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什么影响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迪 访问量:1472 更新时间:2023/12/9 12:05:48

司马迁是个官二代,父亲司马谈官居太史令,是个学富五车的学者型官员,更是个鸡娃狂魔。别人家孩子还和尿泥玩的时候,司马谈已经为儿子规划好了人生,要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官、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

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司马谈从小就对儿子精心培养,他不但把自己的满腹绝学都传授给儿子,还给儿子延请了名师,董仲舒、孔子后人孔安国这些学界的重量级人物都成为司马迁的授业恩师。司马谈还千方百计找来一般人都看不到的孤本善本珍本书籍,让儿子阅读。年龄稍长,他又安排儿子坐着驿站的传车,遍行天下考察游历,去亲手搜集鲜活生动的第一手史料。

游历结束之后,司马迁回到长安,顺利入仕得到了郎中的官职。在京中任职,接触的都是顶尖人才,谈笑皆鸿儒,司马迁更加开阔了眼界,学识也是突飞猛进,万事俱备,父子俩开始了史书的创作。

然而不久,司马谈病重,弥留之际,他给司马迁留下了重磅遗嘱,司马谈对儿子说:咱们司马家在上古时期就曾经阔过的,周朝时就世代当太史,成为史官世家,可惜后来衰落了,我有志写一部通史,重振家族荣光,可惜天不假年,现在我没有时间完成这个愿望了,小子,你要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完成我的遗愿。司马迁在病榻前流着眼泪,郑重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接班顶岗,成为了新一任的太史令。毫无先兆的,一场横祸向司马迁逼近。

起因是汉武帝天汉2年,在大汉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朝失利,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在战斗中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认为李陵在作战中是很英勇的,功劳还是很大的,他是在弹尽粮绝、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力尽被俘,他投降只是权宜之计,有机会还会回来报效朝廷的。结果惹得汉武帝大怒,认为他给李陵辩护,就是污蔑贰师将军,就把司马迁下狱议罪,酷吏们见风使舵,就为这一句话,判了司马迁死刑。

司马迁被判死刑,冤不冤呢?说冤也不冤,这要从贰师将军李广利说起。李广利是汉武帝的二舅子,李家兄妹都能歌善舞,大哥李延年有一次给武帝表演歌舞的时候,唱了个新曲:“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武帝听后感慨了一句: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佳人啊!有人立刻接嘴:李妹妹就是这样的佳人,武帝一见佳人,果然美貌,纳为宠妃之后,当然也要对舅子们有所表示,大舅子李延年被封协律都尉,汉武帝想给二舅子封侯,但封侯总得有点功劳,汉武帝于是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让他到西域大宛国的贰师城去抢夺汗血宝马,这是给李广利送业绩的。

可惜不是每一个外戚都是卫青、霍去病那般的人物,李广利不但能力平平,人品还差,用了四、五年时间,葬送了上万汉家儿郎的性命之后,总算抢了几匹些汗血宝马回来,李广利虽然被封了侯、升了官,可威信并不高。

这一次的作战中,很多将领都不愿意被派去给李广利当下属,以各种借口要求改派,李陵也是。汉武帝也看出了李陵的心思,虽然最终同意了李陵的作战方案,但是克扣了他的战马。

李陵带领不到五千的步兵深入匈奴的王庭,同单于的精锐主力连续作战十余天,杀死的敌人超过自己军队的人数,以致单于“震怖”,调动全匈奴的兵马,出动了所有会射箭的人,共同包围、攻打李陵,李陵的兵士死伤无数,“矢尽道穷,救兵不至”,箭射光了,进退无路,援兵也不来,李陵无奈之下投降。

汉武帝的逻辑是:司马迁替李陵辩护,就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李广利,而指责李广利,就等同于攻击皇帝陛下大搞裙带关系、用人失察。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你连皇帝的毛病都敢找,杀你也就不冤了。

事情真是这样吗?司马迁在给朋友任安写的书信《报任安书》里,详细解说了这件事。司马迁说: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凭着父亲的一点余荫,皇帝就让他在京城当官,所以他对皇帝充满了感激,二十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奋不顾家,也没时间跟朋友交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以求亲媚于主上”,一心一意只想得到皇帝的认可、垂青。

