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赏张良3万户,张良只选择1万,事后才知张良多聪明

刘邦赏张良3万户,张良只选择1万,事后才知张良多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文浩 访问量:4152 更新时间:2024/1/21 16:09:43

原创文|笔挥江山

用《史记》文献书写最真实、专业的故事!喜欢《史记》的同学们,不要忘记关注呀!

没有允许,不得转载,维权必究!

刘邦能得江山离不开三个人的辅佐,这三个人被刘邦称之为“汉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

他们的功劳最大,在刘邦当皇帝之后,对他们的分封应该是排在最先的,也是最为丰厚的。我们都知道,韩信是第一个得到分封的人。

因为韩信是大将军,在灭齐之后,他要挟刘邦让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只有封了他,他才会帮助刘邦灭项羽

刘邦逼不得已把韩信封为了齐王,到了刘邦当皇帝之后,他就把韩信由齐王改为了楚王,让韩信去自己的老家衣锦还乡了。

这就是对韩信的分封。

韩信封完就该轮到张良了,事实上在整个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张良的身份是最特殊的一个,他不像韩信和萧何是刘邦的手下。他更像是刘邦的朋友,因为刘邦对张良是很尊重的,刘邦从来都不叫张良的名,而是叫他“子房”,也就是他的字。

在古代的时候,叫一个人的字,是对这一个人的尊称。

刘邦在对张良分封的时候,当然也是不能小气的了,他当了皇帝后,就对张良说我要封你三万户人家,作为你的食邑,这三万户还是让你在最为富有的齐国自行选择。你看上哪一块,就选择哪一块!

这个三万户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被刘邦称为第一功臣的萧何,也就是分了八千多户,后来刘邦对萧何进行了二次分封也才勉强达到一万户。

功臣中杀敌最多的曹参,第一次也就是得了一万户的食邑,他的分封是排名第一。

到了张良这里,刘邦张开就给他三万户,还是让他在齐地自行选择。可见,刘邦对张良的厚爱。

但是,对于刘邦的赏赐张良拒绝了。

张良告诉刘邦,他只要一万户,而且不是在齐国,而是在当时的比较贫穷的留县。张良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原因就是这里是张良和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选择这个地方,有纪念意义!

刘邦对张良的选择很满意!

为何张良放着三万户食邑不要,而选择最为贫困的留县呢?原因张良早就把刘邦给看透了,刘邦是一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小人。

现在天下统一了,刘邦当了皇帝了。这个时候可不是战争的时期,刘邦已经用不着人了,可以说只要他愿意,他想杀谁就可以杀谁了。

一般来说没有了外部矛盾,就开始内斗了。皇帝要搞内斗,肯定是找最富有,实力最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对他威胁最大。

就好比韩信后来被刘邦和吕后灭族了,还有彭越英布等等异姓王都被杀了。刘邦之所以要灭他们就是因为他们让刘邦感到了威胁。

刘邦活着还好,这些人惧怕刘邦,他们不敢造反。但是,万一刘邦死了呢?这些人终究是一个祸害呀。

不说别人,就是萧何他在刘邦临死前,也被刘邦抓进了监狱。

若不是有大臣给萧何求情,说不定萧何也被杀了。而且刘邦怀疑过萧何三次,这三次他都是差一点就死了。说白了刘邦就是嫌弃萧何的名声太好了,他怕自己死了,萧何威望很高被民众推举为皇帝。

所以,他最后逼着萧何自毁名节,萧何用低价购买民众的土地,搞的民众都大骂萧何,就这刘邦才放过了萧何。

唯独张良是得到善终的!

刘邦从来都没有找过张良的事情。原因就是张良这个人,他懂得揣测帝王的心。在刘邦当皇帝后,他就选择了退隐。而且他要的地方只有一万户,还是最为贫瘠的地方,刘邦不可能找他的事情。

就好比刘邦临死之前,唯一没有把长沙王给灭掉一样。因为长沙这个地方比较穷,古代不适合人类定居,所以,他看不上。

只要你老实,不找事情刘邦就不会为难你。

所以说通过后来的事情来看,张良这个人确实是不一般,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试想一下,若是他真的要了齐地最富有的3万户食邑,刘邦还能睡一个好觉吗?刘邦这么容易猜忌人,还不有事没事来猜忌张良呀!

