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国祖先成谜,司马迁为何没有追溯?

韩国祖先成谜,司马迁为何没有追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巨轮 访问量:2305 更新时间:2024/1/24 6:44:34

司马迁赞颂韩之祖先韩厥救赵氏孤儿,成全了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因此积下了阴德,所以后代子孙做诸侯十余代。

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位诸侯十余世,宜乎哉!——《史记·韩世家》

大致意思为:韩厥感动了晋景公,不仅让赵氏遗孤赵武继承了赵氏的爵位,而且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这是天下少有的阴德。韩氏在晋国,并没看到有什么大功。然而,终于能和赵氏、魏氏一样,诸侯传承十几代,这是很应该的呀!

“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即是元曲《赵氏孤儿》的创作之源。而《赵氏孤儿》广为流传,人尽皆知,程婴、公孙杵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韩厥相对淡薄了。

关于韩厥——春秋战国时韩国的创建者,司马迁记叙并不多,一起跟随 从《史记》的线索中逼近事实。

赵盾拥立晋灵公

故事从晋灵公在位时说起。晋灵公姬夷皋乃是晋文公的孙子,这个孙子年幼继位,前十四年里赵盾操持国事,所以未有不良行径。

然而,随着晋灵公年龄增长,事情有所变化了。“十四年,灵公壮,侈”,晋灵公长大成人,生活开始奢靡腐化。不仅大肆敛财刻画雕饰,而且动辄杀人取乐。

“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把持国政的赵盾及随会多次直言劝谏,然而晋灵公依然故我。司马迁言外之意是赵盾曾对晋灵公进行了教导规劝,却并未改变多少。

“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有一天负责御膳房的“宰夫”没煮熟熊掌,晋灵公由此发火。“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宰夫”被宰了,晋灵公让王宫的女仆将尸体抬出去扔了。

既然“宰夫”是专业厨师怎么会煮不熟熊掌呢?晋灵公发火真正原因到底为何?

“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不巧的是,赵盾、随会看到了“宰夫”的断手,于是两人再次劝谏晋灵公。

可以说没有赵盾,就没有晋灵公。晋灵公之父晋襄公死时,太子姬夷皋尚在襁褓之中。“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赵盾迫于无奈“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

刺杀赵盾两次未遂

晋灵公由赵盾扶持上位,所以对赵盾又敬又怕,这次犯错又被发现。年轻的灵公不仅没有歉意,反而心生歹意,派人暗杀赵盾。

可惜,晋灵公的暗杀计划并未成功。究其原因,所托非人。

晋灵公雇佣的刺客名叫锄麂。锄麂带着尖兵利刃准备刺杀赵盾,悄悄地来到了赵盾居住地。“盾闺门开,居处节,锄麂退”,赵盾卧房门已打开,而且行为合乎礼节,于是锄麂退下了。其中意思为,锄麂看到赵盾已早起办公,于是萌生了退意。

“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锄麂说完这话,一头撞在树上自杀了。杀害忠臣与违背君命,罪过是一样的。从锄麂的选择来看,晋国人十分厌恶晋灵公。

暗杀不成,晋灵公又生一计。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九月,晋灵公摆酒席宴请赵盾。晋灵公并非准备捐弃前嫌,而是“伏甲将攻盾”,埋伏士兵将攻击赵盾。

晋灵公多次劝赵盾喝酒,然而一个叫亓眯明的“公宰”提醒赵盾不要贪杯误事。“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汇合),先纵啮狗名敖”,赵盾罢酒离席了,伏兵还没有汇合,晋灵公只能先放恶狗咬赵盾。

晋灵公谋划不错,可惜准备不足,伏兵竟没有提前埋伏,而恶狗又被“公宰”打跑了。

赵盾为何能躲过刺杀

这次计划遭破坏,主要原因是这个“公宰”亓眯明——晋灵公的专用宰夫。他不仅提醒赵盾少喝酒——“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而且主动替赵盾阻挡恶狗——“明为盾搏杀狗”。

亓眯明为何要这么做?

曾受惠于赵盾,“一饭之恩,以命相护”。赵盾在首山打猎时,山下遇到亓眯明。当时,亓眯明饿得快死了,于是赵盾“与之食”。亓眯明吃了一半,准备打包另一半拿回家给老娘,“盾义(认为……合乎正义)之,益与之饭肉。”

“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不久亓眯明成为晋灵公的“宰夫”,赵盾并不知此事。

司马迁如此记叙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赵盾认为亓眯明义气,必然印象深刻。况且,赵盾把持晋国朝政,王宫中聘用人员岂能不知?