他跟李陵并没有私交,“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只是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李陵忠孝信义廉,恭俭礼让,能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之风,他认为李陵降敌有不得已之处,而且找到机会就会回报大汉。

看到皇帝因李陵之败“惨凄怛悼”,他很心疼皇帝,“仆怀欲陈之,然未有路”,他想去安慰皇帝、开导皇帝,可一直没有机会。“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正好碰到皇帝问询他的看法,他就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分析、表扬了一下李陵,他本是想宽慰皇帝、为皇帝排忧解难的,“明主不晓,以为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没想到皇帝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太清奇古怪了,竟然勃然大怒,立刻把他下狱,交给有关部门问罪。有关部门根据皇帝脸色的阴霾程度,用“诬上”这个罪名,给他判了死刑,皇帝“卒从吏议”,核准了他的死刑。“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他一片忠心赤诚,终于没有表达的机会了。

司马迁真不是故意去批皇帝的逆鳞,触怒皇帝的!奈何天威难测,雨露雷霆尽天恩啊!

当时免除死刑有两个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家贫,拿不出钱来。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真想一死了之,可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未完成的史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有着超人意志和抱负的司马迁还是选择了接受腐刑。

其实后来,汉武帝认可了司马迁的看法,还专门派人去过匈奴,试图接李陵归汉,当然,李陵因为全家满门都被汉武帝杀光,无法再面对这伤心之地,最终没回来。对于司马迁,汉武帝真就把他当成了太监对待,刑后,给他安排了一份太监的工作——中书谒者令。

如果没有发生李陵之祸,司马迁也能写成《史记》吗?答案是肯定的,修史毕竟是他们父子两代人的理想和志向,是他们史官世家的职责和使命。那么,李陵之祸对《史记》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腐刑造成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屈辱都是难以承受和想象的。“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受难的那一段日子,关在牢狱之中,手脚被捆在一起,被木枷锁住、被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以致吓得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从身体到精神,都被摧残得惨不忍睹。

更要命的是,受了腐刑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男人,被社会排斥,被同乡朋友不齿,甚至被视为侮辱祖先,死了也不能入祖坟。刀锯之余,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场遭遇之后,司马迁精神都恍惚了,痛定之后,他重新思考人生,观照现实,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反映到《史记》的创作上。

司马迁对史书的创作方式有所变革。史书的写作是有一定规范的,要求简洁、真实,史官一般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即便想要有所褒贬,最多也只能“微言大义”,即所谓“春秋笔法”,司马迁打破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发于情,肆于心”,他不仅仅记录历史,还阐述了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在语言上,更是文采峭拔,激情充沛,把干巴巴的史书写成了华丽丽的议论文、抒情散文。

司马迁写屈原,几乎就是在写自己。“信而被谤,忠而见疑,能无怨乎?”他与屈原的遭遇何其相似?喜怒无常、专横残暴、刻薄寡恩,汉武帝又与当年的楚王何异?司马迁利用《屈原贾生列传》的创作,抒愤懑、遣牢骚、寄忧思,凭心而言,此后,屈原就以太史公解读的面目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难怪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塑造了许多平民英雄的形象。在聂政荆轲朱家、郭解这些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孤胆英雄身上,寄托着司马迁的理想——强权政治下,诉告无门的人们反抗强暴的理想。在现实世界里,面对汉武帝的强权,司马迁无可奈何,他只能通过这种创作,从精神上对抗汉武帝的独裁残暴,从而寻求一种心理平衡。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对那些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含辱忍垢的不屈之士,倾注了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敬意,这些人物的身上,都能找到司马迁自己的影子。可以说,没有李陵之祸,就没有今天的《史记》,这也是《史记》不被统治者所喜,被斥为“谤书”的原因。

李陵之祸改变了司马迁的功利观。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不断强调功成身退,列举了很多例子,商鞅白起、文种、韩信这些人都立下不世之功,但都下场悲惨。在中国文化中,是有“建功立业”传统的,功名的观念在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之前的司马迁,也是积极进取、渴望富贵闻达的。李陵之祸中,无论李陵的遭遇,还是他自己的遭遇,都让他寒透了心,“伴君如伴虎”的噩梦挥之不去。兼济天下的热血未冷,争荣夸耀的心意已灰,能像范蠡、张良那样,“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就是最好的结局了。功成而后身退,是司马迁无奈的选择,也是他无言的反抗。

