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轻敌冒进、治军不严、朝令夕改;也许,这才是名将李陵的本来面目

轻敌冒进、治军不严、朝令夕改;也许,这才是名将李陵的本来面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红燕 访问量:1513 更新时间:2023/12/9 5:52:01

《旧唐书·裴度传》有云: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500多年后,当罗贯中对整个三国时期的各位名将战绩,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之后,依葫芦画瓢,最终将这句话改写成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一句俗语:胜败乃兵家常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句非常靠谱的论断!

纵观华夏历史,其实,从来没有什么“常胜将军”——纵然勇猛如楚霸王,也有垓下之围;即便是天策上将,也有“渭水之盟”······

故而,尽管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崇“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尽力而为”、却最终兵败的将领,人们有时也难免心生怜悯。

而在这些“可怜人”之中,最为让人们惋惜和同情的莫过于西汉名将李陵了。

公元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时任大汉帝国骑都尉的少年将军李陵,主动向汉武帝请缨:愿率5000步卒,直捣匈奴王庭。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陵所率领的5000汉军,最终在浚稽山(今蒙古国境内)附近,被80000匈奴大军合围。

虽然,少年将军李陵在战场上的表现着实可圈可点,但是,人终究不可能改变客观规律——在茫茫大漠之中,妄想以数千步兵,战胜十倍于己的骑兵,简直是天方夜谭。

随着匈奴围困大军的不断增加,李陵且战且退······

最终,在离大汉边境100余里的地方,弹尽粮绝的李陵,在叛徒出卖、后援不济、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

后来,由于有人诬告,投降之后的李陵竟然在帮助匈奴人训练兵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不仅诛杀了李陵全族,并且,连那个稍微说了几句“公道话”的司马迁,都施了宫刑·····

说起这一段历史,很多人的内心总是充满的愤慨:毕竟,李陵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时,也曾经力战良久;毕竟,李陵的战败,不完全是他的责任;毕竟,“李陵助敌一事”是被人诬陷的······

故而,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人都在为李陵叫屈喊冤;曾经,青史君也一度为李陵不值·····

直到后来,当我多次细读史书中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载后,青史君突然发现:也许,真相并不是那么回事。

李陵的战败,汉武帝的“冷酷无情”,都不是偶然;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李陵自己。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李陵投敌事件”的是与非。

—02—

李陵,字少卿,西汉时期陇西人;他的祖父是闻名汉匈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他的父亲,是汉武帝非常信任的贴身卫士李当户。

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少年时期的李陵,毫无悬念地就成为了大汉帝国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

(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

建章监,即就是汉武帝的贴身卫队“建章营”(后称“羽林军”)的最高长官;汉武帝最为得力的小舅子卫青,就是从简章监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的。

在卫、霍等名将相继陨落之后,汉武帝特意将年纪轻轻的李陵提拔到这个位置,可见武帝对其的殷殷期盼。

而李陵也确实不负武帝所托;他善于骑射、谦让下士,在基层军官中很有威望。

有一年,汉武帝有意想要让李陵历练一番,于是,命他带领着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侦查地形”。

而李陵的运气也是出奇的好——在匈奴人的腹地打了一个来回,竟然没有被人发现,最终全身而退;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汉武帝拿着李陵亲手绘制的地形图,心中百感交集——李陵啊,李陵!你怎么就不能像霍去病那样,带着朕给你的800铁骑,砍几个匈奴人回来呢?

不过,出于爱才之心的汉武帝没有过多计较,最终还是给李陵加官进爵,将其封为骑都尉,并拨付5000士卒,让其在酒泉、张掖一带备胡戍边。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几年之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为了稳妥起见,汉武帝亲自给李陵下达命令,让其作为后援、接应李广利安全回师。

李陵在完成任务后,继续留守边疆。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广利奉武帝之命,再次率骑兵三万余人出击匈奴右贤王部。

按照汉武帝最初设想,李陵这一次的任务依然是,带领着5000步卒,作为辎重后援部队,策应李广利的骑兵。

可是,已经喝够的边关地区北风的李陵,却不这么认为。

当汉武帝召见他时,李陵直接地说道:我所率领的屯边士卒,都是荆楚之地的奇才剑客,他们力能伏虎,射箭百发百中;所以,臣下想带领他们进入到匈奴腹地,阻击匈奴;替贰师将军分担一部分压力。

做了一辈子人主的武帝,立马就意识到:李陵这是不愿意给李广利打下手啊!

为了不打击李陵的积极性,汉武帝一边笑着,点明了李陵的真实想法,一边又说道:这一次朕将骑兵都拨给贰师将军了,已经没有多余的骑兵在派给你了!

汉武帝的意思很明显,你李陵想要为国建功的急切心愿,朕很欣赏;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朝廷已经没骑兵可派了,你还是服从安排吧!