所以说张良最大的聪明就是拒绝了3万户,选择了1万户。只能说张良对刘邦的了解,真的是太深了。

就好比楚汉争霸的时候,他怀疑萧何,萧何把儿子、侄子送到前线当刘邦的人质,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猜忌。

就好比韩信讨要齐王的时候,刘邦对韩信破口大骂,他即便是封韩信,也是被逼无奈,这些事情张良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所以,在刘邦分封他的时候,他一定要做到不让刘邦惦记自己,最好自己能落得一个善始善终!

最后,他是这样做,也是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的!

你看张良是不是很聪明!

标签: 张良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张良何德何能,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刺秦失败还能全能而退;圯桥进履的谦卑柔和;攻打秦军以及封雍齿时对人性的揣摩;鸿门宴上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受刘邦重金赏赐而转赠给项伯疏通人际关系的淡泊名利。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劝动了樊哙没劝动的刘邦;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烧毁栈道以示不复东出的以退为进,挑拨项羽去攻打齐地田荣,

  • 兔死狗烹,汉太祖刘邦登基杀功臣,独独少了张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张良

    汉高祖刘邦以屠杀功臣而闻名,当然不是说,汉高祖的功臣都被他杀了。事实上,汉高祖十分倚重自己的功臣。西汉前期的功臣集团,成为稳定政局的重要力量。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刘邦身后,多亏了他的那些功臣才挽救了大汉王朝的危局。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曾组织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向项羽求和保存实力,并

  • 张良究竟是韩国贵族,还是王族?他为何不姓韩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忽然想起《水浒传》里的一段情节: 武松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武松道:“却如何不姓李?”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休听他放屁。” 酒保已经说了主人姓蒋,武松又问为什么不姓李?这话儿一出口,那妇人和酒保顿

  • 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竟然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张良

    张良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谋臣。他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即使是在后世,善于谋划的人,也都被比喻为“吾之子房”,诸如曹操赞荀彧,朱元璋赞刘伯温。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是举世公认的。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家,其父亲、祖父均为韩国相国,深受器

  • 刘邦登基后杀尽开国功臣,为何独留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张良

    刘邦开创了大汉朝,除了自己本身实力过硬更多的是周围有一群人才,文能献策,武能打仗,但是在汉朝渐渐稳定的时候刘邦却对以前的开国功臣们动起了手,韩信,英布等名士都死于他手中,但是有一位却安然活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张良。张良和其他开国功臣不同,其他功臣,比如韩信,自持功高对刘邦常常有无礼之言,要知道在古代那

  • 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给予标签:张良

    毫无疑问,张良不仅仅对这个封号无比满意,甚至还认为这个封号就好,不然就过分了。我们来看《史记-留侯世家》里面,有关刘邦给张良封赏的记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 刘邦为什么会对张良言听计从,张良何德何能?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周易》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都是啥意思啊?意思就是,刘邦和张良这两大忽悠碰到一块儿了。没有最能忽悠,只有更能忽悠。刘邦为什么对张良言听计从?你能忽悠,我也能忽悠,咱俩儿加一块儿,是不是就更能忽悠了啊?张良起先只是个单干户,身边也就一个大力士。

  • 与刘邦同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卢绾,在汉朝危难之际选择造反,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卢绾

    同日生、相伴长大的挚友要说秦末天下谁和刘邦关系最好,是绝对的死党,非卢绾莫属。卢绾和刘邦同是沛县丰邑人,还是同一里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放在卢绾一家和刘邦一家是再恰当不过的。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等到两人的妻子生刘邦和卢绾的时候,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和卢绾一同长大成年,也是

  •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和刘邦为何最终掀翻了友谊的小船?利大难久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卢绾

    有一种哥们感情叫刘邦和卢绾之间的交情,这两人的交情好到什么地步呢?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咱别看历史上刘邦从丰沛地区带了一大票老兄弟出来打江山,为了笼络人心,平时跟谁都称兄道弟的,但其实在刘邦心目之中,真正能被他视为手足的却只有卢绾一人,也就是说,真正能让刘邦把哥们感情走心的外姓人其实只有卢绾一人。

  • 卢绾和刘邦穿一条裤子长大,为啥最后也反了?吕雉脱不开干系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卢绾

    刘邦和卢绾的家在同一条巷子中,两人的父亲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刘邦与卢绾又恰巧是在同一天出生的。既是世交又是邻居,还生在同年同月同日,这两人似乎是注定要成为兄弟的。到了读书年纪后,两人在同一间私塾上学,有了朝夕共处的机会,才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卢绾一直都是以小弟的身份跟在刘邦身后的,《史记》记载,刘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