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相肚里能撑船,赵普却是个小肚鸡肠之人,看赵匡胤怎么说他

宰相肚里能撑船,赵普却是个小肚鸡肠之人,看赵匡胤怎么说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尘说历史 访问量:3955 更新时间:2024/1/22 23:41:48

赵普的名头可不小,就是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他也是位列中国古代朝著名宰相之列。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干大事都、位置显赫者,大多有能容人的气量。但是,赵普作为一代名相,他可不是那种大肚量的人,曾因一事给赵匡胤进言,被赵匡胤反问一句,顿时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这人要是要交狗屎运的时候挡都挡不住。赵普早年也不怎么的,也就是个落魄书生而已,长期混迹于各军阀的幕府之中,也就能混个饱肚子而已。后来在永兴军做刘词的幕僚时,因将唐太宗被乱军挖出的尸体重新埋葬,刘词觉得这小伙子人还不不错,再说是个读书人,就推荐了在滁州做了个小小的判官,整天也是看人脸色行事。但是,这好事又再一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那时,赵匡胤刚打下滁州,他爸爸赵宏殷听说儿子到了这里,便来看望他,可惜前方战事吃紧,赵匡胤又走了。不巧的是这老爷子没有见到儿子,却一病不起,床前也没有个人照料。赵普早就对赵匡胤看好,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不机会来了。于是,他早晚服侍,悉心照料,这还把老爷子给感动了。怎么办呢?你看人家照顾这么久,总得赏点什么吧。

于是,老爷子反正没事,也就认起了“同宗”玩呗,好像是说认了个干儿子。后来见到赵匡胤就将其作为“同宗”、最可信之人推荐给了赵匡胤。人家赵普本来就是有学问的人,肚子里也有奇谋,后来就给赵匡胤谋划了个“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

人家赵匡胤也是明君啊,是知恩图报之人,这等大功臣自然是建国第一功臣了,就给个宰相当吧,更何况还有“同宗”之宜,不信他信谁?

人家赵普也是有学问之人,当了宰相自然是要出些力的。于是,整天拿着一部《论语》,一副有学识的样子,在里面找点新鲜玩艺就赶快贡献给赵匡胤。他为赵家天下谋划了许多事,像整章建制一类的事情自然都少不了他。

所做的大事也就那么几件。好像说这“杯酒释兵权”的事他也掺合了。还有,就是“分化职权”这事,这个可不怎么好,让大宋的军事实力下降,后来到处挨打,也算是将“乡党”给坑了一把。

总之,这一部《论语》只看了一半,赵家天下便大定。没事干了,《论语》也不读了,便逢人就吹“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下算是真的出名了。出名以后天下又太平了,他人也闲了下来,怎么办呢?就开始琢磨人了。这皇帝是我的本家,只能信任我一个人,谁要是和皇上走得太近,我就跟谁急。不,还是跟皇上急最直接、最有效,反正宋天子不杀官,我怕什么。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大概是有什么事要问,召见了王仁赡。赵普知道后很不开心,便给赵匡胤写了个折子,说:“仁赡奸邪之辈,陛下为什么要见他?”王仁赡是何许人也?果如赵普所言?

王仁赡(917年―982年),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王仁赡也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少年时风流倜傥,不务产业,故社会名声不好。赵普揪的这个辫子大概也就是指的这些了。

其实王仁赡在赵匡胤的心目中,其才能、名声并不比赵普小,他也是刘词推荐的官,宋建立后遗宋为官,被后周世宗收用军中,一直在赵匡胤的手下。这才是赵普比较忌惮的。

王仁赡入宋后,历任武德使、左飞龙使、右领军卫将军、枢密承旨、荆南巡检使、内客省使、枢密副使、判留守司、东京留守、判三司、检校太保等职,基本都是武职。

赵匡胤看到这个折子后,便颇有讥讽地对赵普说:“我留王仁赡说话,见我教谁去唤来,你莫肠肚儿窄,妒他,我又不见是证见,只教外人笑我君臣不和睦,你莫恼官家。”(《东原录》)

太祖这话可是够分量的,着实将赵普挖苦、嘲笑了个够。话说得很明白,你如此小肚鸡肠,还做什么宰相了。赵匡胤算是将赵普看透了,也说透了,而赵普确实也没有宰相的肚量。

标签: 赵普

更多文章

  • 大明帝国25、冯国用、赵普胜:赵普胜为何抛弃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小手会生活标签:赵普

