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15):3月19始写两晋南北朝,见此篇,有兴趣者翻篇前往!
五胡乱华里的五胡,我们已经讲了匈奴、羯、氐,另外加上了巴氐(賨人),变成了六夷,还剩下鲜卑和羌了。
今天我们来讲讲鲜卑,这可是五胡乱华里最为重要的一族了,可以说完全重塑了中华文明。
鲜卑属于东胡,就是居住在匈奴东边的胡人。东胡被匈奴击败后,分成两支,乌桓和鲜卑,得名于乌桓山和鲜卑山,在大兴安岭一带。
汉朝至魏,匈奴不断受到打压,乌桓也被曹操击败,因此,他们不断地被迁徙,鲜卑也随之向南向西迁移至匈奴和乌桓曾经的地盘,逐渐壮大。
至公元2世纪东汉恒帝时,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300里之弹汗山,尽有匈奴故地,真可谓匈奴鲜卑,各领风骚数百年。
随着不断的迁移,各游牧部落的混血融合也不断深入,所以就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如果父亲是鲜卑人,母亲是匈奴人,则生下来的孩子称秃发鲜卑,如果父亲是匈奴人,母亲是鲜卑人,则生下来的称为铁弗。
檀石槐死后,鲜卑又分裂为许多部落,东部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段部,西部主要为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
宇文部实际上不是鲜卑,而是以北匈奴西迁之时,留下来的匈奴为主,杂以匈奴鲜卑混血。传说宇文部的一个首领在打猎时捡到了三个玉玺,其中一个是皇帝的玺印,因为该族以天为“宇”,以君为“文”,故自称宇文。
这一定是后人的美化杜撰。
也有人说,宇文既不是匈奴,也不是鲜卑,因为他们之间的习俗和语言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宇文部的发式是剪发,只是头顶留一块用以装饰,而匈奴则是披发,鲜卑则是平时是披发,而在婚姻时则会把头发拢起来。
不管怎样,后来的宇文部被慕容鲜卑给灭了,也就融入慕容鲜卑了。
慕容鲜卑的一个首领叫莫护跋,史书上记载说莫护跋喜欢戴燕代地区的一种帽子叫步摇冠,这个步摇就讹传成了慕容。小编觉得这未免有点牵强。也有人说这个跋就是君主,主人的意思,莫护跋大概是一种官名,就像是成吉思汗中的成吉思一样,慕容两字应该就是莫护的异音,这或许有点道理。
传莫护跋的儿子涉归有两儿子,一个是嫡长子慕容廆(wei),另一个则是庶长子慕容吐谷(yu)浑,很明显,嫡长子继位,吐谷浑分到了1700户,往西,南迁移,最后到达了青海,形成了吐谷浑族,在唐时被吐蕃所灭。
吐谷浑在前秦时就已显露出来了
慕容鲜卑在五胡十六国里面也是了不起的一支,英雄辈出,以后我们将会不断地提到他们。
段部鲜卑的始祖是段日陆眷(段就陆眷),不知是哪个民族,早年被卖到渔阳乌桓大人库官氏家为奴,极尽殷勤,竟口接主人之痰,因而赢得了主人的信任。
段日陆眷
渔阳发生饥荒,段日陆眷吞并了主人托付的乌桓人众作为基础,逐渐“招诱亡判”,扩充实力。
所以,段部鲜卑里混合了乌桓和鲜卑等族民。
在八王之乱中,王浚招募的鲜卑骑兵就属于段部鲜卑,后来,王浚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段日陆眷的侄子段务目尘。段务目尘的一个儿子就是段匹磾(di),就是他杀了刘琨。
段部鲜卑后来也被慕容鲜卑所灭,这个我们在后面也会讲到。
拓跋鲜卑是整个南北朝的主角,也是北魏的开创者。拓跋就是“以土为拓,以后为跋”,什么意思?就是土地的主人,后是君主的意思。
由于拓跋的北魏在当时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所以,在突厥语里,拓跋的音译就是中国的意思。
鲜卑首领拓跋诘汾生有两儿子,一个是大哥拓跋匹孤,另一个弟弟叫拓跋力微。
由于拓跋匹孤没有得到王位,于是率众西迁,来到了河西,这一支就是秃发鲜卑,为啥叫秃发鲜卑呢?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谈到过,就是匹孤的老婆生孩子的时候,还在被窝里睡觉,这个被子在鲜卑语里的音就是“秃发”。
秃发鲜卑在河西可不是省油的灯,晋武帝时就屡次叛乱,后来在397年还建立了南凉。
拓跋力微这一支呢?他的孙子叫拓跋猗(yi)卢,曾多次协助并州刺史刘琨攻打汉赵刘渊、刘聪和刘曜,屡战屡胜。所以在晋愍帝建兴三年,被晋朝封为代王,据有代郡(河北省蔚县代王城),是为北魏的发源地。
拓跋猗卢
有人将拓跋氏视为汉将李陵之后,说匈奴有女名拓跋氏,嫁给了李陵,其后代有许多,其中之一便是拓跋鲜卑的祖先索头鲜卑。实际上,或许这是北魏编史者崔浩故意为之,原因也许是为了抬高汉人地位,也许是为了满足北魏融汉的虚荣心,不得而知,总之,崔浩后来因史获罪而被杀,这在将来的文章中也会提到。
那么乞伏鲜卑呢?
乞伏鲜卑应该也是在檀石槐死后,一部分鲜卑向南迁徙至大阴山而来,最后到达陇西,即陇山之西。陇山即今六盘山南段。
至于为何叫乞伏,当然也是传说了。传此族鲜卑在迁移路上,遇一大虫挡路,貌似神龟,于是杀马祭祀,说道你如果是善神,立马让路,如果是恶神,立马封路。
说完,大虫不见了,只有一个小孩在路中央,于是,这个小孩被族中一无儿老头收养,得名纥(he)干,意为“依靠”,老来有依靠之意。
这小孩神勇无比,后来成为此族首领,被尊称为乞伏可汗托铎莫何。
托铎的意思是非人非神,莫何的意思是勇健者。
此部就被成为乞伏部。
乞伏部在西秦时所建炳灵寺
乞伏部后来在385年建立西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