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神话了的张良:六个方面论张良

被神话了的张良:六个方面论张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记录时间 访问量:2923 更新时间:2024/1/24 7:53:50

一提到张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刘邦的那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然后就是千古第一谋圣,武庙亚圣,汉初三杰这一串光灿灿的头衔,甚至还有“兴周八百年姜子牙、兴汉四百年张子房”之说,是世人眼中历史名臣第二人。

但是遍观史书,却发现能证明张良名副其实的史料史迹寥寥无几。

一、博浪沙刺秦

“博浪沙刺秦”除了给张良带来了名声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张良刺秦目的何在?当时秦已统,韩已亡,这时刺杀秦始皇就算成功,也只是报私仇而已,除了足够传奇以外,于国于民何益?还弄得秦始皇大索天下,无辜死者不知凡几。刺秦一事,张良是否是邀名之举,值得商榷。

二、张良的军事能力不强

《史记·留侯列传》记载,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跟在刘邦身边。“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好像是说,张良没有独立带兵作战的机会,所以军事能力不显。但事实如何呢?

《史记》中记得清清楚楚,张良与韩王成“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

这件事发生在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后,当时张良正在去投奔楚假王景驹的路上,遇到了刘邦,与其一见如故,便决意跟随刘邦,“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后来张良跟随刘邦到了薛地,见项梁立楚怀王,不知是不是勾起了的故国情节,他鼓动项梁“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于是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并将韩地托付给张良“以良为韩申徒”。

从此张良以韩申徒的官职,与韩王成带着项梁襄助的千余人,西向旧韩之地攻城略地,结果却被秦兵打成了“游兵”。这可能还是司马迁笔下留情,即他与韩成不是什么游兵,而是东躲西藏,疲于奔命。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张良把项梁襄助的人马打得所剩无几了。这样说是有依据的。据《韩信卢绾列传》记载,“项梁败死定陶,(韩)成奔怀王。”为什么非要等到项梁死后才投奔怀王,因为他把项梁襄助的人马打得没剩几个,实在没脸见项梁。项梁死后,情况自然不同,因为可以再一次开口索要兵马,结果也确实如此,怀王果然又襄助了不少兵马,史书没有说具体数量,但从刘邦击秦时,韩地武装又再次活跃这一事实,可以看出,韩王成得到的怀王兵员补充不在少数。

这可以说是张良唯一一次独立领军,但结果并不理想,可见运筹帷幄与上阵杀敌还是很有差别的。

纵观整个史记,描述张良在具体战术方面的建树极少,除了智取峣关时,建议刘邦一面重金贿赂守将,与其眉来眼去,一面又认为守将不足恃,应趁其麻痹大意,偷袭攻城以外。此战的胜利,说白了,还是建立在张良对人心的把握上,算不得军事战术。

而对于刘邦惨败于彭城,《史记》对于张良只字未提,说明张良在此战中的作用几乎为零,甚至是副作用。因为此战中张良的存在感极低,所以很多人对于彭城之战时,张良在不在刘邦身边存在质疑。其实张良是在的。

当时,韩王成被项羽所杀,张良从小路逃回关中,这个时候刘邦刚刚还定三秦,兵强马壮,从此张良才开始专心辅佐刘邦,汉军东出函谷关后,张良也一直跟随刘邦到达彭城。《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然后与刘邦一起逃到了离彭城有一百公里的下邑。

彭城之战,刘邦以56万对3万,结果大败而归,一说明楚霸王威武,二彰显诸侯联军的羸弱,最起码说明刘邦有一群猪队友,张良没有尽到刘邦“第一谋士”的责任。

后来的荥阳之围、成皋之战,刘邦也是屡战屡败,身陷绝境,这几次战役张良与刘邦也是形影不离,但也没见张良建什么奇谋,出什么良策?

