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不仅仅和李陵有关,和司马迁职位有关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不仅仅和李陵有关,和司马迁职位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宝嘎历史 访问量:2539 更新时间:2023/12/9 3:18:28

说起司马迁,我们知道他写的《史记》流传至今。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史记》在我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不仅仅是史书这么简单,学造诣也是非常厉害。不过这本书虽然厉害,但是写这本书的司马迁下场并不好,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后来被汉武帝阉割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呢,我们看一下具体原因。

司马迁之所以受到阉割,和李陵有很大的关系。公元前99年,李陵领了五千步兵,进攻匈奴,却碰到了匈奴的主力,最后战败不得不投降。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大怒,再加上公孙敖说李陵帮助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汉武帝直接要斩了李陵的全家。这时候司马迁上书说李陵带着五千多军队杀了一万多匈奴,投降是不得已了。而且他未必是真投降,我觉得他是找机会重回汉朝的。结果司马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我们看一下这时候是要处死的,不过汉朝的法律规定,可以不用死。要么选择宫刑,也就是阉割,要么选择赎买,花钱就可以了。结果司马迁家中没钱,最后只能接受宫刑,就这样被阉割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绝不是想要杀司马迁这么简单。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不可能因为司马迁对李陵辩解就要杀他。而且当时司马迁可以花钱赎买自己的罪行。这也说明汉武帝并不是一定要处死司马迁。而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就是和司马迁的官职有关。

司马迁是史官,这个我们都知道,他一直叫自己为太史公。西汉时期的史官和后来的史官完全不同,史官并不是皇帝任命的,而是世袭的,皇帝也不能干预史官的继承。而且史官记载史书是不允许他人干涉的,都是坚决按照自己的想法记载。再者就是史官当时叫太史公,这个官职的级别非常高,连宰相也不敢招惹他们。看完司马迁这个身份,我们就能发现,司马迁太史公的这个官职对汉武帝的皇权有很大的威胁,独立于皇权之外了。这对于汉武帝还说是决不能容忍的。所以汉武帝才想要处罚司马迁,以此来达到震慑的作用。

汉武帝的这种行为可以说主要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不过司马迁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就是不愿意给钱,宁愿接受宫刑。这说明自己不向皇权屈服。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完了《史记》。不过在司马迁之后,后面的皇帝也认为史官的地位太重要了,于是不断降低史官的地位,以此来减少对皇权的威胁。

其实,换做任何一个皇帝也许都会这样做。哪个皇帝能容易有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官职呢,而且这个官职还掌握记载史书的权力,相当于掌握了舆论权。皇帝不制裁这个官职才怪。所以李陵时间只是个借口,最主要的是和司马迁的官职有关。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李陵五千步卒遇匈奴八万骑兵,寡不敌众投降,那他消灭了多少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候塞雷历史手札标签:李陵

    李广是一位名将,这一点无庸置疑,可惜他没有立下足以封侯的大功,所以遗憾终生。他的孙子李陵也是一位名将。不过李陵的名并不在于打仗多么勇猛、消灭多少敌人,而是因为他投降了。《汉书》中记载,当时陇西(李广是陇西人)的士大夫因为姓李而感到羞愧。就像“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句话一样。所以说他的名大

  • 吉尔吉斯斯坦人的祖先是汉人李陵?这其实是番邦酋长的政治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李陵

    李广是西汉初年一位非常重要将领,号称“飞将军”,数百年后的李唐皇室,更是追认他为祖宗。李唐皇室是不是李广的后代,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李广有一个孙子名叫李陵,却是毫无争议的,也是史有明载的。同祖父一样,李陵也是一位名将,然而祖孙不同命,李广被视为民族英雄,李陵却被视为“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 著名将领李陵墓地被发现,身穿汉族服饰下葬,从来没有背叛过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李陵

    近日,韩国媒体报道,一座2000多年的古墓在外蒙古的阿尔泰山区被发现。消息一出,震惊了整个考古界。最终经过考古专家的认证,这座2000多年的古墓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时期著名将领李陵的墓。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提起李广,相信小伙伴们都不陌生,李广非常骁勇善战,李广在时,匈奴根本不敢来犯。后来李广死后,没

  • 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至死拒回家乡,背后原因让他心灰意冷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李陵

    原来,西汉名将李陵投降匈奴,不肯回乡。这背后的原因让他感到心灰意冷。哪怕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会被别人认为是犯罪。向他国投降,就是背叛自己的祖国。历史上,很多将领遇到这样的情况,选择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西汉有一位名将,名叫李陵。他其实很擅长打架。汉武帝这边很重要。而此时,皇上命他率领数百骑兵深入大

  • 汉匈战争:李陵5000步兵出征匈奴,仅剩400人,汉武帝:族灭全家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李陵

    漠北战役后,汉匈之间的纷争进入一段暂时的消沉期。自公元前120年后,大汉神将霍去病病逝,匈奴单于伊稚斜在霍去病去世三年后离世。匈奴暂时无力南下袭扰,汉武帝也暂时转变策略,经略全国边境地区。在南方,他下令平定两越(东越和闽越)。在西南,他下令收降夜郎、且末。在东北,设乌桓校尉,管理乌桓,并实际控制高夷

  • 西汉二百年只有一个伏波将军,却因居功自傲,导致李陵被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观察馆标签:李陵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伏波将军”这个称号,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就要属东汉初期的马援了。“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出自马援之口。当时马援班师回朝,很多人都祝贺慰劳他,他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没有平定,自己应该重回边塞,马革裹尸。马援还拿自己和曾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远远不及,“功薄赏厚。”马援提到的路

  • 悲催李陵,弹尽粮绝诈降反成真;仗义司马迁,为友直言受宫刑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缘人标签:李陵

    我是热衷于钻研历史的苏苏说说2021,从事历史方面的创作。欢迎同样对历史感兴趣的您,一起学习我们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本文为苏苏说说2021原创,感谢点赞、支持、关注!“启奏陛下:李陵真的投降匈奴了!我亲眼看到他教导匈奴士兵,不久就会回头攻打我们!”刚刚从匈奴出使回来的公孙敖向汉武帝叩首说道。剧照:公孙

  • 轻敌冒进、治军不严、朝令夕改;也许,这才是名将李陵的本来面目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李陵

    《旧唐书·裴度传》有云:一胜一负,兵家常势。500多年后,当罗贯中对整个三国时期的各位名将战绩,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之后,依葫芦画瓢,最终将这句话改写成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一句俗语:胜败乃兵家常事!毫无疑问,这是一句非常靠谱的论断!纵观华夏历史,其实,从来没有什么“常胜将军”——纵然勇猛如楚霸王,也有垓

  • 本能立千秋之功,却被皇帝与下属一同坑死的李陵

    历史人物编辑:开开心标签:李陵

    炽热的强汉(33)主笔:闲乐生朱晖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匈战争再次爆发,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前去攻打匈奴,但汉武帝却推说马少,拒绝李陵参战,李陵乃大夸海口要以五千步卒涉单于庭。汉武帝见李陵如此执拗,便决定让他去送死。李陵五千步卒进入大漠后,果然遭到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八万骑兵的围攻,汉军杀敌数千

  • 李陵为国死战,兵败被俘,汉武帝却杀了他一家老少!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李陵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能谦让,为时人赞。少即率轻骑深入匈奴腹地巡视,又以五千骑屯守边塞,防备匈奴。天汉二年,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率军攻击匈奴右贤王,召李陵随往。李广利资质平平,明显是武帝夹带私货让李广利立功,让别人干活。李陵勇武异常,但是迟迟没有战功,屯兵多年却未曾与匈奴交战。于是不愿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