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朝有这样一句如雷贯耳的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为什么汉朝有这样的底气呢?因为汉朝有着一位又一位出色的将军。霍去病,卫青等为汉朝立下铁马功劳。除他们之外,还有一位汉朝将军也是声名远扬,这个人就是周亚夫。
细柳将军周亚夫
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身世并不好,他们都是奴婢之子。但是周亚夫却与他们不同,主要夫是西汉国工程周伯的儿子。他后来还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
作为功臣之子,他的仕途自然也就比其他人要顺畅得多。他做了河内的郡守,年纪轻轻便可以做郡守,足以见得其地位之高。
当时匈奴始终是汉朝的心腹大患,汉文帝一面派兵镇守边关,一面关注京师的守卫调动。当时作为河内郡守的周亚夫,在汉文帝的安排下,设立细柳军营,训练军士。周亚夫治军严谨,有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治军体系,并且管理非常有效果。
当时汉文帝也领略了周亚夫治军之强。当时汉文帝知道天下仍然有着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他便亲自去军队里面犒劳慰问。
当他去其他驻军处的时候,那些驻守的军士知道皇帝降临,自然就丝毫不敢怠慢,也并不去向将军通报,便将皇帝的车马放行,一路以来,汉文帝慰劳军士都无比的顺畅。
但是等到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驻扎的细柳军营却犯了难。驻守的军士已经知道他是汉文帝,却不将其放行,说在军中,他们只听将军的命令,军令如山。
汉文帝无论怎么表示自己的身份,那些兵士们誓死都不放行,说他们要严格遵守将军的命令。汉文帝无奈只能让侍从拿着自己的令牌去向周亚夫通报。周亚夫这才来打开门,让汉文帝从门口进入军营之中。
而汉文帝在进入军营中也并没有看到人们像敬拜天子一样去向他行大礼,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做自己分内的工作。那些人还对汉文帝的马夫说,军中不许策马疾驰,所以汉文帝的马夫只能缓缓地驾车前行。
汉文帝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营见识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细柳营的军士只听将军命令。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或者其他因素而干扰军令对他们的判断。这导致全军上下非常团结。军令如山,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汉文帝在离开军营的时候,还对身边人说,周亚夫这样的才是真将军。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周亚夫给汉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的人们都称周亚夫为细柳将军。
在汉文帝即将驾崩的时候,他仍然嘱咐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说,周亚夫此人可以重用。汉景帝也如汉文帝所愿,任周亚夫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非常高级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京师的军队保卫皇宫的安全。并且在西汉初期的时候,车骑将军与皇帝关系比较亲近,只有皇帝比较信任的人能担任车骑将军。这一职位由此可见,当时周亚夫的确深得汉景帝的青睐。
功成名就
而周亚夫的确没有辜负汉景帝以及汉文帝对他的信任。在汉景帝继位之后,汉朝经济发展一片繁荣,但是随后却爆发了七国之乱。
所谓的七国之乱,其实就是由当时几个刘姓诸侯王联合起来发动的叛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并非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一切甚至要追溯到汉高祖建国时所实行的一项制度,这样制度就是郡国并行制度。
当时汉高祖刘邦认为周天子行分封制,导致天下大乱,而秦王朝行郡县制,天下也并没有因此而太平许久。所以刘邦便将二者综合,形成郡国并行制,全国上下一部分实行郡县制,一部分实行分封制,以此来谋得天下之安。
刘邦可能认为自己取两种制度之优结合成为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就可以保自己天下太平,但是他却分析错了。秦王朝灭亡与郡县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郡县制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使得地方的割据势力得到削弱。
而他实行郡国并行制,一些地区作为诸侯王的封地,他们自主权比较高,与中央的联系比较少,自然就容易发生叛乱,对中央造成不利。
当时的刘邦在执政期间乃至他去世,也并没有对这个制度产生过大的怀疑。在后来,郡国并行制真正爆发出来,七王之乱就是其爆发的表现之一。
汉景帝见七王联合发动叛乱,其局势自然是非常的紧迫。当时他身边最值得他信任的武将莫不如周亚夫了。于是汉景帝便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让周亚夫带领精锐部队,去平叛七王之乱。
