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良究竟是韩国贵族,还是王族?他为何不姓韩

张良究竟是韩国贵族,还是王族?他为何不姓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原始人侃历史 访问量:1181 更新时间:2023/12/23 12:18:29

忽然想起《水浒传》里的一段情节:

武松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武松道:“却如何不姓李?”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酒保道:“眼见得是个外乡蛮子,不省得了。休听他放屁。”

酒保已经说了主人姓蒋,武松又问为什么不姓李?这话儿一出口,那妇人和酒保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

到了武松的那个年代,已经是“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了,哪能想姓什么就姓什么,所以那妇人和酒保才会生气上火。但是在张良那个年代,姓、氏、名、字还是挺讲究。

司马迁对张良家世的记载非常简单: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张良他爷爷叫开地,他爹叫平,并没有前缀姓张。只不过因为张良姓张,后人也就此称他们为张开地、张平。

张开地,相当于咱们这会儿的王建国;张平的那个平字,就跟现在名字里的强啊、明啊、刚啊差不多。那时不就有个人叫陈平嘛,之前的屈原,原是他的字,名儿也是叫做平。

张开地、张平这俩儿名虽然都很普通,但终归还是比刘邦的名字要强上许多。

刘邦的邦是后来改的,之前人家叫刘季。现在的父母绝对不会给孩子起刘季这个名儿,听起来像留级,这还让不让孩子毕业啦。

到了张良出场的时候,记载还是非常简单:

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到了韩国被灭之后,张良家里还有“家僮三百人”。这什么概念?说明张良家的地位还是很高,原先秦国的普通人也没有这么高的地位。

就像咱们现在的普通老百姓,有些人家里很有钱,充其量也就是雇俩儿保姆。谁家里还整上三百多号佣人。甭说费用了,就是你那房子也容纳不了啊。

普通人家你整上十几个试试,搞不好你就僭越了。有钱晚上在家偷着点点就得了,整那么大排场不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嘛!

能有三百多号人侍候着的人家,那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地方豪强。尤其是到了秦朝,没有韩国贵胄这个身份,也混不到这份儿。

司马迁的记载就这么简单,并没有什么多余的信息。张良到底是不是王族,张良为什么要姓张,司马迁都没有给交代清楚。

后来那些历史上的历史学家,也就因此有活儿可干了。

王符,东汉的思想家,也是“潜水员”(带引号啊),写过《潜夫论》;皇甫谧,西晋的大夫,是能治病的大夫啊,针灸起来效果刚刚滴。

这俩儿不同行业的人,居然都得出同一个结论:

张良是韩国的公族,姓姬。后来因为躲避秦朝的追捕,这才把姓名改成了张良。除了没有考证的证据之外,这说法其实也能说得过去。

公族也是君王的后人,但不是嫡系的那一支。只有王族才是指君王嫡系的后人。公族虽然并不算是王族,但是和王族关系非常近。

公族和王族的区别,就如同咱们现在所说的,直系亲属和非直系亲属的区别。就像亲叔叔和远房叔叔都是亲戚,就是远近有点儿不同而已。

说白了,张良和韩非子跟韩王都是亲戚。韩非子毫无疑问的属于王族,但张良就只能给算到公族里面了,是不是其实还存疑着呢。

韩国的王族都是姓姬,韩其实是他们的氏。那会儿已经都标榜氏了,因此韩非子也就姓韩了;而张良也就只能被称作张良了。

那张良原先叫什么,叫姬良还是什么别的名儿?历史上的历史学家也都没说。

姬良这个名儿也挺好的,谐音伎俩儿,难怪张良的脑子那么好使。

标签: 张良

更多文章

  • 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竟然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黑夜中标签:张良

    张良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第一谋臣。他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刘邦钦定为“汉初三杰”。即使是在后世,善于谋划的人,也都被比喻为“吾之子房”,诸如曹操赞荀彧,朱元璋赞刘伯温。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张良的聪明才智是举世公认的。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之家,其父亲、祖父均为韩国相国,深受器