再大胆怀疑一下,前一任“宰夫”难道真是因为未煮熟熊掌而被杀?而不是因为监视晋灵公?亓眯明进王宫做“宰夫”是否为赵盾推荐?伏击赵盾的甲士又为何迟迟没有出现呢?

赵盾在亓眯明的帮助下逃脱,“赵盾遂奔,未出晋境”。赵盾的弟弟赵穿“袭杀”晋灵公,然后又将没有逃出晋国的赵盾迎接回来。

这里又存在一个疑问:作为执政大臣,赵盾为啥要跑呢?无论是军事,还是政务均有赵盾把持,晋国又有谁能奈赵盾何?

再扶持晋成公继位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晋灵公死后,晋成公姬黑臀继位。姬黑臀也是晋文公之子,而晋襄公之弟。晋成公归西,儿子晋景公姬据继位。

此处“使”字当命令、派遣讲,这就很说明问题。言外之意赵穿完全听令于赵盾!而且晋国国君由谁继位决定权完全在赵盾手中。如此,再看赵盾之逃为何慢腾腾不出国?是否意味着指使赵穿袭击晋灵公。

晋成公期间,赵盾没有任何逾越雷池行为。“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继位同年赵盾去世,谥号为宣孟。其子赵朔顶替接班。

“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晋景公三年,司寇屠岸贾造反作乱,以弑君犯上的罪名,将赵氏一家三百多口尽数诛杀。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姐姐,怀有身孕躲藏在晋国王宫之中。后来,赵朔妻子生下了婴儿就是赵氏孤儿——赵武。

屠岸贾深知留下赵氏遗孤必成后患,于是在全国大搜索赵氏孤儿。此时,“赵朔客”程婴和公孙杵臼舍身取义保护赵氏遗孤。《赵氏孤儿》讲述的故事人尽皆知,不再赘述。

韩厥恢复赵氏地位

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治疗无效于是算了一卦。“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大业乃是秦赵共同的祖先。这卦意味着赵国不顺意的后代作祟。

晋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趁机告之赵氏尚有人在,却不能延续赵氏香火。

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史记·赵世家》

这时候晋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遗孤,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侍卫迫使将军们同赵氏遗孤见面。

由此来看,晋景公和韩厥恢复赵氏克服了阻力重重。或者说恢复赵氏并非单纯禳灾去病,更可能是为了均衡权力。毕竟,“三卻”在晋国权力蛮大,更何况还有屠岸贾。

晋国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

于是,将军们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屠杀了屠岸氏家族。晋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了赵武。

这便是韩厥恢复赵氏的贡献。

但是,相对于程婴、公孙杵臼谁功劳更大呢?为何“阴德”没有兑现给程婴、公孙杵臼呢?要说韩国因此能传承十几世,理由稍微有点牵强。

韩厥鞍之战立功

韩厥在晋景公十一年,跟随郤克、栾书攻打齐国,鞍之战作战勇猛,从而一战成名。鞍之战前,韩厥是无名小辈。“晋乃使郤克、栾书、韩厥以兵车八百乘与鲁、卫共伐齐”,在《晋世家》中司马迁虽将韩厥与郤克、栾书并称,但并无军职。

“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在《齐世家》中郤克、栾书为将军,韩厥根本不值一提。鞍之战,韩厥作战勇猛,差点俘虏了齐顷公,由此获得封赏。

战,齐急,(逄)丑父恐齐侯得(俘虏),乃易处,倾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史记·齐世家》

这一细节描写很幽默,韩厥当时很年轻,看到齐顷公的战车被挂在树上不能动,上去嘲笑了几句话。当然,韩厥并不认识齐顷公,不然被俘的就不是逄丑父了。

因为韩厥立下战功,所以晋景公十二年冬“晋始作六军”,韩厥才开始真正登上晋国政治舞台。当然,在《韩世家》司马迁一句话明确:“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逄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后来与赵魏灭知伯,三家分晋,以及吞并郑国,才得以立足于战国七雄之中。

韩厥先祖到底是谁?