三、张良非治世之才

这点想必没有多少疑问。给刘邦安定后方的一直是萧何。萧何是最早跟随刘邦的,萧何通晓律法,在秦朝时就是一名出色的官吏。刘邦兵进咸阳,其他将领都是扑向有珍宝的府库,只有他是进入宫室收取秦朝的户籍档案、地理图册等资料。刘邦于汉中起兵,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征粮调兵、治国安民。

刘邦分封功臣时,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张良却只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留县。分封功臣除了要考虑功劳、资历以外,还要考虑以后的功用,在刘邦眼中,无论是萧何还是曹参在以后的治国理政中都比张良要重要。

可能有人会说,有了萧何,张良自不愿再出头。但大家想过没有,司马迁对张良多有褒扬之词,却对张良帮助刘邦治理内政一事只字未提,难道萧何大包大揽,不需要帮手?张良只做刘邦的参谋、顾问?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主关中之后,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张良多病自然是借口,否则也不会“尚任侠”,还活到六十多岁,那么张良托词就只为以后的身退?难道不是献丑不如藏拙,有自知之明?

四、张良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貌似是一个褒义词,但未尝不是缺少担当。

刘邦进咸阳后,被秦国的宝物迷了眼,这时第一个站出来劝谏刘邦的是樊哙,而不是最应该出现的张良,等到樊哙劝谏刘邦不听,张良才在樊哙的邀请之下前往劝谏,难道张良还不如樊哙看得清楚?张良未尝没有让樊哙吃螃蟹的意思,而张良一生从来没有冒着得罪刘邦的风险犯颜直谏,给人感觉,张良活得潇洒,能进能退,明哲保身。

当吕雉因为刘邦改立太子一事找到张良,张良先是以“疏不间亲”为由拒绝为吕雉出谋划策,当吕雉派吕泽威胁后,张良又推说刘邦信重“商山四皓”,把他们推出来当挡箭牌,最后刘邦确实因为这四人的谏言而没有改立太子。

先不说刘如意会不会比汉惠帝刘盈强(刘邦就是因为看到刘盈性格懦弱心善,而吕雉强势手辣,才有更换太子的想法),只说张良的表现就不符合一个纯臣、忠臣的标准。

五、张良所谓的功绩

仔细分析张良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功劳,无非就三点:鸿门宴解围、烧绝栈道消项羽戒心、阻止刘邦分封六国。

我们先来看烧绝栈道:

对于刘邦烧绝栈道是对是错,历来就有争议。小编认为,这就算不是一个馊主意,也算不上奇谋妙计。

要知道,项羽和范增为刘邦规划的未来就是让刘邦在川中自生自灭,而且川中易守难攻,根本不用担心项羽来攻,项羽更不会闲着没事分封完毕之后,舍易求难去川中灭刘邦,要灭也早在咸阳就灭了,况且项羽安排了三秦之王的封地在关中,还派3万士卒“护送”刘邦前往封地,早都做好了预防刘邦会反叛的准备,烧绝栈道就是多此一举。

其次,刘邦是志在天下的,栈道是他所需,如果不是后来赵衍指出一条暗道,刘邦就是作茧自缚,想出川也做不到。

再说,烧绝栈道既是绝了项羽攻川中之路,也会让刘邦产生安全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刘邦真有可能会老死关中。

再来看阻止刘邦分封六国

《史记》中记载,楚汉相争之时,刘邦身边的谋士郦食其曾向刘邦献上一计,就是请他立六国的后人为王,给西楚多树敌人。刘邦当时听从了这个建议,并在张良来到后,得意地对张良炫耀。谁知道张良当时就指出,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大事去矣。接着张良为刘邦分析了一番,刘邦听后,不顾自己正在吃饭,马上把嘴里的饭吐出来,让人把刻的王印销毁,终止了这个计划。

而张良虽然说了一大堆理由,但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得不偿失。其中有得也有失,短期来看,分封诸侯,可以拉拢六国,分化项羽的势力,长期来看,分封必然会造成诸侯尾大不掉,不是长治久安之策。

然而,貌似刘邦没有采取郦食其之策,但其在核下之战前,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说白了就是分封六国的变种,只是不如原来规模大而已,可以想象,如果刘邦不分封,韩信这些实力派会支持刘邦吗?从这一点来看,郦食其的计策也没有多少不妥,而且刘邦建国后,清除异姓王,但同时也分封了很多刘姓王。

