,在他认识到北宋的发展需要改革的时候,他就向朝廷上奏了《奏上时务书》,在其中阐述了当前北宋社会的弊病,并说明改革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同时还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病提出了许多的改革措施。但是当时的范仲淹由于官职低微,因此他所提出的建议并没有被朝廷的统治集团所采用。
但是请求改革失败之后的范仲淹,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想要改革的思想,此后范仲淹再次向朝廷上书请求改革,并且上书了著名的《上执政书》,这也为后来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提供了前期的基础。
庆历新政的改革促使政治思想的变革。
在宋仁宗当政期间,面对北宋的状况,宋仁宗启用了范仲淹进行了庆历新政的改革。在宋仁宗的支持之下,范仲淹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病提出了许多的改革措施,这也是成分体现出范仲淹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范仲淹进行庆历新政的政治变革中,首先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弊病就是朝廷的“冗官”的问题,重新整顿官员的吏治,提高朝廷官员的行政效率成为改革的核心内容。但是范仲淹虽然看到了北宋朝廷中官员存在的问题,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北宋社会的政治制度不够合理,因此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大都陷于对于官员的弊端整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宋“冗官”的问题。
范仲淹对于“取士”这一方面的政治制度的建设也进行了重新的改革,由于宋朝社会本就是重文轻武的政治国策,因此国家更是应该多向社会招纳各种人才,不再限制于出身,为更多的寒门子弟提供更好的机遇,这一点也是范仲淹自身出身贫寒的经历有关。范仲淹对于这一方面的改革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北宋统治集团招纳了许多的寒门人才。
宋代社会的主要治理国思想就是儒家的学说,虽然这种制度适合当时社会治理的需要,但是其中却必不可免得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北宋社会的“三冗”问题。范仲淹对于这些弊病认识总结为了吏治和人才的管理问题,因此范仲淹的在进行改革中,主要的政治思想就是在吏治和人才的改革。他把整顿吏治和招纳人才作为改革的核心政治思想,由此也代表了范仲淹的政治思想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层次。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从我们今天来看确实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在面对北宋社会实际情况来说,庆历新政中的许多改革内容对于统治集团来说冲击性太大,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使得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本人也由此再次远离了朝廷的政治中心。
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改革理念是他在长久的人生经历中发展起来的,把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政治思想更加的深入。虽然庆历新政的改革最终失败,但是范仲淹所提出的各项政治思想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范仲淹,《奏上时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