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陵为国死战,兵败被俘,汉武帝却杀了他一家老少!

李陵为国死战,兵败被俘,汉武帝却杀了他一家老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马文成 访问量:2331 更新时间:2023/12/9 5:58:00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能谦让,为时人赞。少即率轻骑深入匈奴腹地巡视,又以五千骑屯守边塞,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率军攻击匈奴右贤王,召李陵随往。李广利资质平平,明显是武帝夹带私货让李广利立功,让别人干活。李陵勇武异常,但是迟迟没有战功,屯兵多年却未曾与匈奴交战。于是不愿同李广利前往,而主动请缨单独领军。武帝说兵马有限,大多说已经配给李广利,李陵说愿以少击众,以五千兵马深入匈奴。武帝应允,命伏波将军博德半道迎接李陵军,一同前往。

李陵少年英武

当时正值匈奴马肥兵壮,士气正盛,博德将军上书汉武帝说要留李陵在边塞,等到春天,再集合大队兵马攻击匈奴,汉武帝认为这是李陵不愿出战而让博德上书避战,于是大怒,急急催促李陵出兵。李陵于是率领五千步兵,从边城居延出发,向北行军一个月,至浚稽山遭遇匈奴单于军三万众,大战击败,乘胜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众支援,李陵且战且走,杀三千众;匈奴军在山上用火攻,李陵军自救至林间,又杀敌数千;匈奴军虽胜,但每战即损兵数千,且李陵军退至汉边境仅有几十里,匈奴单于怀疑有伏兵,且以十万众不能击破汉军数千,准备退兵。不料汉军出了叛徒,将汉军虚实尽数告诉匈奴,匈奴军猛攻,李陵领军虽死战不得脱,一天射箭五十万支,兵马止剩三千。匈奴十万大军形成合围,李陵军死战数日,渐渐不支,不得已,分散粮食和冰块,准备各自突围。最后,李陵与韩延年仅有十余人跟从,遭遇数千匈奴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下马投降。四五百汉军逃回汉境。

李陵为国死战

汉武帝起初以为李陵战死,召见李陵的家人准备慰问,不料看到家人没什么反应,又找来李陵的部下一问才知道,李陵投降了,大怒。

汉武帝既然生气,群臣就开始争相责怪李陵投降。同为朝臣的司马迁认为做人要厚道,于是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十万匈奴骑兵,又是深入敌境,杀敌以万计,而后人困马乏,陷入绝境才投降,不能责怪他。司马迁就被汉武帝施以酷刑,受尽屈辱。

李陵在国内身负骂名

汉武帝后遣公孙敖入匈奴“迎”李陵,公孙敖没有获得什么战果,却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李陵在为匈奴练兵”。汉武帝再次大怒,下令诛杀李陵全家老少。

李陵的《答苏武书》,痛陈其事,委屈之至,不再赘言。

李陵是谁?

李陵是出征的将士,是攻击骚扰国家边境的武将,因为深入敌境被围困而投降,但因为汉武帝“听说”他为匈奴练兵而诛杀全家,后有汉使来劝归国,李陵再不回去。

李陵是不是汉奸?

李陵作为出征的领队,有自己的职责使命,在履行职责中,将作为领队拥有的资源全部耗尽,失去反抗力量,最后仅有十余人,手无寸铁。他不再是将军,而是凡人。

李陵为什么不再回国?

李陵为国家征战,因为自己的家人生活在这里,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这里。“母弟妻子皆伏诛”后,寄托不再。他自己的说法是“恐再辱”,倘若父母家人尚在,他还会怕受辱吗?

李陵不愿回国

合在一起说。投降的李陵是不是该被杀?汉武帝挥剑大怒下令斩杀李陵一家老少的时候,如若李陵在场,肯定不会逃过这一劫。那李陵的行为为什么会招致全家的灭顶之灾?很简单,惹怒了汉武帝。一个军人在外征战,深入敌境,击敌五倍于己,毙敌两倍于己,已经是大功一件,但是这都不足以弥补他的“投降罪责”。在听说为匈奴练兵的时候,将李陵的后路全部斩断,使得李陵再不愿回汉。

李陵是军人,在军队被打破之后“投降”,而且李陵好友司马迁的说法是,李陵不是真的投降,不应该受到责难。可是不管是李陵的家人还是为李陵辩解的朋友,都没有逃脱汉武帝的毒手。既然都知道李陵在战场上是英雄,在被围困后是凡人,国人也不会有什么苛责和非难,为什么还是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呢?

