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奶思时尚潮流 访问量:3299 更新时间:2024/1/21 18:55:14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

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马迁又为中国做出了怎么样的贡献,让后世发出:“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的感慨呢?

四处游历,名留千代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的一个小康家庭之中,其祖父在汉文帝发布的栗米受爵政策的影响下,选择用四千是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以此免除徭役。

司马迁的父亲曾担任太史令一职,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也非常喜欢读书。

司马迁的父亲非常向往外出游历的生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付出实际行动,其希望司马迁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加冠之礼完成后,司马迁就踏上了游历天下的道路。司马迁曾先后前往众多地方,搜集了众多古事以及旧闻。

38岁的司马迁接替父亲担任太史令一职,在大一统思想的感召之下,汉武帝时期的众人多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司马迁也不例外。

当时司马迁想要将把史学工作做好,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能够给臣子带来更多的机遇,也会给臣子带来很多考验。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对于一个男子而言,宫刑是极大的屈辱。

众人皆以为司马迁意志消沉,从此远离世事,然而司马迁却选择忍辱负重,继续史学研究,并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着眼军事,兵学文化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曾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众多思想也均蕴含在这部作品之中,《史记》之中有大量有关于军事和战争的记载以及司马迁对战争的评价,为后人学习兵法,学会打仗留下了极为生动的教材。

西汉时期崇尚儒家思想,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司马迁选择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军事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马迁对于军事以及战争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看法。第一个方面司马迁认为和平的基础是战争。

想要取得和平,需要率先发动战争,虽然大部分民众都不希望进行战争,并呼吁世人应该反对战争,但是依然存在想要通过战争的方式,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战分子。

只有通过战争,将他们消灭,人民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第二个方面正义战争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在西汉的时候,司马迁就曾认识到了战争分为正义战争以及不义战争,其肯定了历史上与黄帝大战蚩尤情况相同的战争,并给予这些战争以较高评价。

第三个方面对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军事不重要的思想以批驳。

司马迁认为儒家思想根本不懂得战争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强调和平,并不了解对于世界上的某些人而言,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化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最快捷的办法就是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其中包括采取军事行动,司马迁曾用“不权轻重,猥云德化”来说明儒家思想不懂轻重缓急,只知军事行动是暴乱,当然司马迁并非支持战争,其也知道以暴制暴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但是如遇到情况较为危急的时候,以暴制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暴乱。

第四个方面是天下不能废除以军事力量讨伐暴力的活动。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有儒家学者建议已经以游说以及道德感化的方式取得天下,这样的思想在司马迁看来是完全错误的。

在司马迁看来,军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异常重要,如同国家法律一般,即便是在如今,我们对待暴力活动,也是先采取道德感化,若感化无法解决,则会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

第五个方面司马迁对正义战争以及不义战争均做出了解释。

正义战争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战争,不义战争则是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战争。

在司马迁看来,正义战争必然会胜利,比如废除商纣王,因为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这一点与儒家思想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不谋而合。

民族精神,爱国精神

如果说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大一统的话,那么司马迁就是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向人民传递了民族精神以及爱国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就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团结思想,司马迁也非常认同这种思想。

而司马迁在“大一统”思想方面的创新是其提出了黄帝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祖先。

中国人民对于家族十分在意,其提出众人皆是是黄帝的子孙之后,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的观念逐渐增强。

司马迁在本纪中第一个记述的帝王就是黄帝,随后记载了颛顼帝喾、舜四帝,此帝的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中原地区的百姓都是黄帝的子孙。

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皆是黄帝的子孙,其还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的祖先全部归结为黄帝。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述了自先秦以来国家以及民族的统一过程。

在记述统一过程的时候,其主要记述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突出人才。这些人才多是具有热爱国家、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肯定其统一中原的历史性贡献,当然对于秦始皇的暴政也给予一定的批评,随后对秦始皇做出评价,认为其功大于过。

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始皇政权中做出的贡献,其在巨鹿之战中与秦军的精良部队作战时,丝毫没有半分退缩,为黎明百姓而战,破釜沉舟,虽敌众我寡,但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项羽一生为国为民,值得众人敬佩。

除了君王之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之中记载了众多爱国爱民,锐意进取,具有民族精神历史人物,其在世家中记载了陈涉带领民众起义一事,虽终于未取得胜利,但是陈涉作为一介农民能够拥有反抗的精神已经非常难得。

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自身偏见,是对爱国精神最好的诠释。

引领文学,迪后世

在文学方面,司马迁对后世的影响亦极为深远。《史记》的出现打开了中国文学新大门,语言以及情节成为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元素,阅读《史记》的时候既能够从中感受传统古代文学在句式以及音韵方面的追求,也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在语言方面的创造。

司马迁在写周昌口吃的时候,曾这样写道:“期期不可”。

并未直接将周昌口吃一事言之于口,而是通过文学的创造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

《史记》多写历史人物,虽然其中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是其中表现人物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刺艺术可谓是应有尽有。

司马迁还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

在司马迁之前,中国的文史哲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如今我们经常听到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在司马迁之前它们三者真的不分家。

