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改朝换代除了武将冲杀,掌握兵权,还需要文臣谋划,运筹帷幄,如何合乎天心,顺应民意,在不引起社会动荡的前提下,较为名正言顺,最大程度上继承前朝的政治遗产。毫无疑问,这一点赵匡胤是成功的,陈桥兵变,巧妙利用太后的懦弱和士兵的从众心理,最终和平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之后虽有反抗,也是零星之地,不足为惧,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他背后的谋士,那位号称“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的赵普。
赵普,字则平,祖籍幽州,家中也算是宦官世家,多为一州司马,自然从小也是饱读诗书之辈,后来因为躲避战乱,不断迁徙,最终到达了洛阳,赵普为人沉默寡言,而又能语出惊人,很快就有当地大族魏家上门提亲,赵普就此安家。公元965年,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兵发滁州,赵普被征召为军事判官,恰好这个时候,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以赵性族人身份日日伺候,也因此和赵匡胤拉上了关系,两人秉烛夜谈,最终赵普投奔赵匡胤麾下,此后的几年,两人位置屡屡变动,但是不变的,是两人的情谊,或者说,主公与幕僚的情谊。
直到,公元959年六月,柴荣的匆匆去世,让赵匡胤和赵普,都有了蠢蠢欲动的心思,毕竟,皇帝太小了,太后一介女流,而宗室,好像也没有什么大权在握或者运筹帷幄的人才,于是,野心不断膨胀,这时候的赵匡胤确是大权在握,兄弟众多,结义兄弟也都掌握兵权,于是,一个惊人的谋划在赵普建议下提出。960年正月,过年的气氛还没有完全消失,边疆传来契丹勾结北汉入侵的消息,这让年幼的皇帝有些手足无措,宰相范质临危不乱,命令大将赵匡胤带领诸多兵马前往抵抗,结果大军行进到离开封四十里的陈桥,发生了变化。
那一夜,赵匡胤在自己营帐中等待消息,有些着急,而外面,是赵普,石守信等人煽风点火,赵普以往日军中威信大声疾呼“我们就算立下功劳,难道朝廷靠着那个年幼的小皇帝就能封赏我们不成?”一声声质问,最终群情激愤,不知道哪里传来一句,不如立赵点检为天子,肯定能让兄弟们没有后顾之忧,赵普听见这句话,紧张的注视着下面众人的反应,大局还在掌握,最终众人走向赵匡胤的营帐,看着手脚微微颤抖,还在装睡的赵匡胤,他们一把扶起,龙袍加身,连夜赶回洛阳。就这样,在赵普谋划下,顺顺利利,掌握了主动权,改朝换代,一念之间,随后建立宋朝,宰相还用旧人,维系朝廷,赵普因为从龙之功,被封为谏议大夫,学士之位。随后便是平定各地叛乱,李筠,李重光二人野心勃勃,先后勾结北汉,李筠在石守信,高怀德两人联手下,迅速兵败,但是李重光可不是简单之人,他是郭威的外甥,对柴荣继承皇位就有所不满,更不用说赵匡胤了,最终双方对峙,赵普考虑到利用后周军队攻击后周高级将领有所不合适,劝说赵匡胤御驾亲征,最终攻克扬州,消灭了二李叛乱,赵普因为献策有工,迁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当然,赵普的关键在于治国,一日夜谈,赵匡胤询问为何唐末以来,刀兵不断,赵普回到“藩镇节度,尾大不掉”,赵匡胤深以为然,随后赵普提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策略,也就是北宋日后弱枝强干政策的来源。这一政策,首先解决的是兵权问题,当时陈桥兵变支持赵匡胤那帮老兄弟还在,赵匡胤也不舍得鸟尽弓藏,直到赵普说出,如果他们手下强行拥立他们呢?最终让赵匡胤下定决心,一日宴请他们,酒后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害怕坐不稳,那些将领纷纷跪下表示忠心,赵匡胤说“那如果你们的手下强行拥立你们呢?”然后又好言安慰,说出,不如你们回家养老,多多置办土地,房屋,颐养天年不好吗?我们还能做兄弟,于是第二天这些兄弟纷纷辞官,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之后,赵普再次升官,担任了枢密院的枢密使。收精兵中,兵权只是第一步。随后对地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异性王收回,改任其他职位,同时地方最高统领为文臣,文臣统领武将,还有,将各地精锐兵马收归中央,组建精锐的禁军,然后各地是厢军用来维持治安,但是各地厢军合力,又可以抗衡中央禁军,对权利制衡,可见一斑。同时规定地方没钱上贡中央的赋税,从钱粮方面限制地方有造反的可能。
公元964年,赵匡胤见大局已定,于是废除原本后周等人,赵普终于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位置,最终在赵普家中,乘着大雪,制订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决策,当然,还是延续柴荣的政策。可是赵普此人,当上宰辅后就变得有些狂妄,最终因为钱俶重金贿赂,自己徇私舞弊,还和枢密使结成亲家巩固自己权利而渐渐失去了赵匡胤的信任。最终被赶出中央,但是,他交好了赵光义。那一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二天,赵光义就登基了,赵普被召回朝廷,再次担任宰相,可见两人肯定有所勾结,不然赵光义不会任命赵普为宰辅。此后几年,赵普再次失去了信任,所能倚仗的只有开国功臣,两朝老臣的身份了,赵光义颇有当年刘义隆的气势,赢得仓皇南逃,高粱河车神名不虚传,后周和北宋初年精锐付之一炬,此后,北宋再无力北伐。而赵普,也因为赵匡胤的儿子和赵光义的儿子和赵光义有所矛盾,最终辞官回家,很快病故,享年71岁。
赵普其实读书不多,但是很多时候又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后来家里人发现他只有一部论语,后来赵光义问他,听说你只有一部论语?赵普回答“确实,臣靠着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安定天下,靠着半部论语,辅助圣上治理江山。”因此,有了半部论语定天下的美誉。我想,他和赵匡胤,才算是君臣之谊吧。和赵光义,最多也就是人在屋檐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