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的思想更加深刻、透彻,情感更加饱满、炽烈,成就了《史记》成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作。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深挖李陵战败的原因,原来后面竟有如此阴谋诡计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李陵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西汉在军事上异常强大,是中国古代王朝时期军事傻姑娘的第一个巅峰。这时期打了无数的战争,其中一部分非常的惨烈,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陵以五千步兵与三万匈奴骑兵激战的故事尤为惨烈,也成为了步兵与骑兵作战的典范。这场战争的结果虽然以五千骑兵几乎全军覆灭,李陵战败被俘而告

  • 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为何被刘彻处以腐刑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李陵

    李陵兵败被俘后,西汉朝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次西汉出兵讨伐匈奴,从李广利到李陵都遭到重创,可以说是自卫青和霍去病领兵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朝廷中反对战争的大臣对此战给予了极大的抨击,对于李广利和李陵的失败都要求追求罪责。尤其是李陵兵败被俘,被认为是失去节操的行为,被朝廷大臣群起而攻之。李陵的好友太史令

  • 李陵投降匈奴为何会导致司马迁被宫刑?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李陵

    历史延绵不断,遗憾也是层出不穷,有的遗憾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而有的遗憾纵使历经千年依然令人扼腕不止。比如,西汉名将李陵的被俘,就是让人永远无法磨灭的遗憾。引用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词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其中的“将军”,就是指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陵。李陵(

  • 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为何投降匈奴,之后状况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李陵的祖父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祖父飞将军李广李陵祖父李广为将门之后,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家族世袭“仆射”一职。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李广骑

  • 霍去病、李陵,两位名将的恩怨和家国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李陵

    霍去病和李陵,汉武帝的两位战将,封狼居胥、血战匈奴,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无奈投降。但是霍去病曾经一箭射死李陵的叔叔,两家结怨甚深。霍李二人,家国情怀里彰显豪迈和悲情,而家族恩怨里又有哀叹和怨恨。霍将军杀敌2000人,一战成名;李将军深入2000里,顺利而返。那年霍去病17岁,由于舅舅大将军卫青的推荐,

  • 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到底是对还是错?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李陵

    汉代“文景之治”后,整体国力大增,人民也安居乐业。汉代从解决内部隐患到解决外部矛盾,最大的外部隐患是北方强大的匈奴。汉武帝以前,皇帝对匈奴采取的措施一般都是防御性的,以换取和平共处。汉武帝继位后,国力增强,对匈奴的态度转变,开始从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即积极进攻匈奴,一举解决北方匈奴带来的长期隐患。在汉

  • 西汉名将李陵,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前99年10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为主帅李广

  • 司马迁因李陵投降受了宫刑,李陵却在匈奴娶妻生子,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车辙古迹标签:李陵

    司马迁可谓是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也是相当的波折。古人说的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把这句话用在司马迁的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司马迁正是因为经历了很多,才编撰了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说起司马迁所遭遇的劫难,就不得不提他所受到的宫刑。这种刑罚是最残忍的,也是最无人的。之所

  • 他是名将李陵的七世孙,曹操的爱将,为何没能成为五子良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李陵

    说起曹操最喜欢的将领,就不得不提到五位好将。五将大家非常熟悉,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但是除了这五位之外,还有很多武将非常出色,比如号称“前世之恶”的典韦,“虎痴”许褚等等。除了这些大家熟知的武将之外,还有还有一些对曹操很有名的将军。很重要,比如李典。李典的身世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他

  • 为啥这么多胡人喜欢自认是李陵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王蓓蓓标签:李陵

    五胡乱华后,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隋唐政权,从鲜卑人的统治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重建大一统之局面。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现象,即很多胡人政治人物自认是李陵的后裔。他们真的是李陵后裔吗?还是因为统治需要而随便攀附?从文字记载看,北魏拓跋鲜卑对其先世史的重构很是模糊。但是《魏书·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