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宰相吕蒙正:为喝一碗鸡汤,厨子每天杀100只鸡,鸡骨堆成山

北宋宰相吕蒙正:为喝一碗鸡汤,厨子每天杀100只鸡,鸡骨堆成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方轩 访问量:4216 更新时间:2024/1/20 21:49:41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学过这样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大家可否知道,正是这位劝诫大家珍惜粮食的唐朝诗人,最后却并没有成为一位清廉之人。

官居高位后,他反而搜刮民脂民膏,成为了一代大贪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位唐朝诗人以外,北宋也有一个“清廉”的宰相,但他却为了喝一碗汤,竟让厨师每天都要杀死一百只鸡。

那么,这个北宋宰相,又是否真是清廉之人呢?亦或者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成功灭掉北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

宋太宗原名赵匡义,为了避讳后来改名为赵光义,他生于公元939年,死于997年,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根据相关历史记载,赵光义来历不凡,他的出生更是极为奇异。

最开始时,先是赵光义的母亲在夜晚做梦,梦里遇见了一位神仙,捧着一轮太阳送给了她,紧接着赵光义的母亲就怀孕了。赵光义真正出生时,更是天降异象。

当时,虽然是夜晚却有红光升起,如同大火一般,整个大街小巷更是充满着一股异香。也许正是因为赵光义的来历如此卓尔不同,所以他在幼年时就极其聪慧,身边的小伙伴更是对其十分信服。

公元960年,赵光义参加了陈桥驿兵变,他的兄长赵匡胤也在身边众人的拥护下,登基为帝。兄长成为皇帝之后,立下无数战马功劳的赵光义也被封为王爷,地位更是比宰相还要高。

按理来说,皇帝之位一般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赵匡胤驾崩之后,新一任的继承者却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在史书中记载,当时处于开宝九年的一个夜晚,宋太祖赵匡胤下令让自己的兄弟前来皇宫之中。

二人在宫内一起聊天、饮酒,由于天色已晚,赵光义当晚直接留在了皇宫中。但是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宋太祖赵匡胤却突然去世,第3天赵光义就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宋朝的新一任掌权者。

著名的北宋“清廉”宰相,喝一碗汤却要宰杀一百只鸡

不管赵光义的皇帝之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也不管是否背后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是赵光义在即位之后,确实是做下了不少实事,他成功的灭掉了北汉,更是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也正是因为赵光义有着雄才大略之心,所以在他执政期间,朝中出现了不少的能臣武将。其中就有一位文臣,更是三次登上相位,他就是北宋的宰相吕蒙正。

吕蒙正是河南洛阳人士,他生于公元944年,死于公元1011年,享年68岁。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极其重文轻武的年代,也是无数文人士大夫最为向往的一个时代。

因此,在宋朝年间出现了无数文学大家,其中唐宋八大家中,宋朝人士就占据了六位。正如那句话所言,“学而仕则优”,吕蒙正也是众多踏上科举之路的学子之一。

吕蒙正才华横溢,在科举这条道路上走得颇为顺遂,后来更是在太平兴国二年一举夺魁,成为了进士第一名。成功拿下状元之位后,吕蒙正直接就被朝廷任命为监丞、升州通判,皇帝赵光义更是对其极为看重。

当时,赵光义不仅赐给了吕蒙正大量的钱财,而且更是表示若是在处理政事方面有为难之处,可以不用通过上级官员,直接骑马前来禀告。

吕蒙正为人正直,并且对待一些事情敢于直言不讳,当与众位大臣共同讨论政事时,若是发现有失公允之处,更是直接指出问题,丝毫不怕会受到其他大臣的记恨。

也正是因为他处事公正,为人大公无私,这让皇帝对其十分恩重。后来,吕蒙正因为母亲去世,按理来讲应该为其守孝三年,但尚未到三年之期时,他就被皇帝下令重新起用。

吕蒙正的行事作风,自然免不了得罪了一帮大臣,但更多的是获得了他人的欣赏,在当时他有着很高的名望。而且在吕蒙正为官期间,除了尽到自己的职责以外,他更是不接受任何贿赂,是北宋有名的清廉之臣。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如此清廉的官员,却因为喝一碗鸡汤就要杀死上百只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正如那句话所言,人生在世只有吃喝二字,所以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吕蒙正,也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口腹之欲。

对于各种吃食,吕蒙正最爱的就是一碗汤,但是他却不知道这碗汤背后所需要的食材。后来,因为一次意外,吕蒙正才发现原来烹饪这一碗鸡汤,背后竟然要耗费掉一百只鸡。

因为,这碗汤的食材虽然是由鸡制作而成,但是却只取鸡舌头这一个部位,剩下的其他部位由于过多根本无法吃完,一般被扔掉,鸡毛、鸡骨堆成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得知道真相后的吕蒙正,内心极为愧疚和自责,于是下令再也不让其他人制作这道食物。总的来说,吕蒙正虽然一碗鸡汤要耗费上百只鸡,但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有过但无罪。

