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亚夫将皇亲国戚当成诱敌工具,赢了战争却埋下了隐患

周亚夫将皇亲国戚当成诱敌工具,赢了战争却埋下了隐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秋原历史 访问量:4983 更新时间:2024/1/19 18:53:11

削平吴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触怒霆。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出生于将门世家,从小耳濡目染,饱读兵法,善于治军和作战。在他担任河内太守时,匈奴令大军来犯,文帝钦点包括周亚夫在内的三位将军进行作战。

大战之前,文帝前去劳军。在视察了周亚夫统帅的细柳营后,文帝被士兵们严格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所震撼,发出了周亚夫乃真将军的由衷赞叹。随后,周亚夫受到了文帝极高的重视,被调入中央掌管禁军,七国之乱时,正是周亚夫指挥得当,力挽狂澜,才能够成功平叛,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基础。

然而周亚夫虽然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天赋和造诣,但是他性格直脾气倔,在政治上也很不成熟,这也为他日后郁郁而终埋下了伏笔。当初和他一起抵抗叛军的梁王刘武,就在周亚夫不知情的前提下和他结仇。

周亚夫的御敌方案是用梁王拖住叛军

公元前154年,因为景帝削藩,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位诸侯,引发了七国之乱。当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十分紧张,继而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当周亚夫接到景帝的御敌诏书时,叛军已经到达了梁地西部的边境地区,于是他立刻制定出了针对性的作战方案,那就是让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在梁地坚决抵抗叛军。

周亚夫的这一布置,体现出了他作为名将的优秀军事素养。此时,汉朝的主力作战部队集中在关中、在巴蜀、在代地,需要立刻集结起来奔赴前线,并占据沿途的关键枢纽抵抗敌军(荥阳等防守重镇),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准备,才能使汉军的优势最大化。

比如说如果汉军及时进了荥阳城,那么便会因为坚固的城防占据战场优势,若是汉军没有来得及进城便和敌人在荥阳外展开野战,那么这个优势将化为乌有。

如果汉军能坚守荥阳一线,便能确保荥阳和函谷关形成双保险,关中基本是安全的,所以周亚夫一定要在叛军突破梁地向荥阳进发前进入荥阳,这也是他需要有人拖住叛军的根本原因。

问题是有必要让梁王御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随便找个忠于景帝愿意带兵抵抗的大臣,起到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一模一样。之所以如此肯定,在于两点原因。

首先,叛军的目标是景帝,一个梁王牺牲与否,根本不会令叛军改变主意,所以梁王去最危险的地方做炮灰,政治意义并不大。

其次,梁王并不是什么军事奇才,周亚夫选择他御敌,只不过是因为他距离梁地最近罢了。或许有人说周亚夫希望刘武可以用自己的声望稳定住此地,问题是他几年前才因为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而当上的梁王,缺乏足够的时间在当地展开统治,其诸侯的统治基础完全是朝堂背书而已。

综上所述,梁王在周亚夫眼里,只不过是有义务拱卫大汉江山的一个普通人罢了,只要能点燃自己的全部能量抵抗叛军,便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战争开始后,梁王多次求助却被周亚夫无视

很多时候,人们针对一件事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不过是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罢了。

比如周亚夫的这个布置,在他看来,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军事行为,在景帝看来,是能拱卫大汉基业的救命稻草,可是在梁王看来,无疑是自己的催命符。

然而局势危急,容不得梁王反抗,哪怕催命符都贴到自己的脑门子上了,他也得执行周亚夫的布置。

战争开始后,数十万叛军为了快速突破梁地,展开了多轮潮水般的进攻。刘武一边努力坚守,一边向周亚夫求援。

不过周亚夫并没有理会刘武,他趁着双方鏖战之际,悄然在梁地周边的重点地区做了充分的布置,堵死了叛军的快速推进路线。这个布置基本令叛军打消了快速进击荥阳的念头,于是更疯狂地攻击着梁地,刘武的压力立刻加大。

梁王一看调动不动周亚夫,于是曲线救国,写信向哥哥求救,景帝一度下诏令周亚夫去救援刘武,结果仍然被一口回绝:

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

和上次一样,周亚夫又在不救援后祭出了大动作,他带兵决断了叛军的粮道。

其实刘武请求支援的要求合情合理,因为当时中央军抵达梁地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军资粮草等后勤也到位了,可以随时展开和对方的全面决战。

