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害司马迁挨刀子的李陵,究竟算不算是“贰臣”?

害司马迁挨刀子的李陵,究竟算不算是“贰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聊历史斋 访问量:2652 更新时间:2024/1/19 9:04:42

乾隆三十四年,这是个动荡的时期,此时正处于那场空前绝后的“文字狱”之中,吹毛求疵的乾隆皇帝无意之中发现,在钱谦益的诸多文集中发现有“诋毁”、“诽谤”满清的措辞,他大发雷霆。由于钱谦益是明清交替之时明朝归降的旧臣,因此,乾隆皇帝联想到诸多其他的降臣,就萌发了编撰《贰臣传》的念头。后来,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他号召天下遵从儒家思想中“忠君爱国”的宗旨、一心一意为大清服务,于是,《贰臣传》再次被提上议案。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下诏编撰《贰臣传》,他在诏书中明确指出:

钱谦益反侧贪鄙,尤宜据事直书,以示传信

(这都过去7年了,他对钱谦益依然是耿耿于怀)

两年之后,《贰臣传》汇编完成,但他又起了想法,他认为若是将钱谦益和洪承畴等人编入一书,很难彰显“贰臣”之间的区别,于是,他再次下令,将那些反了又反、或者归降之后居心叵测的官员专门出书,于是,钱谦益很不幸地和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编到了《贰臣传》的乙编。

这就是《贰臣传》的由来。

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是李陵,怎么和《贰臣传》联系在一起了呢?因为自从《贰臣传》问世之后,人们往往会以同样的标准去审视那些在朝代更迭时屈膝投降的人,李陵也不例外。那么,李陵究竟算不算是“贰臣”呢?还是先了解一下李陵的坎坷人生吧

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孙子,提到李广,大家不应该只想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更应该想到李广自刎的根源——李广难封。李广戎马一生,为汉朝鞠躬尽瘁,但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封侯拜相,只有李广始终得不到这个称呼。垂暮之年依然希望得到这么一个封号,可惜,主帅卫青有心让公孙敖立功、以恢复他被革去的爵位,就刻意让李广在大漠绕了远路,偏偏那次李广还差点迷失方向,最后还遭到卫青手下小吏的指责,一气之下,李广挥刀自刎

到了李陵时期,他军事才能依然出众,而且还没有李广身上的一些“坏毛病”,在谁看来,他都有可能取得比李广更大的封号,可惜,李陵又遇到一个李广利。李广利是谁?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也算是汉武帝的“大舅子”。正所谓“爱屋及乌”,因此,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汉武帝有心让李广利立下战功,名正言顺地受封受赏。

天汉二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3万大军北袭匈奴,却让李陵带了5000步卒为助军。李陵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带领这5000人深入大漠,与匈奴大军展开决战,并将匈奴打的溃不成军。匈奴单于本来有心撤军,偏偏汉营里出了一个叛徒,将李陵没有援军、弓箭也已经快要用完的情况给泄露出去,结果,匈奴开始大规模反扑,并将李陵包围。后援无望,李陵和成安侯韩延年各率一些部众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被俘时李陵痛哭“无面目报陛下”。

消息传到朝堂,汉武帝怒不可遏,痛斥李陵为“逆臣”,朝中大员察言观色,赶紧随风附和,将李陵贬的一文不值。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是什么看法,司马迁仗义执言,说李陵一贯忠勇,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况且这次只给了他5000步卒,让其转战千里、深入大漠,还屡屡大胜匈奴,所以,李陵的功劳也必须肯定。至于他投降一事,司马迁认为李陵是在寻找机会再报陛下知遇之恩,不可当“逆臣”来看。司马迁的话被汉武帝认为是故意庇护李陵,还有诋毁李广利的意思,于是,就将其下狱,施以“宫刑”。非但如此,汉武帝还下旨将李陵一家老小全部处死

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一方面是不愿看自己的部下被杀;另一方面是想寻找机会劫持单于,重新归汉。可汉武帝却将其灭门,这也就彻底断了李陵的“还乡”宿怨。后来汉武帝去世,大将军霍光和左将军上官辅政,他们都十分赏识李陵,并派出使者希望可以接李陵和苏武归汉,苏武回去了,可李陵却放弃了这个机会。

同样是归降匈奴,苏武成为“忠君”的楷模,而李陵则成为一个叛逆之人,被钉在了道德的十字架上。我不知道李陵为什么会拒绝返回,只知道苏武回去的第二年,苏武的儿子苏元就被冠以“谋反罪”处死,苏武也被罢官,不久郁郁而终。

这就是李陵崎岖坎坷的一生,李陵遭遇李广利和李广当年遭遇卫青何其相似,都只是别人的一个衬托而已,这就是透明的悲哀。李陵归降匈奴后,不管他心里如何,匈奴单于始终十分器重李陵,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李陵。我不愿站在道德高度去指责李陵,李陵不愿回归大汗,也许,是因为汉朝已经没有他的牵挂了,在匈奴,他起码还有个家和归属感。

“贰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动归降;一种是被迫归降。如果从这一点来分析的话,李陵确实属于“贰臣”;但李陵的实际情况显然比这个要复杂,因为他是“被逼”归降了匈奴,谁逼的?汉武帝呗。为了让李广利立功,他不惜让李陵带着5000人去和匈奴决战,这和往死路上推有什么分别?

