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万里笔下的童趣-伞作帆、捕蝴蝶、捉柳花,这才是有趣的童年

杨万里笔下的童趣-伞作帆、捕蝴蝶、捉柳花,这才是有趣的童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洪春 访问量:1948 更新时间:2024/1/16 9:12:01

杨万里可以说是一个极有童趣的诗人。小学时候,很多人估计都十分喜欢那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放学后,都跑去采莲蓬,捉蜻蜓。杨万里的童趣,来源于他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没有深切的底层生活体验,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字。

此外,杨万里的童真还来自对大自然的眷恋,“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这样讴歌大自然的千古名句。当然,杨万里绝不仅仅是一个吟咏生活和自然情趣的山水田园诗人,他还曾经数次挥师北伐,在朝堂之上怒怼投降派。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杨万里确实是一个十分可爱的诗人。

1、最可爱的小船家

《舟过安仁》

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在哪里?就是今天的江西省江县锦江镇,一个具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安仁八景之一的锦江鱼坊,就是杨万里这首诗中记录的场景。两个小孩,坐在渔船上,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是要打渔吗?可是他们或许连船篙都撑不动吧。只见这两个小童,收了竹篙,停了船桨,稳稳坐在船中。唯一有点奇怪的是,他们居然都张着伞?难道是为了遮阳?这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没听说谁家的孩子出门要打遮阳伞的!知道了真相后,杨万里感到十分惊喜,于是写下了这首《舟过安仁》。

全诗大意:一只小小的渔船上坐着两个丁点大的小童。只见他们收了竹篙,停了船桨,静静地坐在船中央。奇怪的是并无风雨,他们却都张着雨伞。却原来,并不是为了遮住自己的头,而是要用雨伞做风帆,御风而行啊!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妙趣横生。一开始首句“一叶渔船两小童”就抓住人们的兴趣点。一叶扁舟,居然只有两个小孩。接下来让人觉得更有趣的是,这一对孩子又不撑竹篙,又不打船桨,所谓“收篙停棹坐船中”只是坐在船中央。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一对孩童悠然自得的样子,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渔翁似的,想想都觉得有趣。更有趣的是,天上明明没有下雨,他们却“都张伞”。这就有点搞怪了!却原来,他们的看似不动,其实是在积极而动,是聪明地动。“不是遮头是使风”,原来如此。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对孩子的神情,一定是洋洋自得的。这对小童,看见诗人的船,又是打桨,又是撑篙,会否笑话大人的迂腐和笨拙呢?

只能说,孩子的世界你不懂!其间太有趣。

2、捕蝴蝶

对于久居都市的孩子而言,自然的野趣是最难获得的。与此同时,很多从大自然获得的技能也就再也无从获取。比如上面那首诗中两个可爱孩子驾船的技能,今天的孩子恐怕就永远也学不会。因此自然就无从体会用小伞作帆的洋洋自得和无限欢愉。事实上,山间的孩子骑着牛吹着短笛,草原的孩子骑着骏马唱起长调,这似乎都是过于遥远的事情。然而,曾几时,这不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孩童的基本技能而已。除了这些技能,孩子们当然还有很多还算不得技能的小把戏,小玩意儿,比如扑蝴蝶,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想想一定很有意思吧。而在杨万里的笔下,也曾深情描绘了孩子们追捕蝴蝶的趣事。

《宿新市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极富机趣和童趣,前两句是写篱笆深深,小径依依,新绿的枝头,纷飞的花朵,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在哪里?那篱笆院墙,曲径通幽,落红遍地,枝头新绿,似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方这样的净土。这地方,在我们的梦中,在我们的灵魂和记忆的最深处。她可能是我们的故乡,有可能是我们最往的地方,还可能是我们初恋的地方,是我们走上新的人生旅途的起点。然而对于孩子们而言,那是他们童年欢乐的殿堂。孩子们急急忙忙跑动起来,追逐着飞舞的黄蝶儿。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油菜花地里,一下子就寻不见了。

有点儿小遗憾,但又荡漾着多么纯情而炽烈的少年欢乐啊。

3、捉柳花

对于孩子们而言,不仅蝴蝶可以捉,连飞舞的柳絮也可以尽情追逐,打闹。杨万里的眼里充满了童趣,因此自然不会错过孩童们的嬉戏。有一天,杨万里正在午睡,却被外面吵吵嚷嚷的声音吵醒了。老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做起来兴致勃勃看孩子们嬉戏。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午睡前,杨万里或许吃了几颗梅子,醒来的时候只感觉牙齿还酸酸软软的。窗外硕大的芭蕉叶子,将纱窗荫护在翠绿浓阴之下,让人在盛夏的酷暑中,得以一丝清凉。夏天的白昼实在是漫长难熬,午睡起来,百无聊赖。这时候,窗外熙熙攘攘,我就认真看着门外的儿童,兴致勃勃地追求柳花。

不得不说,杨万里是极有生活情趣和经验的,因此他的是不仅童趣十足,而且是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觉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大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不经意竟然沉浸其中。诗人情怀清新闲适,童趣横生。限童心,跃然纸上。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代: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如果说,大诗人午睡醒来的第一首诗,写的是孩子们撒欢的玩闹,那么第二首就颇有点老夫子的况味了。“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这个老夫子还真是顽皮地很啊!

