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初三杰,刘邦曾评价他“一代人杰、千秋绝唱”,他选择低价购买百姓房屋田地,可皇帝却由怒转喜……
一代人杰、千秋绝唱
1、有这样一个人,他平日里,游手好闲,好高骛远,众人皆认为他没有出息,唯独萧何对他另眼相看,屡次帮助。
后来,他成了小小的亭长,而萧何不久前才拒绝了来自御史的提携。
后来天下大乱,烽烟四起,这座小县城也发生了起义。愤怒的群众推翻了平时鱼肉乡里的县令,问题来了,接下来又由谁来带领大家去走这样一条风险极高的起义道路呢?
萧何想了个办法,他邀请了九个沛县最有名望的人,出来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谁来领导沛县的革命。因为,萧何在当地的声望很高,就有人提出:“萧功曹在沛县为官多日,大家彼此都非常熟悉,平日您待人接物非常亲切、热情,处理事情有理有据,大家都非常信服,这个位置也只有您能胜任了。”
萧何就推辞到:“此事,当顺应天意,大家将各自写好心中的名字放入盘中,我们从其中选择到谁,就由谁来统领沛县。抓阄的人就由刘邦担任吧。”
当最后抓阄的结果出来了,上面的名字清楚写着他的名字,萧何赶紧说:“刘邦,你看这是天命所归,平日里你为大家所敬重,就切莫推辞了。”刘邦还想还想着拒绝,萧何立马抓起剩下的竹简扔了出去,刘邦见状,只能应允。
后来,刘邦知道了,这是一出萧何导演的,为了让自己成为团队管理而排演的舞台戏,上面所有的竹简上都刻制着自己的名字。
2、咸阳取简。
咸阳,秦王朝的经济文化中心,里面汇聚着整个大秦王朝所收集的奇珍异宝,也储存着诸子百家、民生、政治的书籍典籍。
当刘邦的军队开进咸阳时,这座富丽的城市迎来了它的灾难,众将领奔向宫宇仓库,收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
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为刘邦能够迅速的掌握全国,了解人口、水利、法律、税收等各方面打下了铺垫,也为汉王朝能够快速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3、推举韩信,举荐人才。
楚汉相争,刘邦陷入了存亡关头,不得不采取暗度陈仓的手段,进入巴蜀谋取机会。
萧何所不知道的是,当时正有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青年刚刚因为越级为项羽献计,而被嘲笑轰了出来。这个青年,于是决定趁着夜黑风高逃跑出去,寻找自己的知音。他想当时的天下能够有可能谋取天下的,也只有项羽和刘邦两人,而项羽为人自负不听自己,刘邦素有敬贤爱才的名声,不若去投奔一试。
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并没有得到刘邦的欣赏,只是刘邦看他从项羽出逃来投奔自己是个好兆头,于是给了他一个看粮的工作,韩信非常不满。也许,是韩信看粮看得有特色,也许是无意中的接触,萧何却对韩信感到非常满意,觉得这是能祝刘邦战胜项羽的人才。
那时候的巴蜀,山高路远,人烟稀少,瘴气丛生,可谓是环境相当差劲了,时间久了,就有士兵开始逃跑。
在一个月夜里,韩信思来想去,越发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骑着马儿逃跑了。萧何一听自己关注的人才跑了,那还了得,赶忙亲自追了出去。这一追不要紧,刘邦可吓坏了,他以为自己的丞相也要离自己而去,也马上派人去追回丞相。
追了不知道多久,萧何终于看见了休息的韩信,于是大喊道:“韩信!韩信!你怎么突然就逃跑了啊,快和我回去,我向沛公推举你,你一定能够得到重用的呢。”
韩信,听到声音,先是一惊,以为是追查逃兵的官吏,正打算逃跑,但又觉得熟悉,这不是萧丞相的声音吗,不如且听他说说?当听完萧丞相气喘吁吁地话后,韩信笑道:“丞相,我从霸王军中逃出,来投沛公,如今沛公给我看粮的任务,我能力无法施展,沛公不信我,又怎会因你而用我。”
恰好,这是,沛公派来追萧何的夏侯婴也赶来了,听完萧何的描述,他也加入了规劝韩信的行列。若是能因此,而为沛公改变现在的僵局,面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两人见韩信也不提走了,知道有戏,马上承诺道:“到时,若是沛公不用你,我们两人就与你一起离开。”
韩信见两人如此,也感到十分感动,于是陪同两人前往刘邦处。
刘邦看到自己的丞相回来了,激动万分,马上道:“丞相你怎么也要离开我呢,若是我有什么做得不周到的,你请多多指教就好,万不可随意离我而去啊。”
萧何急忙跪下,说:”沛公误会了,我并非要离您而去,我是决心要一生追随你的,只是发现了一个可以为您获取天下的人才,来不及禀报,特地去为您请回来呢。”
.......
后来,刘邦奉韩信为将军,设拜将台,韩信也为刘邦击败项羽夺得了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由此而来。
4、坐镇巴蜀、稳定后勤
刘邦在与项羽逐鹿天下的过程中,萧何便为他打理蜀地,在萧何的治理下,不仅为刘邦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士兵,还在巴蜀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生产空间。萧何在巴蜀的名声大涨。
贪污
刘邦在和项羽征战的过程中,后方建设基本在萧何一个人手中,萧何的威望比他大得多,对于政治家而言,防患未然远比亡羊补牢来得轻松,他睡在卧榻上的时候,体验过权力的美妙,自然会担忧失去。
后来,陈豨、韩信、黥布因反叛罪名被杀过后,刘邦眼中最大的刺成了萧何,而萧何也看出了刘邦的忧虑。
于是:
1、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
2、败坏自己的名声,主动拉低自己在民众里的声望。
3、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告诫自己的后代,有能力,就如他般节俭,没能力,也有个安身的地方,不至于被夺走。
萧何是一个非常聪明、了解刘邦的人,他知道刘邦对他的顾忌,也知道只有去针对顾忌打破刘邦的猜疑才能明哲保身。与其说,他是用名声去贪污,不如说他是用贪污来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延续,他成功了,用他的智慧,做了那个时代少有的功成身退的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