李陵应不应该投降?

国家是谁的国家?民众的国家。权力是谁的权力?民众的权力。但是汉武帝认为,这是他的国家,这是他的权力。李陵投降,没有国家利益和人的基本天性考量,就是惹怒了汉武帝,他的家人就必须死,他的辩解者就要受到处罚。

李陵的出征,一是为公,边境屡屡受到侵犯,财货人口被匈奴劫掠,二是为私,要实现个人价值,建功立业。不过在汉武帝看来,都是为了也必须是为了报答他的恩情才去征战。而李陵的投降,辜负了他的恩情,所以李陵必须战死。

这就是君王,一个天然又自恋的“代表”着上天,又“代表”着大地的人,国家的礼乐征伐都应是他的授意指示。以一个人的喜怒代表着国家对这个国家里的任意一个人进行赏罚和评判。

同是被俘,苏武和李陵待遇不同

这就是权力体系中,独裁者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以一个人的好恶和判断来实现整个国家对一件事情和一个人进行评判,还可以把这件事称之为国家人格化。国家人格化就是把国家的整体形象和行为进行人格化描述,通过一个人的情绪表达来进行展现。这是权力运行中的非国家现象,但是君主却有意识的进行强化,而很多民众也在无意识的进行强化,将之认定为国家的应有之义。

国家虽然是民众的集合体,但是国家不是民众。国家没有情绪化的表达,国家的体现在于法律的运转和政策的运行,国家是经过民众情绪化表达之后的政策实施主体,一国的国土受到侵犯,国家会采取相应的军事措施,但永远不会说“我很生气!”,而独裁者往往认为自己既是国家的代表者,又是民众声音的表达者。当出现反对他的声音时,他就说,这个人反对国家,随之用法律和规范进行制裁。

征战之人最为寒心

延宕至今,很多公权力机关的负责人总喜欢将机关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进行任意的处分和布置,而机关工作人员也随之被其视为家奴,可以任意调配使用。这都是古代的权力观念在作怪,虽然县长知道以后这个县不是他的私人财产,但是他认为现在,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的。为什么会出现腐败?多数因为这个。

所以,不要相信汉武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或者荣誉,而将李陵的家人斩杀,这只是他个人的情绪表达,并不能代表国家。民众再愚昧也知道,一个为国征战、远赴绝境的人,在弹尽粮绝,杀敌数万的情况下,应该受到表彰和纪念,即使他投降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民众的意志体现主体也不会对李陵进行非议,因为国家是整体利益的考量者和保护国民的天平。

所以在是非面前,先不要相信从君主那里得到的答案,而应从个人的角度来考虑“李陵”的行为。因为,君主只有一个,自恋且独裁,而像你一样的“李陵”们却有千千万,为自己而生活,而奋斗,并不是为了报答君主的什么恩情。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蒙古出土汉朝房屋,墙上十个字,揭示了汉朝降将李陵的冤屈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李陵

    汉朝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一个王朝,在历史上第一个将匈奴打败的朝代,就是汉朝。汉高祖时期,匈奴几乎是肆无忌惮的。经过了不断的发展,汉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就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个盛世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态度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正是在汉武帝时期,

  • 何谓拓跋、秃发、慕容鲜卑?吐谷浑是鲜卑吗?拓跋氏是李陵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李陵

    两晋南北朝(15):3月19始写两晋南北朝,见此篇,有兴趣者翻篇前往!五胡乱华里的五胡,我们已经讲了匈奴、羯、氐,另外加上了巴氐(賨人),变成了六夷,还剩下鲜卑和羌了。今天我们来讲讲鲜卑,这可是五胡乱华里最为重要的一族了,可以说完全重塑了中华文明。鲜卑属于东胡,就是居住在匈奴东边的胡人。东胡被匈奴击