谁知李陵这个二楞子,竟然回道:微臣不需要骑兵,我只需要率领着本部的5000步兵,就可以以少胜多,直捣匈奴王庭。

突然间,汉武帝又想起了霍去病的孤军深入、又想起了李陵上次的全身而退······

迫切需要一位名将去重振大汉雄风的汉武帝脑子一热,竟然答应了李陵的“送死”计划。

为什么青史君会说,李陵的这一次出击,是一个“送死”计划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先不谈骑兵对战步兵时有着天然碾压优势,这一公认的事实。就单单是在茫茫大漠戈壁之中,你认为仅仅靠着两条腿的步兵可以追得上(找得到)全员皆是骑兵的匈奴人吗?

毫无疑问,以步兵对战骑兵,将无可避免地要面临这样一个窘况:人家匈奴人,可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而汉军只能干看着!

结果,不出青史君所言:当李陵率领的5000骑兵,深入匈奴境内30日以后,一路上没有受到任何阻击的汉军,突然间就被30000匈奴骑兵包围了。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言,但是青史君坚信:匈奴人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一路汉军,他们之所以一直忍而不发,就是等着这5000汉军深入匈奴腹地,然后再合而为之的。

大致说一下,战斗过程吧:

平心而论,李陵的临场发挥能力,确实不错。

在突然被围的情况下,李陵指挥得当,他一边依托有利地形、以辎重战车组成障碍,防止匈奴骑兵突击;一边,以强弩利箭击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在第一天的交锋中,汉军竟然没有吃亏,硬是凭借着地形和强弓劲弩射杀了数千冲锋的匈奴人。

吃了大亏的匈奴人怎会善罢甘休?

第二天,围困汉军的匈奴兵力增加至80000人,李陵率领军士且战且退·······

在这里,青史君还是要再夸赞李陵一下:他知道,用步兵正面去硬刚骑兵,无疑是以卵击石。

故而,李陵在撤退之时,专挑树林、沼泽等不利于骑兵大队冲击的地方行军;就这样,撤退的汉军依托地形、凭借弓弩,竟然先后又射杀了匈奴5000余人。

可惜,毕竟是步兵对战骑兵,汉军始终没有甩掉追击的匈奴大军;最终,箭矢用尽的剩余汉军对匈奴人再也没有了威胁。

在此之间,李陵也曾想过孤身一人深入敌营,斩帅夺旗,逆转战局;可惜,那终归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望着这必死的困境,李陵也曾说过:我若不死,便不是壮士!

然而,在最终,当匈奴人从叛徒管敢那里得知了汉军弹尽粮绝的困境之后,面对敌军的最后一次冲锋,曾经说过要直捣王庭、誓死报国的李陵却投降了。

汉军士兵,刚刚被激励起来的士气,就这样泄气了!李陵的朝令夕改,也太那什么了吧!?

有人说,李陵之所以会投降,是因为他听从了部下的建议:想学习赵破虏,先假意投降,然后伺机逃回汉朝。

但是,青史君觉得李陵似乎忘了;那个赵破虏本来就是匈奴人,他“朝秦暮楚”、“两面三刀”,汉武帝却不加惩罚,那是为了显示“民族政策”、是为了安抚归降汉朝的匈奴人的心。

可他李陵是什么人?

他是大汉帝国抗击匈奴人的标杆、“飞将军”李广的嫡亲孙子;他是根正苗红的帝国希望!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都能降敌?

那么,汉武帝以后还怎么带队伍?

其实,关于李陵的战败,也早就有迹可循:在同意李陵作战计划的同时,汉武帝曾经想让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后援,去接应李陵。

可是,路博德却认为,李陵选择出兵的时机是金秋九月,正是匈奴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本来步兵对战骑兵就有着天然的劣势,现在再加上天时不利,简直是找死。

故而,路博德建议等到开春之际,再出击也不迟。

可惜,这个正确意见,没有被武帝和李陵所采纳,以致最终路博德爽约,李陵后援无济。

而李陵遭到叛徒出卖也是早有预兆:李陵带领着5000军队,在茫茫大漠之中行军作战一月有余,直到撤退之际,他才发现自己的军中竟然私藏着:军妓。

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

这样的管理水平,不出叛徒才怪!

