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司马迁来看“禅让制”或许只是个说法

在司马迁来看“禅让制”或许只是个说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灵幽侃娱乐 访问量:4431 更新时间:2024/1/22 13:58:53

关于“禅让制”的定义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解释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这一统治者更迭的方式备受古人津津乐道。

一般来说“禅让制”通常是指舜禹的故事。传说唐尧去世之前,将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虞舜,推虞舜为帝。这种让位方式,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虞舜又传位给大禹。

大禹死后,禅让制便终结了。大禹之子夏启直接继承了帝位,开启夏朝。因为父子相承也就终结了禅让制。司马迁从未提及禅让一说,《史记》字里行间却表露出尧舜禹让位的史事。

家族内权力交接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记叙为,“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挚是帝尧的哥哥,均为帝喾之子。司马迁明确记叙为,“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所以,“帝喾崩而挚代立”。

《史记》中“不善”,颇值得揣摩。要么是帝挚政绩不显著,又或者是行事荒唐。最终,在帝挚被帝尧取代了。帝挚究竟是死后被取代,还是在位时被逼退,司马迁没有记录,成了一笔糊涂账。

不过,十分明显的是在帝尧之前帝位传承“父子相继,或兄死弟及”,并没有禅让的传统。

关于黄帝之后帝位的传承,司马迁这么记叙,“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对司马迁的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黄帝的正妃是西陵的螺祖,她跟黄帝生育了两个男孩,这两个男子的后代都做了帝王。

如果继续读《五帝本纪》,对“其后皆有天下”会有更清晰地理解。当然,如果能够脉络梳理一下会更明了,其实五帝传承不过是黄帝后世子孙之间进行的。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黄帝死后传位给了孙子高阳,这就是颛顼帝。颛顼高阳死后,继位的是高辛帝喾,“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也是黄帝的后人。所以说,帝位传承只是在黄帝家族内部进行的。

这位帝喾高辛就是帝尧的父亲。其实,帝喾高辛除了尧、挚这两个儿子之外,根据《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记录殷契、周后稷都是帝喾高辛之子。

那么,为什么殷契、周后稷都没有机会继承帝位呢?

无论是殷契,还是周后稷,他们的时代贡献都是居功至伟的。殷契不仅帮助大禹治水,而且教化百姓方面功绩显著;周后稷同样辅佐大禹治水,在教百姓种植庄稼方面功劳卓著。

殷契、周后稷均有如此贡献却无缘帝位,很大原因可能是两者与帝喾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对两者的出生记叙均富有传奇色彩,一个是母亲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一个是母亲在野外洗澡吞了一个鸟蛋。

传奇色彩的故事掩盖了殷契和周后稷与帝喾没有血缘关系的事实,所以帝位没有传给他们理所应该。

综上所说,在帝尧之前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禅让。

关于禅让制的开启

那么,尧、舜、禹又是为什么要开启禅让呢?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据记载尧活了一百一十七岁,在帝位七十年时将帝位传给了舜。

但是,根据司马迁记叙“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辟”通“避”,尧告老为何用“辟位”二字?在这二十八年里,尧究竟是主动退让,还是被逼归隐?

帝尧从心底不愿意退让帝位。放齐主张丹朱继承帝位,“吁,顽凶,不用”,帝尧说丹朱凶残暴躁直接否了。除了“嗣子”丹朱,为什么没有提及帝尧的其他孩子呢?这充分说明帝尧根本不想让出权柄。

讙兜不识趣竟然又推荐了花言巧语的共工,帝尧再次否决。随后,帝尧转移话题,拟招用治理水患的总工程师。

四岳强烈推荐启用治理水患,帝尧被逼得有点抹不开面子。而后,再次将话题拉回到帝位继承人上,“汝能庸命,践朕位?”,帝尧当众逼问四岳“你们能够尽职尽责继承我的位置”。四岳比较识趣,表示没有觊觎帝位的野心。

在帝尧的一再威逼下,众臣推出了民间的虞舜,“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当时,虞舜应该是大臣们寻找的一个替死鬼。(“矜”地解释很关键。联系上下文应作“夸耀”解释,虞舜因孝名噪一时。)

帝尧无奈试用虞舜,先是许配了两个闺女给虞舜,而且还让九个男子伴随虞舜。原本帝尧指望儿女们能够从内到外全方位监控虞舜。岂料“偷鸡不成蚀把米”,帝尧不仅赔了两个女儿,九个儿子也被帝尧征服了。

帝尧再次安排了虞舜“和五典”、“入百官”、“宾四门”、“入山泽”等等各种工作任务。“汝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汝登帝位”,经过长达三年的考验,虞舜终于得偿所愿(“矜”字说明虞舜很善于做舆论工作)。

从此来看,虞舜承继帝位固然是其智慧道德高尚,而帝尧应该并非真心愿意让位。

帝尧为什么被逼退位了呢?估计与其用人不当有关。

“八恺”与“八元”,为高阳氏和高辛氏的后人,均是“有才子”,然而“至于尧,尧未能举”。帝鸿氏、少皞氏、颛顼氏“有不才子”,“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

帝尧既不能很好地任用才能的人,又对才德低劣、品行败坏的人无能为力。而虞舜在三年考验期间,不仅很好地任用了八恺、八元,还流放惩罚了“不才子”。

正是这明显的对比,天下对帝尧失去了信心,也是因此帝尧不得不让位给虞舜。所以,与其说是“禅让”,不如说是被逼让位。

功高震主逼退位

再看看关于帝舜让位大禹。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同样,帝舜的儿子商均虽然不是继位理想人选,那么帝舜就没有其他子嗣了?为什么非要选择大禹呢?而且还是早早地让位,帝舜让位“十七年而崩”。