韩厥此前游离于晋国政治核心,在《韩世家》司马迁简单一句话带过,其中包括韩国立国的原因。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史记·韩世家》

韩国祖先与周同姓,均为姬姓后人。其后代子孙侍奉晋国,得以被封在韩原,称韩武子。韩武后三代有韩厥,以封地为姓韩氏。

司马迁在讲韩国源起,与赵魏明显不同。赵有赵夙,魏有毕万,都是于晋献公十六年获军功而受封。秦赵共祖,可以追溯到飞廉。毕万乃是毕公高之后,也是周的后代。

那么,韩武子是谁,他有又有何功绩,为何没有提及?《韩世家》再介绍内容进入韩厥时代,所以需要从《晋世家》寻找端倪。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史记·晋世家》

此处的人物关系需要梳理:“曲沃武公”即晋武公,也就是晋献公的爹;韩万即韩武子,也就是韩氏先祖。

晋武公篡权夺位,这不光彩的记录自然不会在史书上体现。而司马迁参考史书撰写《史记》,自然也就看不到韩万的功绩。因此,关于韩国源起干脆模糊了事,归总到“阴德”施报后人身上。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好评一边倒的历史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小爽的生活记录标签:司马迁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涌现过无数风流人物,他们有的流芳千古受万人敬仰,也有的遗臭万年被人千古唾弃,现代学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大多褒贬不一,一部《满江红》更是因秦桧而被观众骂上了热搜。正好比“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人物的好与坏,忠与奸,就连史书也不能公允地进行评判,但有这么一个人

  • 司马迁的死因之谜?令人惋惜。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这个名字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我们在初高中的学习中都有学过他写的《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50万文字的巨著《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

  • 司马迁为什么会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司马迁

    答:作为汉王朝的“实在亲戚”兼强横对手,匈奴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史学界争论不休。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里,更给出一个著名观点:“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曾一统北方草原,建立强大汗国的“草原天骄”匈奴,居然是夏朝的后裔?司马迁为什么会有此观点呢?首先必须说,“夏朝后裔”这个

  • 秦朝统一六国之谜:司马迁曾数次提及过一个真实到可怕的“预言”

    历史人物编辑:昕梦倾城标签:司马迁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建立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秦国能够一统天下,不仅因为商鞅的变法和王翦等大将的英勇表现,更因为历史上出现了一段神秘预言。据传,《史记》中记载了一段预言:“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焉。”这段预言出现了四次,并多次被司马迁提及。预言揭示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奥

  • 司马迁为何要评价孔子为“至圣”?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司马迁

    从古到今的读书人,说起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神一般的传说,我们都把孔子尊称为“孔圣人”,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叫“孔圣人”,他到底神圣在哪些方面?就连在中学生群体中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先生也要以简少却不简单的文字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对孔子非常景仰,在《史记》中

  •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3件怪事,2000多年无人能解,是司马迁在撒谎?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司马迁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历史中的一段盛名远扬的乱世岁月,这一时期,中原大地犹如一锅翻滚的粥,丰富而杂乱。上至贵族、下至黔首,每个人都在争斗与沉浮之中疾行。春秋五霸的显赫,战国七雄的争霸,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在这大历史的浪潮中各展其能。然而,在这无数的诸侯国中,终有一个国家一统天下,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 司马迁“爱奇”辨析:反经之奇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司马迁

    《说文解字》载:“奇,异也。一曰不耦。”可知“奇”是奇异,非同寻常的意思。“爱奇”是后人对司马迁《史记》特点的评述,历代学者对“爱奇”的论说众说纷纭。最先提出司马迁“爱奇”之说的是汉代的扬雄,他在《法言·君子篇》中说:淮南说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太史公,圣人将有取焉;淮南,鲜取焉尔。必也,儒乎!乍

  • “冯唐易老”司马迁用来表达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司马迁

    王勃自认为怀才不遇,在《滕王阁序》中说了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苏东坡期待被朝廷重用,所以感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位诗人用典都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那么“冯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易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冯唐是谁,司马迁又是如何描写的。“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

  • 司马迁为什么不言《山海经》怪物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最早对《山海经》的真伪提出了质疑。司马迁认为,张骞考察过黄河,没有什么昆仑、醴泉、瑶池,因此认为《禹本纪》不可信。对于《山海经》,他没有具体论证考察,只是由此推出《山海经》中的怪物也不可信,所以他不敢言。对于怪物以外的整个《山海经》他并没有否定。就史书言之,记录鬼神妖怪现象最多的是《史记》。在

  •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他们的远祖相同吗?为什么是司马光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再加上司马南(其原名于力,但笔名起得好),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文化名人,果然司马家族从古至今都没让人失望。同一个姓氏,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先说说司马这个姓氏。古代姓氏起源,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氏则源于父系社会。传说中的帝王,其姓多从女旁,体现出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