结语:

虽然,青史君也很同情李陵的遭遇,但是,他轻敌冒进,妄图以5000步兵就直捣王庭,简直是痴人说梦;

在遭遇敌军之际,李陵虽然阻击有法,但是他终究治军不严,被叛徒出卖;

而且在临危之际,他朝令夕改,让手下兵士无所适从,最终兵败名裂;

当然,李陵最为糊涂的地方则在于,他忘了自己是李广的孙子,他忘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与荣耀;他忘了,马革裹尸才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本能立千秋之功,却被皇帝与下属一同坑死的李陵

    历史人物编辑:开开心标签:李陵

    炽热的强汉(33)主笔:闲乐生朱晖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匈战争再次爆发,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前去攻打匈奴,但汉武帝却推说马少,拒绝李陵参战,李陵乃大夸海口要以五千步卒涉单于庭。汉武帝见李陵如此执拗,便决定让他去送死。李陵五千步卒进入大漠后,果然遭到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八万骑兵的围攻,汉军杀敌数千

  • 李陵为国死战,兵败被俘,汉武帝却杀了他一家老少!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李陵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能谦让,为时人赞。少即率轻骑深入匈奴腹地巡视,又以五千骑屯守边塞,防备匈奴。天汉二年,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率军攻击匈奴右贤王,召李陵随往。李广利资质平平,明显是武帝夹带私货让李广利立功,让别人干活。李陵勇武异常,但是迟迟没有战功,屯兵多年却未曾与匈奴交战。于是不愿同李

  • 蒙古出土汉朝房屋,墙上十个字,揭示了汉朝降将李陵的冤屈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李陵

    汉朝是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一个王朝,在历史上第一个将匈奴打败的朝代,就是汉朝。汉高祖时期,匈奴几乎是肆无忌惮的。经过了不断的发展,汉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就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个盛世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态度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正是在汉武帝时期,

  • 何谓拓跋、秃发、慕容鲜卑?吐谷浑是鲜卑吗?拓跋氏是李陵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李陵

    两晋南北朝(15):3月19始写两晋南北朝,见此篇,有兴趣者翻篇前往!五胡乱华里的五胡,我们已经讲了匈奴、羯、氐,另外加上了巴氐(賨人),变成了六夷,还剩下鲜卑和羌了。今天我们来讲讲鲜卑,这可是五胡乱华里最为重要的一族了,可以说完全重塑了中华文明。鲜卑属于东胡,就是居住在匈奴东边的胡人。东胡被匈奴击

  • “比武争罪,法场成亲”秋蝉和李陵轰轰烈烈的爱过,却最终错过

    历史人物编辑:遨游在历史标签:李陵

    有些角色刁蛮任性起来非常惹人厌,但是刘怡君曾经饰演过两次“野蛮女友”却成了观众眼中的白月光。一个是《少年包青天》中的“庞飞燕”,还有一个就是《大汉天子》中的“秋蝉”!秋蝉和念奴娇从小情同姐妹,念奴娇的父亲原是一位将军,被厌次侯冤枉谋反结果落了个满门抄斩,两人藏身歌舞坊伺机刺杀厌次侯父子,为父报仇。美

  • 李广之孙李陵为何投降匈奴?他说了7个字,汉武帝霸气回应:砍了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陵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执政期间,对一直骚扰汉边疆的匈奴采取了武力打压的政策,结果在这场“虽远必诛”的僵持战中,通过卫青、霍去病两大将领的带领,把匈奴赶到边远之地去了。汉武帝晚年,起用了新的人才——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一样,李广利也属于“外戚军人”,他的妹妹李夫人不但长的美,而且舞跳的也好,

  • 李陵以五千步兵斩五万骑兵,真投降匈奴?俄罗斯考古揭开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李陵

    李陵以五千步兵斩五万骑兵,以少胜多,他真的投降匈奴了吗?俄罗斯考古发现揭开秘密!纵观我国历史,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项羽的巨鹿之战,诸侯联军作壁上观,项羽五万胜四十万秦军;官渡之战,曹操2万胜袁绍11万雄兵;以2万农民军打败42万正规军的刘秀昆阳之战;此外,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是军事战

  • 李陵蓉:晋朝传奇的“黑人”太皇太后,奇丑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李陵

    黑人我们都知道在非洲一带,和中国的黄种人还是有区别的,而他们会漂洋过海来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并且会和这里的人有悲有乐。比如在唐朝的时候,我们都清楚最繁华的地带就是长安城内,而那里街上人很多很热闹,黑人曾经出现在此,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印尼偏远的热带地区,这种新奇的皮肤颜色引来了唐朝人的好奇心,怎么个好奇呢

  •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

    历史人物编辑:读书小闻标签:李陵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既然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司马迁崇尚的李陵是诈降匈奴,择机返回汉朝的李陵,至于汉武帝诛杀李陵家属,坐实李陵反叛名声,最终导致李陵终身不回汉朝,实非司马迁所能预料。李陵投降匈奴大节有亏,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他问心无愧!回归汉朝或许可以恢复名誉,但也可

  • 刘邦、李陵、李广、卫青-从西汉四人,看大汉与匈奴的强弱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李陵

    文丨历史时刻录图丨来源于网络西汉与匈奴01导言刘邦、李陵、李广、卫青,四人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当在他们四人当中穿一条线——匈奴,则一切不再相同。匈奴与西汉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对老冤家。草原文明的“侵略性”与农耕文明的“防御性”使两者注定要成为宿命之敌。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双方“相爱相杀”百余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