更何况,回看吕蒙正的为官生涯,公正廉洁、为国为民,称得上是一位父母官。这样的行为,比那些自我标榜清廉,实则是奢靡无度的官员要好得多,唐朝时期的李绅便是如此。

曾写下《悯农二首》的李绅,最后却成为一代大贪官

李绅是唐朝人士,他生于公元772年,死于公元846年。他虽然出生于官绅之家,但幼年却并不平安喜乐,父亲在其幼年时就离开了人世。

因此在学习方面,多是由他的母亲教导,大约在公元786年左右,李绅开始在无锡的惠山寺进行读书学习。仕途方面,李绅一直到壮年时,才成功考入进士,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李绅的仕途之路走得颇为坎坷,后来更是被卷进了牛李党争之中,由于李党失势,李绅也遭到牵连,然后被贬官。当然,到了人生晚年,李绅最终又被朝廷重新起复,成功地登上了相位。

总之,李绅的政治生涯是波澜壮阔,不过他真正的突出成就在于文学创作,其中最著名的诗篇就有《悯农二首》。他的这两首诗,我们在小学课本上也学过,可以看出对于辛勤工作的农民,李绅是饱含着真挚的同情。

可笑的是,在现实之中,李绅居于高位之后,却成为了一个大贪官。他根本不管百姓死活,生活作风极为奢侈,甚至有人传言,他的一顿饭就要耗费几百贯,甚至上千贯。

这样的一个自我标榜的人,与上述提到的吕蒙正,称得上是天差地别。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标签: 吕蒙正

更多文章

  • 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吕蒙正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人活一世,皆在为名利而操劳奔波,这本无过错。但如果一心奉行利益至上,为人处世无半分人情与真诚可言,最终沦为那蝇营狗苟之辈,这又有何意义呢?然而,从古至今,都是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寡。所谓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著名喜剧演员黄渤就曾经感叹过:“自从我红

  • 吕蒙正:堂堂状元,竟然写出言辞鄙陋的《破窑赋》,定是伪作无疑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吕蒙正

    吕蒙正:钓头香饵别,终待得鱼归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共计开科约七百次,有名有姓的约六百余,但是,有作为的极少,绝大部分是默默无闻地走过路过,无人能记得他姓甚名谁,当年的风光,早就随着时光流逝,暗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文人天堂的宋朝,出彩的状元算是比较多的了,最著名的当然是民族英雄加爱国诗人的文天

  • 宋朝名相吕蒙正和他的奇文“鸡汤”,懂的人人生不迷茫

    历史人物编辑:南宋娱乐标签:吕蒙正

    00两宋是读书人的乐园,宋太祖有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所以两宋士大夫日子过得最为滋润,许多人被流放到各地,却没有杀头抄家的危机。如苏轼下台后,虽然发往远恶边州,却留下一条命。因磨难反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宋仁宗有劝学篇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有许多穷书生寒窗十年无人知,

  • 颇有政绩的“饭桶宰相”——张齐贤百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生活标签:张齐贤

    #百家故事#北宋著名大臣张齐贤出身寒门,身材高大,饭量也大,小的时候常常吃不饱。《邵氏闻见录》、《青琐高议》等史籍记载:张齐贤“饮啖兼数人,自言平时未尝一饱。”一顿饭能吃下的东西够好几个人的吃的,自称从没吃饱过。张齐贤家乡的村民有施舍斋饭还愿的习俗,每当有人家施舍的时候,张齐贤才能勉强吃饱。因此,遇

  • 北宋宰相张齐贤的性格如何?历史如何评价张齐贤?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

  • 宰相吕端看望病重赵光义,发现只有2人在身边扶持,心知大事不妙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吕端

    宋太宗赵光义病重,宰相吕端过去看望,发现只有李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在身边服侍,吕端顿觉不妙:可能要坏事儿。吕端担任宰相多年,那双眼睛非常毒辣。皇帝马上就要龙御归天,皇太子却不在身边,这两个天天和皇太子作对的人却待在这里。如果皇帝死亡,他们拿出个啥东西硬说是先皇遗诏,让皇长子赵元佐继位,谁能知道是真是假?

  • 会做官的人,头脑多厉害?看宰相吕端智斗李太后的故事,思维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吕端

    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新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应跪拜大呼万岁。但宰相吕端一动不动,朝堂上鸦雀无声。这时,端坐帘后的李太后质问道:”为何不拜见皇上!“身为宰相的吕端见太后质问,也不害怕,反倒是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走向李太后与宋真宗。群臣看得目瞪口呆,纷纷猜测老宰相玩的是哪一出?

  • 吕端大事不糊涂,他的冷静,让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吕端

    导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写的一幅对联,里面也借用了两个古人的事迹。上联中的的诸葛亮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但是下联中的吕端就有些陌生了,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和诸葛亮放到一起对比,他又是怎么在大事上不糊涂的呢。吕端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在宋太宗期间,他做到了右

  • 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吕端

    古代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除了要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以外,还需要有忠心的大臣和有能力的名将来辅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久,稳定社会的繁荣发展。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宰相,他曾经被别人说糊涂,但是皇帝仍然极力推荐他为宰相,称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这个人就是吕端。吕端的父亲也是在朝为官,虽然说官职不大,但

  • 宋真宗即皇帝位,吕端以身犯险验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史V标签:吕端

    从唐朝中期开始,一群太监粉登场,王权经常变得无用,朝鲜政府被太监打乱,进入第五代,杀了吴张太监,分离,国王,饥饿的人结束这一切,直到雄珠赵允出现,让国家回到正轨。赵光允很伟大。他结束了民众的苦难岁月,奠定了宋的基础,但当赵光义掌权时,一切都变味了。老主去世了,新主还在观望,赵光义在皇位势力一定在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