洪承畴是“贰臣”中的一个特殊人物,他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投降大清之后,又为大清统一天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去世时仅得到一个“三等哈番哈尼”的称号,这和他的功绩严重不符。他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会被乾隆编入《贰臣传》,成为历史上显赫的反面典型。洪承畴投降清朝时,崇祯皇帝以为他为国捐躯了,正率领文武百官祭祀他。就大明而言,算是对得起洪承畴了,所以,洪承畴被编入《贰臣传》并不算冤枉他

可是李陵呢?将门之后、忠心耿耿,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凄凉下场,这样的大汉还值得李陵去誓死效忠吗?李陵即便被列入“贰臣”行列,难道不是被汉武帝给逼的吗?

标签: 李陵

更多文章

  • 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司马迁为何“偏爱”他?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李陵

    李陵“背叛”汉朝投降匈奴,不是司马迁推崇,而是“偏爱”这类悲壮的人物。李陵年轻时也颇受汉武帝赏识,他曾经穿越匈奴腹地两千多里,侦察绘制地图,驻扎在边塞酒泉、张掖等地,教授士兵箭术提高汉军战斗力。李陵的悲剧始于公元前99年,这年汉武帝命令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塞,目标是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贤王。同时,汉武帝

  • 据说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是汉朝名将李陵,这有何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李陵

    吉尔吉斯人是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余分布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斯坦等地。当然,在我国境内也有,但我们习惯用柯尔克孜族来称呼。吉尔吉斯人的起源现在还搞不清楚,主流思想认为,他们的先民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在中国古书中记

  • 西汉名将李陵:一生被低估,带领五千步兵杀敌过万

    历史人物编辑:饲养员标签:李陵

    汉武帝在位的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要李陵为李广利护送行李,李广利是汉朝的将军,他在酒泉攻击匈奴的右贤王。李陵婉言谢绝,要求以五千精兵独战匈奴。武帝欣赏李陵的勇气,答应了他。然而,当李陵到君极山时,却遇到了孤军奋战的匈奴士兵。当路博德没有帮助李陵的时候,匈奴的士兵聚集得越来越多。粮食用尽后,李

  • 此人为保李陵仗义执言被处宫刑,励精图治成一代文豪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李陵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珠玑,撰写了名扬千古的《史记》。就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人,却被汉武帝处以了宫刑。汉武帝也算一位明君,他为何如此不爱惜人才?历史的问题,应当回到历史中回答。汉武帝麾下有一员爱将,名叫李陵。在一次出兵征伐匈奴时,汉武帝命李陵负责

  • 让司马迁求情的李陵,虽有先辈李广之风范,奈何时局太恼人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李陵

    众所周知,司马迁曾经因为“李陵事件”,而被判死刑。根据汉朝的法律,免除死刑的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交纳巨额财富,一个是受腐刑。作为史官的司马迁自然拿不出数目巨大的金钱,但是为了苟全于世,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只得忍辱受了“腐刑”。在传统社会之中,封建纲常影响处于强化之中,一个人遭受此刑,无疑比死刑更加难受

  • 李陵有情有义有国士之风,生死关头却认怂,可悲!

    历史人物编辑:大姐头美食标签:李陵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在他身上,延续着李广的悲剧。天汉二年,李陵率精兵五千出击匈奴,任务是牵制匈奴兵力,配合贰师将军李广利大军作战,这是李陵第一次带领汉兵与匈奴激战,也是最后一次。历史上有很多人一战成名,李陵也命中注定名列其中,不过,相比那些幸运儿,李陵的成名毋宁说更多一些悲情和屈辱。在此以前,李陵

  • 李陵无奈投降,娶匈奴公主,却直接造出一民族,曾和李世民认亲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李陵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位名将李信,他为大秦灭燕、伐楚、攻齐,战功显赫无比,曾受秦皇重用。而随着历史的推演,发展到汉朝时,其后代也是相当了不得,飞将军李广便是他后裔。不过,他这一脉虽然有名,但繁衍状况却并不理想。名将李广因征匈奴迷路而自决,其长子李当户及二子死得比他还早,唯有幼子李敢留存。但不久后,李敢

  •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李陵

    司马迁是个官二代,父亲司马谈官居太史令,是个学富五车的学者型官员,更是个鸡娃狂魔。别人家孩子还和尿泥玩的时候,司马谈已经为儿子规划好了人生,要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官、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司马谈从小就对儿子精心培养,他不但把自己的满腹绝学都传授给儿子,还给儿子延请了名师,董仲

  • 深挖李陵战败的原因,原来后面竟有如此阴谋诡计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李陵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西汉在军事上异常强大,是中国古代王朝时期军事傻姑娘的第一个巅峰。这时期打了无数的战争,其中一部分非常的惨烈,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李陵以五千步兵与三万匈奴骑兵激战的故事尤为惨烈,也成为了步兵与骑兵作战的典范。这场战争的结果虽然以五千骑兵几乎全军覆灭,李陵战败被俘而告

  • 司马迁上书为李陵投降辩护,为何被刘彻处以腐刑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李陵

    李陵兵败被俘后,西汉朝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次西汉出兵讨伐匈奴,从李广利到李陵都遭到重创,可以说是自卫青和霍去病领兵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败。朝廷中反对战争的大臣对此战给予了极大的抨击,对于李广利和李陵的失败都要求追求罪责。尤其是李陵兵败被俘,被认为是失去节操的行为,被朝廷大臣群起而攻之。李陵的好友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