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能与诸葛亮、张良比肩的刘伯温,为什么得不到朱元璋的重用?

能与诸葛亮、张良比肩的刘伯温,为什么得不到朱元璋的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钰说时光 访问量:3542 更新时间:2024/1/21 5:06:04

前言:在明朝的开国功臣里,刘伯温绝对算得上是功勋卓著的一位,朱元璋将自己比作刘邦,将刘伯温比作张良,后世对他的评价更是远超前人,诸葛亮才辅助刘备搞了个三分天下,而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直接一统江山,俗话说盛名之下无虚士,这样一位被“神话”了的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有大才之人,那为什么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没有重用他呢?

计出定天下,大材小用

首先刘波温的功劳非常高,在与张士诚、陈友谅争夺天下时,刘伯温敏锐地发现了张士诚与陈友谅各自的性格缺陷特点等,极力主张朱元璋安抚张士诚,先集中兵力对付陈友谅,正是刘伯温长远的战略目光以及政治策略,为朱元璋问鼎天下立了大功,可谓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计出问鼎天下。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大肆封赏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手下兄弟们,不用想刘伯温肯定也是作为开国功臣之一,但是封赏之时仅仅只是封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一个小小的伯爵,而且在受封这个爵位以后,仅仅一年就被免职,最后患病被赐“衣锦还乡”,对于这样一个大才之人显然是大材小用了。

功劳足够,苦劳不够

造成这种原因重要的一点,朱元璋是贫苦出身,早年起兵未发迹的时候是得到很多人支持的,这些人中有很多是一开始跟着朱元璋到最后的,这属于资历老,辈分高,就算是讲究功劳苦劳也得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而朱元璋在邀请刘伯温加入他们这个奋斗集团的时候,他已经领着这个集团奋斗了七八年了,与那些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奋斗的兄弟们来说,刘伯温是排不上号的。

与同样都是以文见长的李善长相比,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未成气候前就已跟随,负责稳定后方、后勤供给等等,而且一直都是忠心耿耿,这才是真正的既有功劳也有苦劳,而刘伯温这个在朱元璋已成气候时再加入,是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的,毕竟“锦上添花永远比不过雪中送炭”,简单来说就是刘伯温功劳够苦劳却不够。

不为所用,明哲保身

在封建社会中存在一种现象,外部的斗争结束后,造成生存环境的安逸,为了利益的追求,往往就会生出内部的斗争,这是人之常情。

明朝建立之后,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在那些明朝开国之初封赏的功臣中,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朱元璋的老乡,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结成了一个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而同样来自于其他各地的能臣们面对这种条件自然也会抱团取暖,这些人形成了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集团,两个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想不被发现都难,为此朱元璋也想过解决、平衡两个集团的办法。

据《明史》记载:“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在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咨询过刘伯温关于接替李善长丞相之位的问题,而且当面说这个位置非先生莫属,而聪明的刘伯温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位置的风险性以及朱元璋的用意呢,淮西集团的老臣们自认为劳苦功高,之后又是目无法纪,这时候的朱元璋还没到对他们起杀心的时候,能管得了他们的也只有朱元璋,而将刘伯温破格提到这个位置上以后,就能借助浙东集团的手好好去敲打这些老臣们,还能平衡朝中的势力,而且刘伯温自身就是一个法纪严明、不徇私情之人,非常适合这个位置,朱元璋这一招可谓是“借刀杀人”。

但是聪明的刘伯温敏锐地知晓了朱元璋的意图,坚决不受丞相之位,最后还是推荐李善长继续担任丞相。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看懂了自己的用意,而且还不能为自己所用,对于这样的人朱元璋不可能重用,于是封赏时就赐了个伯爵。

其实说到底不是刘伯温不受重用,是自己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不往重用那边靠,这也是保存自己的一种政治智慧,假如刘伯温真的去继承相位,看看李善长跟胡惟庸还有那成千上万的功臣就知道什么下场了,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故事不在少数,刘伯温在拒绝相位之后,也尽可能的低调的活着。就算是这样,他最后的死因也是不明不白,两个儿子也难逃厄运,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标签: 张良

更多文章

  • 为何张良被称作“谋圣”?看似简单的举动,深含对人性的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良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志之士。这些人非常聪明。他们可以看到当前形势的发展,然后帮助他们的助手们做出正确的行动。这种人一般在一个领导班子里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他们,历史上很多事情的发展就会发生变化,结局就会发生变化。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人,可见这样的智慧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上就

