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有一天把宰相赵普叫来假惺惺的说:“我想效仿太祖,把帝位传给我兄弟赵廷美或太祖子孙,你认为怎么样?”赵普直截了当的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帝王继承,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制。就是当父亲的帝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尤其是嫡长子来继位。但是北宋初年第一次君主更替却是兄终弟及。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死后,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匡义。赵匡义登基之后为了避自己皇兄赵匡胤的名讳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赵光义,同时告诉天下说:我的皇位就是我哥哥传的,我哥哥为什么传位给我,而不传位给我的侄子赵德昭?是因为我哥哥遵照了我的母亲杜太后的命令。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这个传位,历史上始终是一桩谜案。
这个谜案的名字就叫“烛光斧影”,野史中说:赵匡胤突然间暴死的那天晚上,赵光义去了赵匡胤的寝室,并且有人看到“烛光斧影”。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是被赵光义给害死的。那么赵光义的帝位传承,就是一个非法的传位。赵光义登基几年之后,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带着本来应该继承皇位的赵德昭,去讨伐幽州。结果返京之后不久,赵德昭就被迫自杀了,从侧面更加证明了赵光义的帝位来历不明。
转眼之间,这位宋太宗也已经到了暮年。这个时候,他也面临着把这皇位应该传给谁。按理说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昌,但是他自己说的,按杜太后的旨意是兄终弟及。这时候如果传给儿子,就证明自己的皇位不合法啊!那么不传给儿子就只能传给他兄弟赵廷美,或者传给自己那些侄子。赵光义这个时候当然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了,那怎么办呢?赵光义只好假惺惺的把宰相赵普叫到面前商量,他说:“我想效仿太祖,把我的皇位传给我的弟弟赵挺美,或者传给太祖的子孙,赵卿家你看如何啊?”其实说这话,就是投石问路,虚情假意。宰相赵普是个聪明的人,他能不明白赵光义的意思吗?赵普当时直截了当的说了一句话:“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
赵普的意思就是说:陛下,太祖当年把这个帝位传给你,这就是一个错误。现在你还想再犯这样的错误吗?反正赵普也不怕得罪赵光义,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向着赵光义说的。赵普的暗意就是:你心里也明白,就甭给我虚情假意的投石问路了。我也不拐弯抹角,咱们就一针见血把这件事儿给挑开吧。当年太祖传位给你,太祖的皇子赵德昭就死了。你想保全你的孩子,你就不能把皇位传给你兄弟,你必须把皇位传给你自己的孩子,省得这赵宋江山社稷计不保。赵光义听完心想:这是遇到明白人了,我也别装模作样了。就这样赵光义终于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德昌,后来改名叫赵恒,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赵普这句话: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后人根据这句话就概括出了一个典故,就是“一误再误”。人们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坐失时机,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