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先点击一下“关注”吧!这样既方便您讨论及分享,又可以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可你知道吗?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最后竟是因为“不孝”而掉了脑袋。
►天才少年横空出世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山东曲阜人,一出生即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巅峰,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真正的豪门(文豪)。出身名门也就算了,关键人家还很勤奋。嗯,不但勤奋,而且很聪明,还是打小就聪明的那种。
《世说新语笺疏》中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 小儿,法当取小者。意思是说孔融四岁时,和哥哥在一起吃梨,都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答我年纪小,理应拿小的。
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言语》里记载,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拜访名士李膺,面对门房的刁难他直言自己是李家亲戚,得以顺利见到主家。李膺见他是个小孩便故意戏问孔李两家是什么亲戚,孔融不慌不忙答道:“我的祖先孔子曾拜您的祖先老子(李耳)为师,所以孔李两家乃世代通好。”语落举座皆叹此子机敏了得,这时太中大夫陈韪恰好进来,听到众人议论后,不以为然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即反唇相讥道:“那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顿时让陈韪尴尬得下不来台。
►生性刚直屡惹曹操
从孔融不留情面反怼陈韪的事件就可以看出,孔融虽然聪慧博学,但为人却不懂得圆滑,最终也因此命丧黄泉,可谓是呜呼哀哉!
孔融长大成人后,出任朝廷官员,但他秉性刚直,得罪了不少同僚。彼时曹操枭雄本质已露,朝臣皆惧,唯独孔融全然不怕,还屡次写信讥讽曹操,言语间还多有傲慢无礼。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袁绍兵败后,妻女为曹操所俘获,儿媳甄宓被曹操看中,但却被自己的儿子曹丕抢先一步收入房中。孔融写信给曹操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完不解,问孔融典故出处,孔融轻描淡写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而”。意思是历史上没有这个典故,不过是现编出来的,孔融真正目的是讽刺曹操的卑劣行径。曹操从此便记恨上了孔融。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导致粮食短缺,曹操于是上书朝廷请求禁酒以节约粮食,此举遭到孔融强烈反对,他公开发表《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文章从多方面引喻去反驳曹操,丝毫不留情面。
但真正让曹操起了杀意的,是孔融在禁酒风波后不久,又上书朝廷,提出“千里之内,不得封侯”的建议,这让时刻准备篡位的曹操嗅到了危机,同时也下定了决心要斩杀孔融。
不过当时的孔融名动天下,要杀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另一个人的出现让事情有了转机,这个人叫郗虑,因在朝堂上受到孔融的辱慢,便生出报复念头,同时也为了迎合曹操的心意,他上书弹劾孔融说他藐视礼法,曹操趁机顺水推舟,给孔融网罗了一堆莫须有的罪名。
其中,有一条罪名竟是说孔融“不孝”,因为他曾说过:“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翻译过来意思是:父亲对于孩子哪有什么亲情,不过是情欲发泄的产物罢了。孩子对于母亲来说,就像是装东西的瓶子,东西倒出来了瓶子还有何用(指怀孕生子)。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无疑给了曹操杀他的最好理由。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在临行刑前,终于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他恳求曹操放过他只有几岁的一双儿女,本来曹操听到他的恳切言词,已经生出恻隐之心,但这时下人进来禀报了一件事,他听过后决意斩草除根。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曹操改变了主意呢?
《世说新语·言语》里记载:孔融被捕时,对前来捉拿他的官差说,希望惩罚仅限于自己,可以保全两个小孩的性命。这时他的两个孩子,大儿子九岁,小女儿八岁,从容上前对他说了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果然,刚说完不久捉拿他们的官差也就到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曹操正是因为听了这句话才决定要斩草除根的,试想一下,这么小的孩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那长大了还得了,曹操是不可能给自己留下隐患的。
►评价
《后汉书》认为,孔融虽有才名,但性格过于狂妄刚直,加之言论多有违背伦常,生逢乱世却不懂得安身立命之道,屡次触怒曹操,最终身死家灭。小安安深以为然,凡有大智慧者,必懂也能护己保家卫国,孔融之死,实属可惜。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就麻烦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