  • 天行九歌:除了韩非和张良,韩国还有3位智商极高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凤茹讲娱乐标签:张良

    韩非学成回到韩国的时候,姬无夜连同手下的四大凶将把持朝政,韩非想要对付他们非常困难。在这个权力游戏中,一步走错就会万劫不复,所以韩非所带领的流沙组织,只有步步为营,见缝插针,逐渐推到夜幕这座大山。《天行九歌》中,智商比较高的还有这么几位。韩非韩非是本作的主角,集儒家和法家之大成者,一心想要引导出一个

  • 刘邦死后张良向吕后辞行,吕后哭着挽留,换来后代2000年平安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张良

    刘邦原是沛县小地方的一个小混混,靠着一场起义,得到了一群兄弟的支持,他终于掌握了整个天下。刘邦曾感慨地说:“制定战略部署在帐篷里,而远程决定胜负,这种能力我比不上子房。”这里的子房指的就是张良。众所周知,刘邦能够获得天下,韩信这位“兵仙”的贡献举足轻重。虽然张良的存在感相对较弱,但如果没有他的聪明才

  • 汉朝功臣们围坐一起窃窃私语,刘邦不明就里,张良:他们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张良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这时候的秦朝江山已经岌岌可危了,秦二世昏庸无道,没有了勤政爱民的功绩,结果导致了天下各路起义军接连不断的出现。这时候的秦朝江山已经要走向了灭亡。秦二世最终被赵高所杀,从此秦朝灭亡。 虽然历史上出现了秦三世,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秦二世就是秦朝最后一位皇帝。

  • 他是十六国时一流谋士,其才堪比汉张良,助石勒建立后赵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张良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每个大乱的时代都会有数英雄豪杰,这种时代犹如哪些风云人物生长的土壤,腥风血雨让他们如春笋般露出地面,在历史的白纸上挥写他们华丽的篇章。秦未农民大起义无疑又造成了诸侯纷争的局面,但却出现了张良这样的巨星,张良成就了刘邦,成就了汉家四百年江山;三国乱世有了"桃园三结义

  • 王者荣耀:盘点中路五大工具人,张良排第三,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人物编辑:爱妃说笑了标签:张良

    目前游戏当中如果说哪一个位置游戏体验最不好,那可能就是中单法师位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年来,大家也都看在眼里中路玩法越来越偏向于工具人玩法。玩着玩着经济就让给了打野让给了射手,自己在队伍当中承担第二辅助的作用。目前游戏里面有26位常规的法师英雄,只有极少部分过于依赖经济的法刺英雄,才不会为队友做

  • 被神话了的张良:六个方面论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张良

    一提到张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刘邦的那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然后就是千古第一谋圣,武庙亚圣,汉初三杰这一串光灿灿的头衔,甚至还有“兴周八百年姜子牙、兴汉四百年张子房”之说,是世人眼中历史名臣第二人。但是遍观史书,却发现能证明张良名副其实的史料史迹寥寥无几。一、博浪沙刺秦“博浪沙刺秦”除了

  • 刘邦赏张良3万户,张良只选择1万,事后才知张良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张良

    原创文|笔挥江山用《史记》文献书写最真实、专业的故事!喜欢《史记》的同学们,不要忘记关注呀!没有允许,不得转载,维权必究!刘邦能得江山离不开三个人的辅佐,这三个人被刘邦称之为“汉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张良、萧何和韩信。他们的功劳最大,在刘邦当皇帝之后,对他们的分封应该是排在最先的,也是最为丰厚的。我

  • 历史上的张良何德何能,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刺秦失败还能全能而退;圯桥进履的谦卑柔和;攻打秦军以及封雍齿时对人性的揣摩;鸿门宴上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受刘邦重金赏赐而转赠给项伯疏通人际关系的淡泊名利。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劝动了樊哙没劝动的刘邦;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烧毁栈道以示不复东出的以退为进,挑拨项羽去攻打齐地田荣,

  • 兔死狗烹,汉太祖刘邦登基杀功臣,独独少了张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张良

    汉高祖刘邦以屠杀功臣而闻名,当然不是说,汉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杀了。事实上,汉高祖十分倚重自己的功臣。西汉前期的功臣集团,成为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刘邦身后,多亏了他的那些功臣才挽救了大汉王朝的危局。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曾组织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求和保存实力,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