周亚夫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尉,就相当于全国最高军事司令。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景帝对周亚夫有多么的信任,在他心中,周亚夫就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
周亚夫此战也没有辜负汉景帝对他的信任。他是一个治军严明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有计谋的人,并不是一味地用强。
他认为此时叛军气势嚣张,他们不能与其正面抗击,必须绕道而行,从背后断其粮草,逐个基本击破,这样才能稳中求胜。周亚夫便从壩上进军,在听取当地人的意见之后,走蓝田过武关,很快便将叛军的主力所消灭。
最终在周亚夫的精明带兵下,这场来势汹汹的七王之乱,他仅用了三个月便将其平定,并且他所带的军队并没有遭受巨大的伤亡。
过刚易折
周亚夫在之前本就深受的重视,如行屏蔽。老七王之乱,其威望更胜从前,那么旱情地对其是否会更加敬佩呢。
但是现实却如我们想象的截然相反。一方面汉景帝对刚开始只认为周亚夫是一个可用之才,如今却发现他务的能力超过他的想象,所以他开始对其有一些忌惮。
另一方面主要是周亚夫自身,他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胜利之后,已经达到了自己武将的一个巅峰期,如今的他地位高到赏无可赏,封尚无可封。所以他有些放肆,开始强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时汉景帝不满意自己设的太子刘荣,打算将其废掉,而周亚夫却反对汉景帝废掉刘荣太子。
对于汉景帝而言,周亚夫只是一个从不在政治上表明自己观点,默默做事的靠谱武将,如今却开始左右自己废太子这样的重要国事。
这对于汉景帝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让他开始怀疑周亚夫对他是否有二心,因为周亚夫如今是一个有能力,也有威望,也有自己军权的这样一个将军,如果他有二心,那将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所以从这件事情开始,汉景帝不再全身心地信任周亚夫,对其有所防备。
周亚夫在军打仗上的才能无人可出其右,但是他在进退取舍方面去做得并不好。他并没有察觉到汉景帝因为废太子对他的态度说转变。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去干涉本来属于皇帝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汉景帝和大臣商量想要给皇后王氏的哥哥王信封侯,但是周亚夫非常坚决地反对,说刘邦早就交代过只有两种人才能封侯,一种是刘氏子孙,一种是功臣,他认为王信这两者一个都没占,所以反对给王信封侯。
周亚夫夫的态度非常的强硬。汉景帝在众人面前被驳了面子,对其无话可说。
后来有一部分匈奴势力想要归顺汉朝。汉景帝是非常高兴,因为对于汉景帝来说,虽然他们有强如周亚夫这样的将士去攻打匈奴。但是既然有和平方式去解决边关问题,自然就不必用战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所以他打算善待这些归顺的匈奴人,善待他们的方式之一就是给他们首领封侯,但是周亚夫这时又跳出来,坚决表示他反对这样做,他认为这些匈奴人不值得被封侯。
周亚夫并没有委婉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许多人面前非常强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汉景帝当时就很不高兴,后来仍然坚持给那些匈奴人封了后,周亚夫也开始耍脾气,直接托病辞职。
当时汉景帝其实是存了杀周亚夫的心思的,但是他回想周亚夫在他继位后,为他做的点点滴滴,心中又有些不忍 所以他为了缓和两人的关系,把他请到宫中,想要通过一些行为来试探一下,看他是否有所收敛。
汉景帝专门设宴请周亚夫来。为了测试一下周亚夫有没有改掉脾气,汉景帝特意没有放筷子。结果周亚夫看到宴席上没有筷子,立刻冲管理此事的人发了脾气。
汉景帝看到此情此景,非常的无奈。没等汉景帝说几句,周亚夫便起身离开了。他这样的行为让汉景帝非常的失望,他本以为周亚夫经过这几件事情之后会有所思收敛,有所反思,没想到他还是这样。
他原本还存了让周亚夫帮他辅佐下一任汉朝天子的想法,如今看来皆是忘念了。而周亚夫之后的结局,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也知晓。周亚夫随后被人诬告造反,但是他此人并没有做什么。
后来经人调查才发现是他的儿子,见自己父亲年老,想提前准备一些发丧的东西,但是他和制作的匠人起了冲突。匠人便将其告上官府,说周亚夫预谋造反。这当然是木须有的罪名。
换做平时汉景帝可能根本不会因为此事追究周亚夫。但是此时此刻他明白周亚夫这样的人如果任其妄为,那以后一定会影响到他汉朝的江山,所以他便派人彻查此事。
被派来调查的官员也是看皇帝的脸色,见皇帝对周亚夫的态度如此厌恶,他们也自然对周亚夫不尊重。周亚夫高傲了一辈子,如今却被调查的小吏侮辱,这口气自然咽不下去,开始绝食,随后吐血而亡。
结语
如果我们从一个武将的专业性去看出来,周亚夫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武将。但是从为人处事去看,周亚夫为人事事上太过耿直,耿直有好处,但是耿直也有着致命的地方。
尤其是当你的上司是皇帝的时候,你仍然持你耿直的作风,那么你的下场可想而知。昔日平七国之乱的大将如此死去,可叹,可惜。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司马光
《西汉名将周亚夫的人生悲剧及启示》,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