张良阻止刘邦分封其实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这样就只剩下了鸿门宴。

刘邦能从鸿门宴全身而退,张良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项羽未曾想杀刘邦。试问,鸿门宴上刘邦中途离开,项羽若想杀刘邦是不是理由更充足?项羽40万铁蹄追杀刘邦有什么困难?刘邦入了川中又如何?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很多,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退一步讲,就算是因为张良的作用,项羽没有杀成刘邦,也没有看出这其中有何奇谋之事,说白了,还是多亏了张良与项伯的交情,谁还没有三五个好朋友呢?张良只是凑巧是项伯故交罢了,换成其他人也是一样。

六、张良识人能力被高估

张良能从秦末众多诸侯中选择刘邦貌似有识人之明,但仔细分析其跟随刘邦的过程,张良的识人之明有被高估之嫌,他曾二次离开刘邦。

第一次:

张良博浪沙刺秦以后,先是相中了楚假王景驹,打算投奔,遇到刘邦后又改了主意,但项梁立韩王成后,张良又离开刘邦,跟随韩王去打游击,虽然这里面可能有心怀故土的意思,但也说明张良跟随刘邦之心不坚。

而张良再次跟随刘邦的过程,也能看出张良并不是死抱着故土不放的人。

前文提到,张良在得到楚怀王的资助之后,回到韩地,使韩地武装再次活跃起来。然而活跃归活跃,却还是游击战,张良并没有取得一块实地,始终在流亡。这与同时期、同种情况的魏王豹不能相比。魏豹也是得楚资助“千余人”,但在没有其他外力支持的情况下,魏豹攻占了“二十余城”,而且魏地相比韩地更靠近秦国的中央地带,受到的阻力无疑更大。

张良就在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中虚掷光阴,就在这时,刘邦在西进击秦受阻后,转道旧韩从武关入秦。刘邦军一入韩地,便强势作战,连破秦军。这时的刘邦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刘邦,此时的刘部已是兵强马壮,气吞万里,成为抗秦力量中实力第二强的义军。

这时张良见到刘邦不知作何感想,反正是张良又舍弃韩王跟随刘邦,二人再续前缘。

第二次:

这次张良离开刘邦的原因,按照史记所载,是刘邦派他去游说项羽,说自己烧毁栈道没有图关中之心,请项羽放宽心。

小编认为,此说不足为信。原因有二:

一、张良是刘邦肱股之臣、第一谋士,而且刘邦手下谋士本就不多,这样一件小事怎能劳动张良的大驾?

二、张良此去风险极高。据《史记》记载,韩王成就是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羽不派韩成到封国去,“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可见,项羽对张良是有意见的,刘邦派张良前去,难道不担心张良被项羽所杀?

所以,张良离开刘邦很可能是他主动提出的,其说辞可能是为了故王韩成,而其真实目的也许就是与项羽套近乎,甚至投靠。当然,也不排除张良真是为了韩成,这种说法也最能取信于刘邦,甚至刘邦知道张良的心,知道强留无用,只能任其选择。

而司马迁为什么会替张良遮掩呢?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张良为什么被拔高?

张良被无限拔高的原因:

一、张良的事迹太过传奇

无论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误中副车,还是沂水圯桥头,遇黄石公受书,都足够传奇,而且表现了张良优良的品格——忠义、尊老。对于这样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司马迁自然不会随意泼脏水,对于拿不准的事情,也会有意无意的往好处想,所以很多时候,张良的行为就被冠上了“心怀故土”的名义。

二、张良进能安邦定国,退能独善其身,文臣典范

相比于萧何的入狱,韩信的被杀,张良在高位时急流勇退,归隐于大山名川之间,一生得善终,自然令后世文人羡慕不已。他的“人生有度,过则为灾”、不留恋权位的人生态度也契合司马迁对于理想文臣的设想,这样一个人,自然会得到司马迁的推崇。

三、张良是贵族出身

张良祖上三代为韩相,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出身。而司马迁一向对贵族有所偏爱,这从他“扬李(广)抑霍(去病)”,直言自己的开国皇帝是混混、盲流就能看出一二。