  • 刘邦登基后杀尽开国功臣,为何独留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张良

    刘邦开创了大汉朝,除了自己本身实力过硬更多的是周围有一群人才,文能献策,武能打仗,但是在汉朝渐渐稳定的时候刘邦却对以前的开国功臣们动起了手,韩信,英布等名士都死于他手中,但是有一位却安然活了下来,这个人就是张良。张良和其他开国功臣不同,其他功臣,比如韩信,自持功高对刘邦常常有无礼之言,要知道在古代那

  • 论功行赏,为什么刘邦只给张良“留侯”。张良满意这个封赏吗?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给予标签:张良

    毫无疑问,张良不仅仅对这个封号无比满意,甚至还认为这个封号就好,不然就过分了。我们来看《史记-留侯世家》里面,有关刘邦给张良封赏的记载: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 刘邦为什么会对张良言听计从,张良何德何能?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张良

    《周易》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都是啥意思啊?意思就是,刘邦和张良这两大忽悠碰到一块儿了。没有最能忽悠,只有更能忽悠。刘邦为什么对张良言听计从?你能忽悠,我也能忽悠,咱俩儿加一块儿,是不是就更能忽悠了啊?张良起先只是个单干户,身边也就一个大力士。

  • 与刘邦同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卢绾,在汉朝危难之际选择造反,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卢绾

    同日生、相伴长大的挚友要说秦末天下谁和刘邦关系最好,是绝对的死党,非卢绾莫属。卢绾和刘邦同是沛县丰邑人,还是同一里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放在卢绾一家和刘邦一家是再恰当不过的。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等到两人的妻子生刘邦和卢绾的时候,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刘邦和卢绾一同长大成年,也是

  •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和刘邦为何最终掀翻了友谊的小船?利大难久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烟伯标签:卢绾

    有一种哥们感情叫刘邦和卢绾之间的交情,这两人的交情好到什么地步呢?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咱别看历史上刘邦从丰沛地区带了一大票老兄弟出来打江山,为了笼络人心,平时跟谁都称兄道弟的,但其实在刘邦心目之中,真正能被他视为手足的却只有卢绾一人,也就是说,真正能让刘邦把哥们感情走心的外姓人其实只有卢绾一人。

  • 卢绾和刘邦穿一条裤子长大,为啥最后也反了?吕雉脱不开干系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卢绾

    刘邦和卢绾的家在同一条巷子中,两人的父亲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刘邦与卢绾又恰巧是在同一天出生的。既是世交又是邻居,还生在同年同月同日,这两人似乎是注定要成为兄弟的。到了读书年纪后,两人在同一间私塾上学,有了朝夕共处的机会,才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卢绾一直都是以小弟的身份跟在刘邦身后的,《史记》记载,刘邦身

  • 本没有背叛刘邦的燕王卢绾,为何在刘邦死后却选择了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刘规说娱乐标签:卢绾

    说到卢绾,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与刘邦是同乡,甚至是在同一天出生的。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一点后“俱学书,又相爱也。”后来卢绾跟随刘邦起兵,虽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还是被厚待,他被允许随意出入刘邦的居所,这是连萧何都无法做到的。汉高祖五年,他被封为燕王,但七年后,他却选择了造反,那么,卢绾为何要选择

  • 刘邦和卢绾:60年兄弟情义,敌不过相互猜忌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卢绾

    秦朝灭,汉朝立,刘邦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他的众多沛县老乡出力甚多。刘邦称帝后,也没亏待众人,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都皆得到了重用。在众多沛县老乡中,有两个人拥有“特殊待遇”,他们分别是周昌和卢绾。 对于周昌,根据《史记》记载,刘邦称帝后,对所有大臣呼来喝去,对周昌却非常忌惮(“然尤惮周昌”

  • 刘邦沛县起兵兄弟众多,称帝后为何单给卢绾封王,两分钟读懂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给予标签:卢绾

    刘邦白手起家,原始股东很多。到他坐上皇帝之后,这些人熙熙攘攘来要功,有些人等的不耐烦,还用剑拍起了柱子,如同一帮围着桌子等待开饭用筷子敲碗的孩子。最终,刘邦以一篇“功人功狗论”开场白过后,拉开封赏大幕。于是从沛县起兵就追随刘邦的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樊哙等等众人被封侯,赐食邑。封赏结束,统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