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孔融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的美好形象。然而,4岁孩童的让梨之举,仅仅是他人生中一个稍纵即逝的片段。长大后的孔融,在乱世之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之罪被曹操处死,给世人留下了又一个难解之谜:为何曹操一定要将孔融处死?
著名典故“孔融让梨”
事出必有因,其中最致命的原因莫过于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识时务地莽撞谏言,最终惹恼了曹操。
孔融的确是个博闻强记、才华横溢的文人,但绝不是个精通实务、善于知人用人的能臣。他不具备政治才能,缺乏官场上的精明与情商,但却仍想混迹于朝堂。那么稍自知之明的话就该懂得收敛行事,多多容纳他人,虚心做人。
孔融
可才气颇高的孔融,仗着犀牙利笔,目空一切。虽说他对古之治国方略、教化方针相当熟悉,与人辩论援引古今,达到“玩而诵”的程度,也因此深得曹操佩服。但他处处与人针锋相对,言辞犀利地讽刺挖苦,久而久之,终于祸从口出。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一时无法将其歼灭,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与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诬陷杨彪企图废黜天子,上奏请求将其收捕下狱,判处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曹操
孔融听说后,立刻找曹操理论,援引《周书》所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推托说是皇帝的旨意,但孔融又以“周公摄政,成王杀召公,周公岂能不知”作比,字字铿锵,句句在理,逼得曹操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唯有放过杨彪,但是心里却很恼火孔融不识时务。这是孔融第一次得罪曹操。
曹操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得罪曹操也就罢了,可是对于孔融来说,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后来平定北方之后,曹操下令南征,准备讨伐刘备、刘表和孙权等人。孔融又是极力劝阻,逞言强辩。先说刘备、刘表是汉室宗亲,不可讨伐;又说孙权虎踞江东,不易攻取;甚至直言如果攻之就是兴无义之师,有失民望。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斥退孔融,并下令再有谏阻者一律处死。孔融走出曹府后,仰天长叹:“以无义之师讨伐仁义之师,岂有不败之理?”
曹操听闻如此狂言,加之此前被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挖苦反对,盛怒之下,派人秘密搜罗孔融的狂妄之言。终于以不孝、谋反等罪名,将孔融置之于死地。
孔融一生声望再高。也不过是个有才无智、恃才傲物的文人。生逢乱世却无治世之才,名高于实年不知自省。难怪曹操在公诸天下的布告上写道:“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