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宋朝仁宗朝故事的热播剧《清平乐》,勾起了许多人对那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宋朝的关注。
剧里有一个老谋深算的权相吕夷简,吕夷简这人确实不简单,他所在的家族河南吕氏更不简单。
这个家族显赫来自吕夷简的伯父吕蒙正,他是吕氏家族荣耀的开创者。
如果你们对他不熟悉,我就说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来自吕蒙正的《破窑赋》。
从这篇文章,我们大致猜到了吕蒙正的遭遇。
吕蒙正之父吕龟图是宋朝的起居郎,一个下层文官。虽然官职不大,却养了几房小妾,嫡妻刘氏,也就是吕蒙正母亲,性子刚烈,吕龟图和她关系不好,对妻子看不顺眼,就将刘氏连同儿子吕蒙正一并赶出家门。这个吕龟图可真够狠的,连儿子都不要了。
刘氏发誓不嫁人,靠自己养活儿子。少年吕蒙正与母亲无处投靠,不得不寄宿于利涉院山寺的破窑洞里。
就是在这样恶劣环境下,吕蒙正依然刻苦读书。当时陪他一起读书的还有后来也做了宰相的寇准。
太平兴国二年,三十四岁的吕蒙正参加了科举考试,崭露头角,夺得了殿试状元。仅仅过了六年,吕蒙正便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他才四十岁。又过了几年,端拱元年(988),宰相李昉罢相,吕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成为政府首脑——宰相。
吕蒙正出身贫寒,所以他能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在贫穷时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
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后来,吕蒙正退休后,宋真宗对他的老师家族待遇非常优厚。升任他的儿子吕从简为太子洗马,吕知简为奉礼郎。
吕蒙正在洛阳,有高朋大宅,每天与亲戚朋友宴会,子孙环列,怡然自得。后来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祀祠后土,经过洛阳,两次都去他家拜访他,赏赐给他很多财物。
宋真宗依然还想提拔重用吕氏家族的人,就征求吕蒙正的意见,吕蒙正依然如任上一样,知人善任,举贤不避亲,极力推荐侄子吕夷简,说他具有宰相的才能。吕夷简从此被宋真宗格外关注。
果然在仁宗时期吕夷简做了宰相。
在《清平乐》里吕夷简的功劳还是有目共睹的。他辅佐年少的宋仁宗,刘太后刚愎自用又不太懂国政,都是吕夷简从中劝说调和,但大事上丝毫不让,他赞同仁宗废黜郭皇后,也是他极力支持册封曹皇后。
在仁宗前期的十几年,在他的勤勉治理下,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仁宗亲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宋史》给了他比较公允的评价:
“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
我们继续梳理这个家族的荣耀。
这个家族在北宋时期诞生了四位宰相:吕蒙正为太宗朝与真宗朝的宰相;吕夷简是仁宗朝的宰相;吕公弼(吕夷简之子)是英宗朝的副枢密使、神宗朝的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吕公著(吕公弼之弟)也是神宗朝的枢密使,还是哲宗朝的宰相。
此外,吕好问(吕公著之孙)是高宗朝的尚书右丞,也属于执政官。
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大发感慨:本朝吕氏一家“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元人修《宋史·吕夷简传》,也说:“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不过南宋时,吕氏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已不复显赫,但吕家又在文学与学术上延续了家族的荣耀,产生了两位大儒。
如吕好问之子吕本中是南宋前期的著名诗人。
吕本中的侄孙吕祖谦是南宋中期的著名学者。
从吕蒙正拜相至吕祖谦逝世,大约是两百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河南吕氏家族在政治或文化领域至少引领了两百年风骚。非常不简单。你们说这个家族是不是很牛掰?欢迎评论。
喜欢文章就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