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鸿讲古今史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1/17 2:44:54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人活一世,皆在为名利而操劳奔波,这本无过错。但如果一心奉行利益至上,为人处世无半分人情与真诚可言,最终沦为那蝇营狗苟之辈,这又有何意义呢?

然而,从古至今,都是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寡。所谓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著名喜剧演员黄渤就曾经感叹过:“自从我红了之后,我感觉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变得对我很好”。

要知道他默默无名之际,也是受尽了冷眼,尝尽了心酸。无独有偶,北宋名臣吕蒙正,也曾写过两副对联。道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读来无不令人心酸!

穷困潦倒之时,无人问津

春节,象征着团圆、和谐和兴盛,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看中的一个节日。而贴春联,则是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一个家庭对来年的美好希望。

然而,在北宋年间,有户人家却在除夕夜,贴出了一幅奇奇怪怪的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样一幅怪联,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然而,众人看了之后,皆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过一番仔细琢磨,终于有人参透了其中的奥妙: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虽然说这是主人家在隐喻自己的贫困潦倒,不过这巧妙的设计,也确实令人拍案叫绝。写下这副绝妙对联的,正是这家的小主人吕蒙正

吕蒙正(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曾任户部侍郎,父亲吕龟图也曾任后周侍郎。因此,自打一出生,吕蒙正就没受过苦,生活条件十分优渥。

然而谁料,吕蒙正的父亲竟是那宠妾灭妻之徒,一直偏听偏信姬妾的谗言,对自己的妻子越发冷淡与厌恶。而吕蒙正的母亲,也是那性格刚烈之人,实在是无法忍受这些无端的指责。

眼见自己的母亲受尽了委屈,吕蒙正自然无法袖手旁观,因此常常前去劝谏父亲,希望他回心转意。

谁知在那姬妾的挑拨之下,父亲竟认为是吕蒙正的母亲教唆他来闹事,最终一气之下,将他母子二人赶出了府邸。

一时之间,无依无靠的母子二人,只能寄居在一间破窑洞中。而他母亲一介妇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不便在外抛头露面。因此,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吕蒙正身上。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富贵生活的吕蒙正,还没来得及摆正心态,就被现实生活狠狠敲打了一番。原来,马上快过年了,他们家中却空无一物。

吕蒙正只得外出昔日的亲朋好友,以及现在的左邻右舍求借。然而,此时的他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官宦子弟,不仅没人搭理他,还反被嘲讽讥笑了一番。

惆怅、失落、心酸,几种情绪交织在心中。曾经那个骄傲的少年,在一日之间尝尽人情冷暖,看透世人本性。不过,终究是心绪难平,于是便写下了上面这幅对联,诉尽了世态炎凉。

一朝高中生,争相攀附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窑洞中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吕蒙正,在尝尽人间疾苦之后,却并未被生活所击倒。反而苦难还将他的心性,磨炼得更加坚韧、沉稳。至于他的求学之心,也从未动摇过一分一毫。

白天,他是山上勤劳的农夫,砍柴、打猎、挖野菜,只要能挣钱维持生计,多苦多累他都不怕。到了晚上,他便是笔耕不辍的求学者,寂静的寒夜里,唯有他的读书声铿锵有力,传向远方!

苦心人,天不负!十年来不间断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凭借自己过人的学识与能力,被录取为进士第一名。

之后,他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所谓十年苦读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曾经看不起吕蒙正的那些人,得知他高中后,竟然也纷纷带着礼物去他家中道贺巴结。

不过此时的吕蒙,早就看破世人本性,根本不想与他们虚与委蛇。因此他将众人引到书房中,呈上了自己写下的一幅对联: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四登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众人看罢,皆知吕蒙正是在讽刺他们当初的唯利是图,落井下石。被“公开处刑”的他们,自然没有脸面再呆在这里,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

不过,吕蒙正才懒得搭理这些虚伪之徒,毕竟与这些人为伍,才是真的危险。此后,有才学、又心性坚毅、为人正直的吕蒙正,便官运亨通,一路步步高升。

他不仅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还得赏白银二十万两,丽景门的住宅一栋。在政治上,吕蒙正无疑比他的祖辈更为出色;在为人处世上,吕蒙正也比他父亲优秀得多。

《宋史》曾赞许吕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67岁的吕蒙正病逝,朝廷给谥号穆,赠中书令。

吕蒙正这一生,也算是传奇。出身官宦之家,少时富贵;却因母亲不得宠,导致他生活条件急转直下,贫困潦倒;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名相。

