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元帝时期综合国力远胜于匈奴,为什么还要派王昭君出塞和亲?

汉元帝时期综合国力远胜于匈奴,为什么还要派王昭君出塞和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通史小探长 访问量:792 更新时间:2024/1/16 20:06:29

王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描述汉匈和亲的一个故事。主要是为了歌颂王昭君为和平勇于献身匈奴的精神,王昭君虽为女流之辈,但当国家需要她时,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百姓免受战争罹难。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使边塞,与匈奴人和亲。

事实上历史并非如此,我们读到的王昭君出塞是经过了几千年先人改编后的效果。故事主要突出的是匈奴强大,汉朝的软弱,但历史上这个时期的汉朝综合国力却远远强于匈奴,问题是为什么王昭君还是出塞和亲了呢?难道看似强大的汉朝仅仅是中空外强吗?

一昭君出塞背景

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汉匈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式。被逼无奈之下的汉朝政府只能用女人和亲的方式,换来汉族与匈奴之间的短暂和平。尽管有和亲之约,但边疆并不安稳,生活在边疆的百姓依然受到匈奴人的侵扰。

这一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汉武帝刘彻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解决汉匈问题。派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活动给匈奴带来了毁灭性的创伤,基本上解决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汉元帝刘奭(shi)是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是西汉开国后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即位后,在对匈关系上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陈汤平灭北匈奴郅支,第二件是派王昭君出塞和亲。

二匈奴内部矛盾,乞求和亲

汉元帝即位后对内制度改革,此时的汉朝国力相比前几朝都要强盛,但强盛的同时也是汉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这时的综合国力想要攻打匈奴还是轻而易举的,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王昭君出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匈奴内部发生可问题。

但是匈奴面临的问题就是内部分裂,由于汉朝军队对北方匈奴的持续打击,匈奴内部就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和北匈奴郅支单于这对兄弟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战,南匈奴以失败告终,失败之后的南匈奴于是向汉朝称臣归附,从此成为了大汉天子的臣子。

此时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将他安置在了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公元前33年正月,作为属国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来到长安朝觐大汉天子,聊表藩臣之礼,同时还向汉元帝请求为婿。希望大汉天子能派人和亲,后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中写的是因为王昭君没有给画师毛延寿送礼,这才将她画得十分丑陋。

于是宫女王昭君就被汉元帝赏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因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外出和亲就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一生都被困在荒凉的漠北草原。至于历史上没什么王昭君会被选中和亲,也只有她自己才清楚。王昭君到匈奴后,就被封为“宁胡阏氏”皇后的意思。匈奴人的眼中王昭君象征着和平,安宁和兴旺,在西汉政府的支持下呼韩邪单于打败了哥哥统一了匈奴全境。

三显示大汉国威,天恩浩荡

王昭君出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汉朝皇帝为了显示大汉国威,天威浩荡。对于长期以来的汉匈战乱,无论是中原农耕民族还是对匈奴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此时匈奴前来求和,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好事。对于汉朝天子来说既可以稳定边疆又可以显示大汉国威,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而王昭君出塞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自愿和亲并非被迫与匈奴和亲。

昭君出塞虽然在史书上记录很少,但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却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为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更为北方游牧民族带去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

她的勤劳,爱国,勇敢事迹被后人永久流传了下来,在现代社会仍然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

标签: 汉元帝

更多文章

  • 西汉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汉元帝还是汉宣帝?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汉元帝

    史书记载: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汉元帝简介汉元帝汉元帝刘奭(shì ) ,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刘奭幼年丧母,也差点被霍氏一族所害。宣帝除掉霍氏

  • 汉成帝的皇位是史丹哭来的吗?知道真相汉元帝会死不瞑目!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大咖标签:汉元帝

    汉成帝刘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西汉灭亡他“居功至伟”,后世常有人说,如果当初汉元帝选中的接班人不是刘骜,或许大汉帝国不会那么早灭亡。事实上,汉元帝在临终前,确实准备更换太子,并付诸行动了,只是没成功。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史料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过程的紧张刺激程度,一点不逊色于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

  • 西汉为什么会在汉元帝手中走向衰落?竟是因为一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汉元帝

    对于历代王朝的灭亡,一般人往往会认为是这个朝代的末代帝王出了大问题,要么是残暴,要么是昏庸,比如是夏桀、纣王,莫不如此,但是对于西汉,这个问题却有很多争议,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在陕西省咸阳市周凌镇的新庄村,在他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巨大的帝陵,人称“渭陵”,埋着的是西汉的第八问皇帝汉元帝刘奭(shi)

  • 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历史人物编辑:聃者徐史也标签:汉元帝

    吕思勉曾说过:“汉室衰微,自宣、元为界。”也就是说,西汉宣帝以前国家还是比较强盛,人民安稳幸福的;但从元帝开始,汉朝便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有了动乱的迹象。吕思勉为什么会这么说?汉元帝又是如何使汉朝衰败的?他的“柔仁好儒”真的是西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吗?元帝的坎坷人生:如果单说汉元帝,大家可能对他不是

  • 仁慈博爱,却昏庸无能,被奸臣蒙蔽一生的汉元帝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汉元帝

    什么是“昏庸无能”?被奸臣石显蒙蔽一生,敢于揭发石显的忠臣都被他下令处死。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石显害死萧望之的时候,已经漏出了马脚。纵使是智力中等的普通人,也能看出石显奸邪的一面。汉元帝却看不出,石显磕头谢罪,说:“是臣考虑不周,臣愿受处罚。”元帝一心软,就不再追究。从这一点上来看

  • 汉元帝在位期间,希图振兴国家,为何没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太深,刘奭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继位之初,刘奭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靡,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千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

  • 汉元帝崇尚儒学,为什么汉朝没有变得强盛,反而走向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汉元帝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思想推上历史高潮。自此以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皇帝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和指导思想,儒学也甩掉黄老之学、法学、佛学等各家学说跃居一位,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同样是“尊儒”,汉武帝时期形成了空前盛况,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汉

  • 汉元帝登基后,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却遭到后人的批评!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年-前33年7月6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登基之后,由于有汉昭帝、汉宣帝等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西汉的国力在汉元帝时期达到了极盛。特别是在公元前36年,陈汤率军消灭郅支单于后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豪言,这句话也成为西汉国力

  • 汉元帝交给王昭君一个秘密使命,和亲只是幌子

    历史人物编辑:茅舍品历史标签:汉元帝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昭君出塞》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王昭君本是一平民女子,长相温婉漂亮,就入宫成了一名宫女,但宫中女子众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临幸,于是就让宫廷的画师,将女子的相貌画下来,装订成册,汉元帝翻找画册,然后在决定晚上临幸的女子,于是许多宫女为了能够得到皇

  • 为汉元帝挡熊的冯婕妤,后来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张聪标签:汉元帝

    事实上,冯婕妤之所以自杀,还是与这头熊高度相关。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正在皇家猎场“虎圈”中观看“斗兽”,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头黑熊,张牙舞爪直奔元帝而来,刘奭命在旦夕!当时后宫嫔妃们均在元帝身后就坐,但均被吓得四散而逃(“左右、贵人、傅捷妤等皆惊走”)。大家都跑了,谁来救驾?难不成让刘奭跟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