    ·“冯国用虽然不是读书人,但和读《弥勒佛传》长大的小重八相比,他就是读书人。冯国用清清嗓子说:“先把南京打了(够范儿、果然不是教书的),这地方一向是都城,然后依托它四面出兵,很快能打出一片天、然后平定天下。不过最重要的是对小朋友们好点,这样她们服你。”请看下集《大明帝国25、冯国用、赵普胜》”大明帝

  • 主持人赵普:15年离开央视回乡创业,后来大获成功,却仍叫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宝标签:赵普

    赵普曾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却在2015年离开央视选择回家创业。虽然事业大获成功,可这位优秀主持人的离开,不免让人觉得惋惜。赵普究竟为何离开央视,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参军入伍,遭受打击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导致六万多人遇难,近两千万人流离失所,这场灾难,至今仍

  • 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江山-赵普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赵普

    自古改朝换代除了武将冲杀,掌握兵权,还需要文臣谋划,运筹帷幄,如何合乎天心,顺应民意,在不引起社会动荡的前提下,较为名正言顺,最大程度上继承前朝的政治遗产。毫无疑问,这一点赵匡胤是成功的,陈桥兵变,巧妙利用太后的懦弱和士兵的从众心理,最终和平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之后虽有反抗,也是零星之地,不足

  • 赵匡胤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只说了两个字,皇帝大喜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赵普

    古代社会文官的地位一直都很高,到了宋朝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重文轻武,所以整个国家的面貌,就是比较的懦弱,一开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北宋末年,就出现了问题。也是因为宋朝皇帝比较儒雅,国家风气也都是那样,所以文人生活的都很不错,当时有个叫做赵普的人,这个人只是一个村里的老师,虽然书没

  • 赵普河散文:母亲的年与春天

    历史人物编辑:壹读写标签:赵普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赵普河“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天气格外应景,下了一整天的雨。应该是我对母亲的思念感动了上天吧,它陪我流了一天的泪。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五年里,每当春节过后,人们还没有从欢乐中清醒过来,而我的心里便多了一丝忧虑,一丝惧怕……我惧怕春天的到来……在我六岁

  • 赵普河散文:“外地人”四婶

    历史人物编辑:壹读写标签:赵普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赵普河四婶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出院那天,我去看望了她。望着四婶那因发福而显笨拙的身体,我惊诧了,四婶原本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对四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我童年那段不堪回首而又美好的时光是在她的呵护中度过的。四婶不是本地人。她是徐州东边的农户人,她的父亲有病在床上躺了

  • 名相李昉李昉的主要成就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李昉

    李昉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著有《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作品,他的诗风效仿白居易,是“白体诗”的代表之一,有着中晚唐诗风余韵。宰相李昉简介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时期,李

  • 北宋宰相吕蒙正:为喝一碗鸡汤,厨子每天杀100只鸡,鸡骨堆成山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吕蒙正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学过这样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大家可否知道,正是这位劝诫大家珍惜粮食的唐朝诗人,最后却并没有成为一位清廉之人。官居高位后,他反而搜刮民脂民膏,成为了一代大贪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位唐朝诗人以外,北宋也有一个“清廉”的宰相,但他却为了喝一碗汤,

  • 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吕蒙正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人活一世,皆在为名利而操劳奔波,这本无过错。但如果一心奉行利益至上,为人处世无半分人情与真诚可言,最终沦为那蝇营狗苟之辈,这又有何意义呢?然而,从古至今,都是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寡。所谓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著名喜剧演员黄渤就曾经感叹过:“自从我红

  • 吕蒙正:堂堂状元,竟然写出言辞鄙陋的《破窑赋》,定是伪作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吕蒙正

    吕蒙正:钓头香饵别,终待得鱼归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共计开科约七百次,有名有姓的约六百余,但是,有作为的极少,绝大部分是默默无闻地走过路过,无人能记得他姓甚名谁,当年的风光,早就随着时光流逝,暗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文人天堂的宋朝,出彩的状元算是比较多的了,最著名的当然是民族英雄加爱国诗人的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