这里面肯定藏有玄机。

在《夏本纪》中,大禹治水取得成功之后,“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长达十四年的辛劳,成功治理了水患,天下也出现了太平景象,帝尧赏赐了大禹。

按说天下太平无事,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载入史册了。但是,司马迁却将一次朝会写进了史册。“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司马迁不会无缘无故地记载这次朝会,看似平常的朝会却充满火药味。

本应是四人对话,但主管刑狱的皋陶却成主角。皋陶“述其谋”,应该是阐述他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是述职演讲。大禹赞同了皋陶的观点,而且还想象着皋陶美好的愿景。

帝舜谓禹曰:“汝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淮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史记·夏本纪》

这段中几个关键词:“昌”是美的意思;“孳孳”解释为勤勉、努力的样子;“难”意思是诘问。

在朝会上,帝舜态度会峰回路转,直接批评了大禹的花言巧语。大禹表示自己无话可说,就天天想着怎么勤勉努力,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皋陶听到大禹所说,为何会当面发起诘难?莫非皋陶与大禹互为政敌?

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大禹趁机讲了自己是如何兢兢业业治理水患,并妥善安置了灾民和传授种植五谷之法。

“然,此而美也。”皋陶语气缓和了许多,看上去似乎漫不经心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大禹此时已经深得民心了。

再继续的对话似乎更加明显,大禹表示在治理水患的同时,已经完成了扩张领土、任命诸侯、平叛苗顽等等。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次朝会的最终结局,在法律从面上,大禹被塑造成百姓的行为准则。

紧随其后,“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大禹成了接班人,而且帝舜退位后到荒蛮的南方巡游(难道不是被流放了?),最终客死异乡。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在这次朝会表现积极,这就是原因。可惜,皋陶寿限太短,没有等到帝禹退位就早早地结束了生命历程。

如此,“禅让制”勾画的退位让贤还是那么和美吗?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都说秦始皇“坑儒”,为何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皇帝,他建立起了历史之中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但是因为建造奢华宫殿,还有被现在很多人称为是残忍的坑杀儒生,让天下的人都开始纷纷反抗他。不管先不说他过度追求奢华宫殿这件事,其实现在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说距离当时时间发生最近而撰写的一部史书《史记》,其中都

  • 山海经何时成书?又属于哪个时代?以至于司马迁不敢参照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司马迁

    鲁迅先生从小便十分痴迷于《山海经》,其中光怪陆离、波橘云诡的世界,为他打开了新的一扇大门。但是古往今来,对于《山海经》的各种说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说鲁迅先生对《山海经》之小便有研究,但是将《山海经》所定义的远古神话的体裁,却与其他学者不同。其他学者认为,《山海经》与商朝之时的占卜技术有所联系

  • 司马迁重复多次嫉妒之恶,嫉贤妒能毁坏了魏国国运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司马迁

    “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以“嫉妒”贯穿主线。莎翁将嫉妒心喻为”绿眼的妖魔“,不仅面目可憎且极其凶恶。在我国历史上,先贤们比莎翁更早意识到了嫉妒之恶,所以才有警世之言:“美女无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女子不论美丑,入宫就被人嫉妒;读书

  • 汉武帝为何要阉割司马迁?这2个原因很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司马迁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我们经过深入分析研究之后,总会觉得其中是很有意思的,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凡事发生总是会有前因后果的,不可能空穴来风。在历史上发生的众多事件中,我们一直对汉武帝阉割司马迁一事耿耿于怀,很多人搞不清楚汉武帝为何阉割司马迁,难道是因为司马迁写的《

  •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他老婆还一直守候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司马迁

    公元前9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很小的事件,但是却是和一个伟人有关,这个伟人就是司马迁。当时的李陵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打败了,而且投降了匈奴。当时汉武帝大怒,准备严惩。不过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挺身而出为李陵说法。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当时按律当斩,但是有人求情。所以改为

  • 《史记》闻名于世,作者司马迁的去向却成谜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后世对《史记》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广传于世,从侧面也证明了它的价值。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史记》也成就了司马迁,使他成为闻名于世的人物。然而,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仿佛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去向成谜。《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然不会有作者

  • 从司马迁遭腐刑看汉代诏狱之严酷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完美的史学家,他虽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但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遭受了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宫刑。司马迁受刑并不是个案或突发事件,而是普遍或长期存在的一种司法制度所致。中国的司法制度,很早就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普通的司法系统,另一个专门审理类似司马迁案

  • 轩辕黄帝:司马迁为什么说黄帝“姓公孙”呢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司马迁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明明先秦文献中说黄帝“姬姓”,为什么司马迁却说黄帝“姓公孙”呢?是他在撰写《五帝本纪》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吗?还是说他当时有其他方面的考量?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聊一下“姓”和“氏”的区别。北宋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

  • 湖北出土古代竹简,内容打脸司马迁,秦始皇绝非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司马迁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天下,建立了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正因如此,华夏大地进入到了大一统时期。秦朝建立后,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没有实施分封制,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现如今看来,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很多。虽然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但是秦始皇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好,大部分史

  • 《史记》里司马迁的神预测,如今看来准不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历史标签:司马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楚霸王巨鹿破釜沉舟,垓下四面楚歌;诸葛亮前半生神机妙算,弥留之际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进程,以个人的能力与时运搏斗,犹如“蚍蜉撼树”。就好比2019年,连猪肉都吃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