然而周亚夫摆明了是想用梁王来消耗叛军,于是一边布置一边笑看风云起,哪怕连象征性的救援举动都不去做。

虽然后来周亚夫的这种行为被景帝得知,但是后者却也没有表示异议,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尚不明朗,他还是得依仗周亚夫平叛,哪怕有少许战略上的不满,也不能贸然和周亚夫翻脸,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注定了梁王的性命在景帝的眼里一文不值,他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否成功满足周亚夫的战略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梁王虽然有诸侯王的身份,又是皇亲国戚,但是他的不满和异议根本无法有效传达,求助无门的他只能将生死交给别人。周亚夫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忠臣来说,确实有点过于狠绝了,这也使得梁王对他结下了极深的仇恨。

战后梁王怨恨周亚夫

攻坚失利,粮道被绝,叛军和汉军打了三个月后,终于坚持不住开始溃败了。自此,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落下了帷幕,这起事件一度令西汉王朝如履薄冰,可是最终其也令景帝彻底消除了境内的隐患,为权力向中央集中、巩固汉家江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七国之乱后,汉朝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大型战争,景帝的精力也悉数转到治理内政上,这让周亚夫这种军事奇才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由于他他性格直脾气倔,身为汉相却在许多政事上和景帝背道而驰,因此受到了景帝的厌恶。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梁王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行动,他屡次向景帝吹风,不停地说着周亚夫的坏话,将各种脏水泼到了他的头上。这种行为极大左右了景帝的判断,让其开始疏远周亚夫。

其实在七国之乱时,景帝对周亚夫是极其重视和欣赏的,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得益于文帝的临终遗言,一份面也是周亚夫交出了一份令景帝满意的平叛答卷。

然而当天下太平后,情况却不一样了。当初梁地打得热火朝天,凶险程度梁王最知,其次是周亚夫,最次才是景帝。战争胶着时,景帝也担心,但是他担心的不是梁王死,而是梁地被突破后或许会引发荥阳和关中一线被突破。

因此当时梁王也向景帝写过信求救,可是周亚夫却抗命不从,景帝心系局势,对此自然无动于衷。可是太平时期,周亚夫没有机会发挥军事特长,所以他脾气又臭,身份又功高盖主,这时候景帝就得重新衡量一下他存在的价值。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没有战争时候,一个周亚夫不值钱,毕竟他只是给国家服务的工具罢了。而皇亲国戚梁王刘武却变得值钱了,因为他不仅和景帝有骨血亲情,更是在梁地之战体现出了极大的忠诚,事后又心系刘家基业,提醒景帝周亚夫身上的隐患,所以他自然得到景帝的认可,继而导致后者对周亚夫愈发地喜爱不起来。

实事求是地讲,刘武在战后对周亚夫的评价极其不客观,是赤裸裸的公报私仇的行为,然而对于心胸狭隘的景帝来说,这点却正好符合自己的胃口,这也使得周亚夫的朝堂之路步履维艰。

结语

周亚夫为人正直,不懂变通,虽然在军事领域有极高的建树,但是在政治领域却显得极其不成熟,这一点甚至连他的父亲都不如。周家父子都曾经在汉朝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然而二者的下场却尤其凄凉,周勃好歹还落了个老死的善终,而周亚夫则活活饿死,不可谓之不悲惨。

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的布置,在战略层面,是绝对的上策,这点已经通过七国之乱的结果证实了。遗憾的是,在政治层面,他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将自身凌驾于皇亲国戚之上,这一点是皇帝比较避讳的。

虽然皇帝只有一个,但是皇亲国戚比起朝堂文武,哪怕你是功勋卓著的功臣,也具备身份上的碾压效果。这是对皇帝身后宗族的维护,也是对其统治基础的一种保护。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当意外发生时,绝大多数皇帝都会在忠臣、利益和血脉中选择第三者,我们不能说这是最佳选择,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能说明不少问题。

再说严重点,假如周亚夫不是让梁王御敌,而是要求景帝御驾亲征,恐怕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天子亲自上第一线,势必令全军将士高昂,战斗力格外强大,但是这种行为带来的潜在隐患是景帝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此事的最优化解决方案就是周亚夫率中央军规规矩矩帮梁王去守粱地,同进退,也许这种方案无法速胜,但周亚夫的未来绝对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周亚夫》#周亚夫#

【2】《史记·三十世家·绛侯周勃世家》

标签: 周亚夫

更多文章

  • 周亚夫晚年的命运,实际上是古代官场不会做人的必然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乔鸿浡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西汉名将,在军队训练与行军作战上均是一流名将的水准。汉文帝时期周亚夫和其他几位将领分别率军防御匈奴。汉文帝亲自乘车前往军营慰劳部队,在其他几位将领的军营中,汉文帝的车驾长驱直入,飞驰往来,军营中的将士们全体下马迎接拜送皇帝。但是当皇帝车驾来到周亚夫营门前时,却发现所有军士身披坚甲、手持利刃,

  • 周亚夫只是想要一双筷子吃肉,汉景帝为何就起了杀心?