综合来说,张良是一个不错的谋臣,但绝没有到历史名臣第二人的高度。张良被无限拔高其实还是由司马迁的偏爱造成的。

标签: 张良

更多文章

  • 刘邦赏张良3万户,张良只选择1万,事后才知张良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张良

    原创文|笔挥江山用《史记》文献书写最真实、专业的故事!喜欢《史记》的同学们,不要忘记关注呀!没有允许,不得转载,维权必究!刘邦能得江山离不开三个人的辅佐,这三个人被刘邦称之为“汉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张良、萧何和韩信。他们的功劳最大,在刘邦当皇帝之后,对他们的分封应该是排在最先的,也是最为丰厚的。我

  • 历史上的张良何德何能,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刺秦失败还能全能而退;圯桥进履的谦卑柔和;攻打秦军以及封雍齿时对人性的揣摩;鸿门宴上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受刘邦重金赏赐而转赠给项伯疏通人际关系的淡泊名利。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劝动了樊哙没劝动的刘邦;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烧毁栈道以示不复东出的以退为进,挑拨项羽去攻打齐地田荣,

  • 兔死狗烹,汉太祖刘邦登基杀功臣,独独少了张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张良

    汉高祖刘邦以屠杀功臣而闻名,当然不是说,汉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杀了。事实上,汉高祖十分倚重自己的功臣。西汉前期的功臣集团,成为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刘邦身后,多亏了他的那些功臣才挽救了大汉王朝的危局。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曾组织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求和保存实力,并

  • 张良究竟是韩国贵族,还是王族?他为何不姓韩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忽然想起《水浒传》里的一段情节: 武松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武松道:“却如何不姓李?”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休听他放屁。” 酒保已经说了主人姓蒋,武松又问为什么不姓李?这话儿一出口,那妇人和酒保顿

  • 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竟然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张良

    张良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谋臣。他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即使是在后世,善于谋划的人,也都被比喻为“吾之子房”,诸如曹操赞荀彧,朱元璋赞刘伯温。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是举世公认的。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家,其父亲、祖父均为韩国相国,深受器

  • 刘邦登基后杀尽开国功臣,为何独留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张良

    刘邦开创了大汉朝,除了自己本身实力过硬更多的是周围有一群人才,文能献策,武能打仗,但是在汉朝渐渐稳定的时候刘邦却对以前的开国功臣们动起了手,韩信,英布等名士都死于他手中,但是有一位却安然活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张良。张良和其他开国功臣不同,其他功臣,比如韩信,自持功高对刘邦常常有无礼之言,要知道在古代那

  • 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给予标签:张良

    毫无疑问,张良不仅仅对这个封号无比满意,甚至还认为这个封号就好,不然就过分了。我们来看《史记-留侯世家》里面,有关刘邦给张良封赏的记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 刘邦为什么会对张良言听计从,张良何德何能?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周易》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都是啥意思啊?意思就是,刘邦和张良这两大忽悠碰到一块儿了。没有最能忽悠,只有更能忽悠。刘邦为什么对张良言听计从?你能忽悠,我也能忽悠,咱俩儿加一块儿,是不是就更能忽悠了啊?张良起先只是个单干户,身边也就一个大力士。

  • 与刘邦同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卢绾,在汉朝危难之际选择造反,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卢绾

    同日生、相伴长大的挚友要说秦末天下谁和刘邦关系最好,是绝对的死党,非卢绾莫属。卢绾和刘邦同是沛县丰邑人,还是同一里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放在卢绾一家和刘邦一家是再恰当不过的。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等到两人的妻子生刘邦和卢绾的时候,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和卢绾一同长大成年,也是

  •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和刘邦为何最终掀翻了友谊的小船?利大难久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卢绾

    有一种哥们感情叫刘邦和卢绾之间的交情,这两人的交情好到什么地步呢?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咱别看历史上刘邦从丰沛地区带了一大票老兄弟出来打江山,为了笼络人心,平时跟谁都称兄道弟的,但其实在刘邦心目之中,真正能被他视为手足的却只有卢绾一人,也就是说,真正能让刘邦把哥们感情走心的外姓人其实只有卢绾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