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汉元帝还是汉宣帝?

西汉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汉元帝还是汉宣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月照一天雪 访问量:2823 更新时间:2024/2/14 19:27:20

史书记载: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

汉元帝简介

汉元帝

汉元帝刘奭(shì ) ,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

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刘奭幼年丧母,也差点被霍氏一族所害。宣帝除掉霍氏家族后,挑选后宫中素来谨慎而无子的女子王婕妤,立为皇后(邛成太后),让她抚养太子刘奭。

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 ”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

继承帝位

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前48年1月10日),汉宣帝驾崩,癸巳(前48年1月29日),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第二年(前48年)改年号为“初元”。

汉元帝

汉元帝在位期间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豪强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自废武功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萧望之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改弦更张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元帝对两位师傅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

汉元帝

萧望之饮鸩自杀,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他却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从萧望之死,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元帝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威权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成为大赢家。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元帝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非谤政治”而被处死。

石显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然而对于宦官危害国家,他始终未能悟察。司马光评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说白了,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让石显玩弄于股掌之间。宦官石显的专权,实际上正是汉元帝纵容的结果。在帝制时代,大权旁落乃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必须善用最高权力施展抱负。

中年去世

竟宁元年五月壬辰日(前33年7月6日 ),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去世,终年四十二岁。葬于渭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12里处)。死后庙号“高宗”,谥号孝元皇帝。太子刘骜登基,是为汉成帝 。至光武中兴,去其庙号

详细聊聊为什么衰落

汉朝刚开局的时候,压根就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治国。所以刘邦和吕雉,基本上就是什么管用便用什么,并没有章法可言。

汉文帝的老妈薄姬是个性格孤僻的人,没事儿就喜欢读《道德经》,结果连带着儿子、儿媳一起,养成了无为而治的习惯。

因此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这种做法,虽然对民间有休养生息的效果,可也纵容出了一大堆土豪劣绅。

汉武帝通过扶持自己的外戚力量(卫青、霍去病集团),拿到了汉朝的最高统治权,他也在考虑,该用什么手段治理国家比较合适。

这个时候,一个叫董仲舒的大胡子跑来告诉汉武帝:跟我一起搞儒学!这玩意儿我改良过了,非常适合你们老刘家的统治。

汉武帝跑去一看,哟呵,孔子要是活着,非得把董仲舒这个不孝徒孙摁在地上狠狠揍一顿不可!因为孔子的儒学,已经被董仲舒改得面目全非了。

汉元帝

不过汉武帝对此非常满意,为啥?因为这套儒学思想,完全是按照守护皇权为己任而改造的。因此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霍光、汉宣帝深刻领会到了汉武帝式的治理方式。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真的彻底罢黜百家了吗?当然不是,因为百家之中,法家是最实用的。把谁给废了,也不可能把法家给废了。

所以说,儒学在当时来说,类似喊口号的作用。

而法家的作用,则体现在办实事上。

口号喊得再响,那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有身体力行,把事情给办好了。才能真正地获得收益。

因此法家在汉武帝时期,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得到了大力发展。也正是由于汉武帝这么玩,才会在多年战争的情况下,依旧保证了王朝不断向前的势头。

这事儿霍光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他明白那帮儒生可以宣传主导思想,但绝对办不了实事。因此霍光对此心领神会,他成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后,严格按照汉武帝的那一套办事。所以霍光统治期间,汉朝依旧蒸蒸日上。

汉朝最巅峰,不在汉武帝时期,而是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刘询,深得霍光真传。因此汉宣帝时期,依旧严格执行这套做法:儒家搞宣传,法家办实事。

二、汉元帝刘奭完全搞不懂祖辈们在搞什么。

汉宣帝在位期间,将汉朝推向了巅峰。这也得归功于汉武帝、霍光,为他开辟了一种治国套路。可是到了汉元帝刘奭上台以后,事情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汉元帝

当初汉宣帝还活着的时候,之所以把刘奭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怀念刘奭的生母、自己的原配皇后许平君而已。但是汉宣帝对刘奭这个人,却非常不爽。

为啥?因为刘奭就认死理,在刘奭的心目中,汉武帝就是天神。既然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他就坚定地认为,这世上只有儒学是正派,其他的学术都是歪门邪道。

这可把汉宣帝给急坏了,儿子不开窍啊!汉宣帝也曾经暗示过自己的儿子:治国这种事儿,宣传是一方面,做事是另一方面,我们汉朝的皇帝治国,本就应该将王道和霸道兼而用之,怎么可以厚此薄彼呢?

可惜刘奭一直捂着耳朵:不听不听,我就是不听!

这下好了,汉宣帝叹了口气:我大汉朝,恐怕要毁在这个臭小子手里了!

所以说,这事儿还是得怪汉宣帝,既然明知道刘奭不给力,为啥不换个继承人呢?这下好了,等到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大力重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治理国家,这帮人喊口号一级棒,真拉上战场,全都成了手足无措的胆小鬼。

他们干不了实事,也就导致了大汉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犹如儒家讲究德政,所以汉元帝真的打算以德服人。

好家伙,你以为你是雷老虎吗?以德服人真的可以服人吗?当然不行。因为地主豪强们可没那么好的良心,他们看朝廷管理不严格了,整天在那儿喊口号,就是不办事儿。所以这帮人开始兼并土地,做大做强,使得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三、外戚、儒臣、宦官,三大集团互相争斗。

汉元帝登基以后,开始重用儒臣,这可把外戚出身的史高给气坏了。为啥?因为汉朝自古以来都是外戚当政,什么时候轮到儒臣了?