    历史人物编辑:工人小光哥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只是想要一双筷子吃肉,汉景帝为何就起了杀心?公元前143年,某日,皇帝刘启在皇宫召见前帝国丞相周亚夫,讨论了近期的一些国事后,皇帝留周亚夫一同就餐。据说,也就是这一顿饭,决定了一代名将周亚夫的生死。汉代实行分餐制,用餐时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摆放一张案几,放着各自的饭菜及餐具。周亚夫正在用餐时遇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为什么不给他筷子?其中又有什么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和汉高祖刘邦同为沛县人,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军纪严明在部队著称,但是太过于严苛,甚至于他连皇帝也不放过,只要在军队中,他就是老大,毫无任何商量的余地,本来历史上关于君臣权利的问题,始终都存在争议,显然,周亚夫如此之举,对于汉景帝来说,那可就极为尴尬了。从周景帝的角度来看,当然不可能任由

  • 周亚夫有怎么的传奇人生,他又是如何被汉文帝发掘的?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周亚夫

    汉文帝二十二年,也就是他在位的倒数第二年。这次匈奴又开始大规模的发兵,侵犯大汉的边境了。说到这一次匈奴人的侵犯,就不得不提到文景帝时期的著名将领周亚夫了。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但是遗憾的是他并不是周勃的长子。所以,在周勃死后,周勃的绛侯之位没有传给他,而是给了他的哥哥周胜之。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在这漫长

  • 平定七国之乱,除了太尉周亚夫还有梁孝王刘武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周亚夫

    点击关注 一起读《史记》。码字不易,谢绝抄袭。《世家》作为一种文体,司马迁用来写有关诸侯的传记,《史记》中共有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单说汉朝,像楚元王刘交、荆王刘贾、燕王刘泽、齐悼惠王刘肥、梁孝王刘武都挤进了《世家》中,而吴王刘濞及淮南王刘长却被扔进了《列传》,司

  • 周亚夫:临危受命镇压七国叛乱,多次力谏汉景帝,最终竟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记录在《史记》中,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周亚夫将军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治军严明、战功赫赫,晋升速度也非常快,年纪轻轻就已经地位显赫。然而最后却被诬陷造反,只得活活饿死。周亚夫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中,为周勃的次子。因为他只是次子,上面还有个哥哥,所以按照常理来看,他是不可能承袭父

  • 有人报告:周亚夫意图谋反!汉景帝一笑:还等什么,抓起来斩了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周亚夫

    一天,有人向汉景帝报告:“周亚夫图谋造反!”汉景帝冷冷一笑,说道:“那还等什么,抓起来!”周亚夫暴怒:“老子没造反!”廷尉狡黠一笑:“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周亚夫情商再低,也能听得出来,廷尉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铁了心的要治他个谋反的罪名。周亚夫性格倔强,受此屈辱,无法忍受

  • 名将周亚夫吃饭要筷子,被皇帝嫉恨,竟绝食而死 ?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周亚夫

    在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由于周亚夫的耿直,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最后落个悲剧的结局。有一次,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

  • 为何周亚夫吃饭嫌弃没有筷子,汉景帝大怒就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将,也是镇压吴楚七国之乱的首席功臣。后面汉景帝有一次请他吃饭,没有给他筷子,周亚夫非常生气走了。汉景帝后面对周亚夫动了杀心,并且后面还用了地府造反的罪名杀掉了周亚夫,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周亚夫被杀的真相。汉景帝却甩出了一句话: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这句话让汉景帝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没有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周亚夫

    背景介绍:西汉景帝朝的时候,一天,赋闲在家多日的前丞相周亚夫突然接到景帝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宴会。当周亚夫收到这个邀请的时候,手下的人劝他对这个宴会一定要重视,但是周亚夫却满不在乎,穿着便服便直接去赴宴了。宴席开始之后,众人纷纷开始吃饭,这时周亚夫却发现自己没有筷子。如此重要的场合,吃饭却没有筷子,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