然而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并未跟随当时其他各家学说,而是自成一家,在《史记》之中既有理论,也有一定的主张。

司马迁的文学理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要注意文学以及学术之间的界限。

其次是重视文学家以及文学创作,司马迁非常关注文学家,并选择为他们立传。

再次强调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讽刺作用。

本身文学作品就具有一定的讽刺作用,但是过去人们只关注到了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讽刺作用,讽刺作用主要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屈原以及司马相如的作品中多含有讽刺意味,司马迁肯定了他们作品中的讽刺意味。

最后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与作家的思想相一致,内容与形式也应该实现统一,并关注其中的语言美。

司马迁对中国的贡献并不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其对于训诂学、历史档案学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贡献,若没有司马迁,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因此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列举了五条原因,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丑丑鱼游戏标签:司马迁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损失太多士兵又伤亡惨重,又被匈奴生擒俘虏“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汉景帝在位十六年,死于公元前141年。李广从公元前166年成年入伍,到公元前141年已经从军二十五年,大概四十多岁。“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汉武帝身边的人认为李广为名将,“于是广以上郡

  • 此人和司马迁一样,都力谏汉武帝,为何他没事司马却挨了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被处过“腐刑”,原因则是替李陵求情。李陵,飞将军李广利的长孙。公元前99年,他奉汉武帝之命讨伐匈奴,而后又奉主帅李广利之命,只率领五千余人吸引匈奴主力,结果被八万匈奴团团围住。他浴血奋战八天后,救兵还没赶到,被逼无奈后,投降匈奴。李陵兵败投降,该归咎于李广利指挥不当,不能怪他。汉武帝得知消息

  • “笃厚君子”,司马迁如此赞誉周緤,他配吗?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司马迁

    “笃厚君子”,用来形容忠诚厚道有道德的人。司马迁用这四个字形容蒯成侯周緤,《史记》中是如此评价的,“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泣,比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翻译大致意思如此:心地纯正,意志坚定,从来没有被怀疑。汉高祖刘邦每次出征,他都流泪哭泣,像是心中十分痛苦的样子,可以说是个忠

  • 司马迁说孔子是“野合而生”,靠谱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司马迁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é),姓孔,纥为名,叔梁为字。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与颜徵(zhēng)在野合生孔子,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徵在15岁。 颜徵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

  • 司马迁和李白,谁更像是穿越者?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教EXCEL标签:司马迁

    在现代社会,穿越到古代成为许多人的梦想,穿越剧也成为了当今热门题材之一。但在古代,也有人被认为是穿越者,他们的思想、文化与时代背景产生了冲突,使得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异类。今天,我要讨论的就是两位古代人物——司马迁和李白,谁更像是穿越者?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曾任汉朝的史官,其代表作品《史记》至

  • 一个被金钱打败的史学家-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使汝说娱标签:司马迁

    金钱被多少文人人士官所不耻,他们可能视金钱为粪土,他们甚至认为文人风骨高于一切。司马迁却在那一瞬间改变了对金钱的态度,他觉得金钱很重要。你能想象得到堂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会因为没钱而受到了宫刑之辱时的无奈吗?汉武帝派他的爱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去征战匈奴,并让李广的孙子李陵作为他后勤保障部队的领导,

  • 史圣故里忆司马,既然来到韩城,怎么能错过司马迁祠呢?

    历史人物编辑:路过的车标签:司马迁

    作为地地道道的韩城人,小冰一直为自己是司马迁的老乡而感到自豪的。还记得大学刚开学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小冰上一句说自己是韩城人,同学们一脸迷茫,但是当小冰说这里是司马迁的故乡的时候,大家就反映过来啦!谈起韩城,小冰就不得不提到到司马迁。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曾遭受了宫刑,在这里,小冰就不为大家讲解了。小冰想

  • 司马迁视为“理想的君主”、五帝之一——尧帝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司马迁

    尧,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名放勋。他十三岁辅佐帝挚,十五岁被封于唐,故称为唐尧。后来他代帝挚为首领。尧是被司马迁视为“理想的君主”。尧团结亲族,联络友邦,征讨四夷,而统一华夏。他勤政爱民。富而不骄、怒而不烦,在位期间制定历法。在位七十年时,访遍天下贤士得到舜。最后把首领的位子就传给了舜。尧禅位于舜,

  • 名人八卦:司马南认司马迁做祖宗了,于力怎么办?

    历史人物编辑:罗炜标签:司马迁

    在美国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司马南正式认祖归宗:司马迁是我老祖,我老祖写了本书叫史记……问题是,世人皆知司马南本名于力,他姓于,他祖宗当然也就姓于。司马南只是他的笔名而已,司马迁怎么可能是姓于的祖宗呢?难道祖宗可以乱认吗?还是,于力已经过继给司马家的人,正式成为司马家族的一员了呢?或许吧,毕竟也有这种

  • 韩国祖先成谜,司马迁为何没有追溯?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赞颂韩之祖先韩厥救赵氏孤儿,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举,因此积下了阴德,所以后代子孙做诸侯十余代。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位诸侯十余世,宜乎哉!——《史记·韩世家》大致意思为:韩厥感动了晋景公,不仅让赵氏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