其实,这些可爱的孩子,并非只有玩闹,他们的童真式的欢乐,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素朴的劳动之上的。“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这个孩子太困了,任由牛儿自己尽情地吃草。“霜风一动岭云开,云外樵歌暮更哀。童子隔溪呼伴侣,并驱水牯过溪来。”这一对小兄弟,骑着水牛过河,一定也是十分威风吧。

童趣无价!

标签: 杨万里

更多文章

  •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 杨万里

    历史人物编辑:晁岳鹏标签:杨万里

    学生必读背古诗词(三)宿新市徐公店·其二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作品背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的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

  • 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杨万里

    古诗词就是言简义丰的一种文体,小时候读来可能不懂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音韵好听,但总是比那些粗鄙词句要好些。如今长大了,懂事了,而有些诗词也早已深深地刻进记忆里,怎么都抹不掉,偶尔冒出来因为太过美好,心生欢喜。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杨万里的2首荷花诗,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如今再读依然心生欢喜!1、《小池》泉眼无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16:杨万里《插秧歌》

    历史人物编辑:小阿朝掌勺标签:杨万里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先读原文: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

  • 唐朝时期的宋璟为官清廉,做事公平公正,给百姓做实在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宋璟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职务,在朝堂上,只比皇上低一级,掌管百家,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和力量,而这一职务,便是丞相。一个大臣对于一个国家的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一个大臣,又有什么本事,又有什么本事呢?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奸臣,或者是光明磊落的官员。我们要讲一讲唐代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这是一代又一

  • 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柔

    张柔,字德刚,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公元1213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东等地,张柔慷振臂一呼,组织亲属及乡亲们数千结寨武装起来自保,抗击蒙古大军。公元1218年,张柔率部与蒙古大军激战于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成吉思汗十分赏识他,升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

  • 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王禀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对中国的小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从诞生开始就影响着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路途,也对中国民间认识两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小说中不只塑造了水泊梁山一般单八将的草莽英雄,也引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组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再现了两宋时期草莽

  • 大争之宋名将王德用威震契丹,却因酷似赵匡胤而屡遭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德用

    很多评价中国历史的书籍中都将宋朝看作赢弱的朝代,认为这个朝代在军事上是非常虚弱的,先后被辽金夏三国入侵,于是有了弱宋的名声。有人认为宋朝采取以文御武的军事政策,才导致了文尊五卑的政治生态,这便成了弱宋的根源。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武将的能力无法发挥,自然在战场上难以取得理想战绩,于是宋朝面对辽金夏三国时

  • 钦差张纲奉旨巡行天下,却把车轮埋了,高呼:财狼当道、安问狐狸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张纲

    汉顺帝汉安元年,皇帝选了八位大臣,巡行天下,考察吏治。前七位,都是年纪大的知名耆儒,只有张纲年岁最小,官位也最低。可是,张纲领命之后,在洛阳都亭,出发仪式上当众把车轮埋了,说了这句名言: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张纲不走了,回家就起草奏章,弹劾当朝的大将军梁冀。说他是封豕长蛇,朝廷最大的硕鼠。奏章一上,满

  • 流浪词人柳三变一生四次落榜,不受皇帝待见,却受歌妓欢迎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柳三变

    柳永原名叫三变,后改为永。人们都知道他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也知道他大半生流浪,是个“专业作家”。柳三变跟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作家都不同,他虽然也热衷功名,五次参加礼部的考试,但命运偏偏给他开了大半生的玩笑,前四次都让他落榜。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才考中进士,得以进入仕途。进入仕途后,却长期得不到升迁

  • 柳三变的传奇之路,他死后歌伎相约清明‘吊柳会’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柳三变

    柳永,字三变,婉约派代表词人,在北宋文学史上是一朵奇葩。记得在高中时候,读了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之后,对他的喜爱一直没有停止。仕途坎坷/p18岁那年,柳永意气风发,游于苏州、杭州等地,被东南形胜、繁华似锦的美景吸引了。与当地的歌伎打成一片!沉醉于听歌买笑的花花世界。24岁那年,开始进京赶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