汉惠帝时期的吕家,汉景帝时期的窦家,汉武帝时期的卫家,全都是权倾一时的外戚家族。史高的父亲史恭,是汉宣帝的奶奶史良娣的亲兄弟。

所以说史高本是汉宣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之首,如今却被晾在了一边。他当然很不爽,可自己的实力又不够。所以史高便联系上了宦官,外戚与宦官联合,共同收拾这帮儒臣。

最终儒臣代表萧望之就这么被外戚、宦官联手逼死了。萧望之一死,其他儒臣纷纷遭到贬谪,反倒让宦官集团走上历史舞台。

汉元帝特别宠幸宦官,即使知道是他们逼死了萧望之,汉元帝依旧选择放权给他们。所以说,汉元帝时期造成的宦官、外戚合伙乱政,是汉朝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结:汉元帝之后,皇室家风越来越差。

汉宣帝没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刘奭,这就是汉朝走向衰败的根源。因为这一代做不好,势必会影响汉朝日后的皇帝。

果然,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刘骜,也是个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的皇帝。因此他在位期间,皇权逐渐被太后王政君以及老王家外戚给掌握了。

汉成帝死后,没留个儿子,所以汉哀帝刘欣就这么继位了。刘欣本来还打算好好干一场,只可惜身体不好,25岁就去世了。

此后的汉平帝刘衎已经孺子婴,都是王莽手里的傀儡,压根就没有实权可言。西汉王朝自此宣告灭亡,再无回天之力了。

总体来说,西汉就是从汉宣帝将皇位传给汉元帝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而后期所有的下坡路,都是汉元帝以作死的方式铺垫好的。

标签: 汉元帝

更多文章

  • 汉成帝的皇位是史丹哭来的吗?知道真相汉元帝会死不瞑目!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大咖标签:汉元帝

    汉成帝刘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西汉灭亡他“居功至伟”,后世常有人说,如果当初汉元帝选中的接班人不是刘骜,或许大汉帝国不会那么早灭亡。事实上,汉元帝在临终前,确实准备更换太子,并付诸行动了,只是没成功。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史料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过程的紧张刺激程度,一点不逊色于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

  • 西汉为什么会在汉元帝手中走向衰落?竟是因为一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汉元帝

    对于历代王朝的灭亡,一般人往往会认为是这个朝代的末代帝王出了大问题,要么是残暴,要么是昏庸,比如是夏桀、纣王,莫不如此,但是对于西汉,这个问题却有很多争议,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一说,在陕西省咸阳市周凌镇的新庄村,在他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巨大的帝陵,人称“渭陵”,埋着的是西汉的第八问皇帝汉元帝刘奭(shi)

  • 汉元帝的“柔仁好儒”为何反倒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起点?

    历史人物编辑:聃者徐史也标签:汉元帝

    吕思勉曾说过:“汉室衰微,自宣、元为界。”也就是说,西汉宣帝以前国家还是比较强盛,人民安稳幸福的;但从元帝开始,汉朝便开始衰弱,开始走下坡路,有了动乱的迹象。吕思勉为什么会这么说?汉元帝又是如何使汉朝衰败的?他的“柔仁好儒”真的是西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吗?元帝的坎坷人生:如果单说汉元帝,大家可能对他不是

  • 仁慈博爱,却昏庸无能,被奸臣蒙蔽一生的汉元帝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汉元帝

    什么是“昏庸无能”?被奸臣石显蒙蔽一生,敢于揭发石显的忠臣都被他下令处死。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石显害死萧望之的时候,已经漏出了马脚。纵使是智力中等的普通人,也能看出石显奸邪的一面。汉元帝却看不出,石显磕头谢罪,说:“是臣考虑不周,臣愿受处罚。”元帝一心软,就不再追究。从这一点上来看

  • 汉元帝在位期间,希图振兴国家,为何没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太深,刘奭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继位之初,刘奭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靡,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千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

  • 汉元帝崇尚儒学,为什么汉朝没有变得强盛,反而走向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汉元帝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思想推上历史高潮。自此以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皇帝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和指导思想,儒学也甩掉黄老之学、法学、佛学等各家学说跃居一位,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然而同样是“尊儒”,汉武帝时期形成了空前盛况,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汉

  • 汉元帝登基后,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却遭到后人的批评!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汉元帝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年-前33年7月6日),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登基之后,由于有汉昭帝、汉宣帝等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西汉的国力在汉元帝时期达到了极盛。特别是在公元前36年,陈汤率军消灭郅支单于后喊出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豪言,这句话也成为西汉国力

  • 汉元帝交给王昭君一个秘密使命,和亲只是幌子

    历史人物编辑:茅舍品历史标签:汉元帝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昭君出塞》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王昭君本是一平民女子,长相温婉漂亮,就入宫成了一名宫女,但宫中女子众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临幸,于是就让宫廷的画师,将女子的相貌画下来,装订成册,汉元帝翻找画册,然后在决定晚上临幸的女子,于是许多宫女为了能够得到皇

  • 为汉元帝挡熊的冯婕妤,后来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张聪标签:汉元帝

    事实上,冯婕妤之所以自杀,还是与这头熊高度相关。公元前38年,汉元帝刘奭正在皇家猎场“虎圈”中观看“斗兽”,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头黑熊,张牙舞爪直奔元帝而来,刘奭命在旦夕!当时后宫嫔妃们均在元帝身后就坐,但均被吓得四散而逃(“左右、贵人、傅捷妤等皆惊走”)。大家都跑了,谁来救驾?难不成让刘奭跟黑

  • 汉元帝临终之前,本想废黜太子刘驁,却因为此人一番话而放弃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汉元帝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重不起,身边只有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陪伴在汉元帝身边照顾,汉元帝不太喜欢皇后王政君,所以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都不太敢在汉元帝身边照顾,这就让汉元帝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真正对自己好的只有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人在临终的时候,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最重要的人,所以汉元帝不免地动起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