  • “比武争罪,法场成亲”秋蝉和李陵轰轰烈烈的爱过,却最终错过

    历史人物编辑:遨游在历史标签:李陵

    有些角色刁蛮任性起来非常惹人厌,但是刘怡君曾经饰演过两次“野蛮女友”却成了观众眼中的白月光。一个是《少年包青天》中的“庞飞燕”,还有一个就是《大汉天子》中的“秋蝉”!秋蝉和念奴娇从小情同姐妹,念奴娇的父亲原是一位将军,被厌次侯冤枉谋反结果落了个满门抄斩,两人藏身歌舞坊伺机刺杀厌次侯父子,为父报仇。美

  • 李广之孙李陵为何投降匈奴?他说了7个字,汉武帝霸气回应:砍了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陵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执政期间,对一直骚扰汉边疆的匈奴采取了武力打压的政策,结果在这场“虽远必诛”的僵持战中,通过卫青、霍去病两大将领的带领,把匈奴赶到边远之地去了。汉武帝晚年,起用了新的人才——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一样,李广利也属于“外戚军人”,他的妹妹李夫人不但长的美,而且舞跳的也好,

  • 李陵以五千步兵斩五万骑兵,真投降匈奴?俄罗斯考古揭开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李陵

    李陵以五千步兵斩五万骑兵,以少胜多,他真的投降匈奴了吗?俄罗斯考古发现揭开秘密!纵观我国历史,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项羽的巨鹿之战,诸侯联军作壁上观,项羽五万胜四十万秦军;官渡之战,曹操2万胜袁绍11万雄兵;以2万农民军打败42万正规军的刘秀昆阳之战;此外,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是军事战

  • 李陵蓉:晋朝传奇的“黑人”太皇太后,奇丑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李陵

    黑人我们都知道在非洲一带,和中国的黄种人还是有区别的,而他们会漂洋过海来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并且会和这里的人有悲有乐。比如在唐朝的时候,我们都清楚最繁华的地带就是长安城内,而那里街上人很多很热闹,黑人曾经出现在此,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印尼偏远的热带地区,这种新奇的皮肤颜色引来了唐朝人的好奇心,怎么个好奇呢

  •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

    历史人物编辑:读书小闻标签:李陵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既然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司马迁崇尚的李陵是诈降匈奴,择机返回汉朝的李陵,至于汉武帝诛杀李陵家属,坐实李陵反叛名声,最终导致李陵终身不回汉朝,实非司马迁所能预料。李陵投降匈奴大节有亏,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他问心无愧!回归汉朝或许可以恢复名誉,但也可

  •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李陵

    文丨历史时刻录图丨来源于网络西汉与匈奴01导言刘邦、李陵、李广、卫青,四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当在他们四人当中穿一条线——匈奴,则一切不再相同。匈奴与西汉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对老冤家。草原文明的“侵略性”与农耕文明的“防御性”使两者注定要成为宿命之敌。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双方“相爱相杀”百余年,最

  • 司马迁为李陵说公道话受到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历史人物编辑:一意青春梦标签:李陵

    公元前99年,太史令司马迁在李陵战败后,和汉武帝说了李陵的军功,汉武帝大怒,认为他替李陵开脱,把司马迁交给大理寺问罪,司马迁因为家境贫寒,钱财不足以赎身,亲朋好友也没有帮他的,于是最终被判罚了宫刑,司马迁深受父亲的嘱托,最终写完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遭遇,绕不开一个人

  • 害司马迁挨刀子的李陵,究竟算不算是“贰臣”?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李陵

    乾隆三十四年,这是个动荡的时期,此时正处于那场空前绝后的“文字狱”之中,吹毛求疵的乾隆皇帝无意之中发现,在钱谦益的诸多文集中发现有“诋毁”、“诽谤”满清的措辞,他大发雷霆。由于钱谦益是明清交替之时明朝归降的旧臣,因此,乾隆皇帝联想到诸多其他的降臣,就萌发了编撰《贰臣传》的念头。后来,为了维护大清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