人生经历如此起伏,也算是他的一笔精神财富。毕竟达不到你的,终将让你强大!不过,与吕蒙正一样,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其实我们结交朋友,完全可以单纯一点。掺杂太多利益算计,终究失了本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了亲友扶持,朋友帮助,才能东山再起。

标签: 吕蒙正

更多文章

  • 吕蒙正:堂堂状元,竟然写出言辞鄙陋的《破窑赋》,定是伪作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吕蒙正

    吕蒙正:钓头香饵别,终待得鱼归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共计开科约七百次,有名有姓的约六百余,但是,有作为的极少,绝大部分是默默无闻地走过路过,无人能记得他姓甚名谁,当年的风光,早就随着时光流逝,暗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文人天堂的宋朝,出彩的状元算是比较多的了,最著名的当然是民族英雄加爱国诗人的文天

  • 宋朝名相吕蒙正和他的奇文“鸡汤”,懂的人人生不迷茫

    历史人物编辑:南宋娱乐标签:吕蒙正

    00两宋是读书人的乐园,宋太祖有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所以两宋士大夫日子过得最为滋润,许多人被流放到各地,却没有杀头抄家的危机。如苏轼下台后,虽然发往远恶边州,却留下一条命。因磨难反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宋仁宗有劝学篇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有许多穷书生寒窗十年无人知,

  • 颇有政绩的“饭桶宰相”——张齐贤百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生活标签:张齐贤

    #百家故事#北宋著名大臣张齐贤出身寒门,身材高大,饭量也大,小的时候常常吃不饱。《邵氏闻见录》、《青琐高议》等史籍记载:张齐贤“饮啖兼数人,自言平时未尝一饱。”一顿饭能吃下的东西够好几个人的吃的,自称从没吃饱过。张齐贤家乡的村民有施舍斋饭还愿的习俗,每当有人家施舍的时候,张齐贤才能勉强吃饱。因此,遇

  • 北宋宰相张齐贤的性格如何?历史如何评价张齐贤?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

  • 宰相吕端看望病重赵光义,发现只有2人在身边扶持,心知大事不妙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吕端

    宋太宗赵光义病重,宰相吕端过去看望,发现只有李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在身边服侍,吕端顿觉不妙:可能要坏事儿。吕端担任宰相多年,那双眼睛非常毒辣。皇帝马上就要龙御归天,皇太子却不在身边,这两个天天和皇太子作对的人却待在这里。如果皇帝死亡,他们拿出个啥东西硬说是先皇遗诏,让皇长子赵元佐继位,谁能知道是真是假?

  • 会做官的人,头脑多厉害?看宰相吕端智斗李太后的故事,思维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吕端

    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新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应跪拜大呼万岁。但宰相吕端一动不动,朝堂上鸦雀无声。这时,端坐帘后的李太后质问道:”为何不拜见皇上!“身为宰相的吕端见太后质问,也不害怕,反倒是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走向李太后与宋真宗。群臣看得目瞪口呆,纷纷猜测老宰相玩的是哪一出?

  • 吕端大事不糊涂,他的冷静,让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吕端

    导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写的一幅对联,里面也借用了两个古人的事迹。上联中的的诸葛亮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但是下联中的吕端就有些陌生了,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和诸葛亮放到一起对比,他又是怎么在大事上不糊涂的呢。吕端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在宋太宗期间,他做到了右

  • 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吕端

    古代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除了要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以外,还需要有忠心的大臣和有能力的名将来辅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久,稳定社会的繁荣发展。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宰相,他曾经被别人说糊涂,但是皇帝仍然极力推荐他为宰相,称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这个人就是吕端。吕端的父亲也是在朝为官,虽然说官职不大,但

  • 宋真宗即皇帝位,吕端以身犯险验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史V标签:吕端

    从唐朝中期开始,一群太监粉登场,王权经常变得无用,朝鲜政府被太监打乱,进入第五代,杀了吴张太监,分离,国王,饥饿的人结束这一切,直到雄珠赵允出现,让国家回到正轨。赵光允很伟大。他结束了民众的苦难岁月,奠定了宋的基础,但当赵光义掌权时,一切都变味了。老主去世了,新主还在观望,赵光义在皇位势力一定在烛光

  • 吕端做了什么事,被世人称赞“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吕端

    我们常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形容一个人办事坚持原则,在重大问题上明断是非、头脑清醒。提起“吕端大事不糊涂”,多数人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这句话的上一句:“诸葛一生惟谨慎”。其实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撰写的格言式联语,就像很多人为了自勉,而题写座右铭一样。“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