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让制”的定义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解释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这一统治者更迭的方式备受古人津津乐道。
一般来说“禅让制”通常是指尧舜禹的故事。传说唐尧去世之前,将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虞舜,推虞舜为帝。这种让位方式,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唐尧传位给虞舜;虞舜又传位给大禹。
大禹死后,禅让制便终结了。大禹之子夏启直接继承了帝位,开启夏朝。因为父子相承也就终结了禅让制。司马迁从未提及禅让一说,《史记》字里行间却表露出尧舜禹让位的史事。
家族内权力交接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记叙为,“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挚是帝尧的哥哥,均为帝喾之子。司马迁明确记叙为,“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所以,“帝喾崩而挚代立”。
《史记》中“不善”,颇值得揣摩。要么是帝挚政绩不显著,又或者是行事荒唐。最终,在帝挚被帝尧取代了。帝挚究竟是死后被取代,还是在位时被逼退,司马迁没有记录,成了一笔糊涂账。
不过,十分明显的是在帝尧之前帝位传承“父子相继,或兄死弟及”,并没有禅让的传统。
关于黄帝之后帝位的传承,司马迁这么记叙,“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对司马迁的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黄帝的正妃是西陵的螺祖,她跟黄帝生育了两个男孩,这两个男子的后代都做了帝王。
如果继续读《五帝本纪》,对“其后皆有天下”会有更清晰地理解。当然,如果能够脉络梳理一下会更明了,其实五帝传承不过是黄帝后世子孙之间进行的。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黄帝死后传位给了孙子高阳,这就是颛顼帝。颛顼高阳死后,继位的是高辛帝喾,“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也是黄帝的后人。所以说,帝位传承只是在黄帝家族内部进行的。
这位帝喾高辛就是帝尧的父亲。其实,帝喾高辛除了尧、挚这两个儿子之外,根据《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记录殷契、周后稷都是帝喾高辛之子。
那么,为什么殷契、周后稷都没有机会继承帝位呢?
无论是殷契,还是周后稷,他们的时代贡献都是居功至伟的。殷契不仅帮助大禹治水,而且教化百姓方面功绩显著;周后稷同样辅佐大禹治水,在教百姓种植庄稼方面功劳卓著。
殷契、周后稷均有如此贡献却无缘帝位,很大原因可能是两者与帝喾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对两者的出生记叙均富有传奇色彩,一个是母亲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一个是母亲在野外洗澡吞了一个鸟蛋。
传奇色彩的故事掩盖了殷契和周后稷与帝喾没有血缘关系的事实,所以帝位没有传给他们理所应该。
综上所说,在帝尧之前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禅让。
关于禅让制的开启
那么,尧、舜、禹又是为什么要开启禅让呢?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据记载尧活了一百一十七岁,在帝位七十年时将帝位传给了舜。
但是,根据司马迁记叙“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辟”通“避”,尧告老为何用“辟位”二字?在这二十八年里,尧究竟是主动退让,还是被逼归隐?
帝尧从心底不愿意退让帝位。放齐主张丹朱继承帝位,“吁,顽凶,不用”,帝尧说丹朱凶残暴躁直接否了。除了“嗣子”丹朱,为什么没有提及帝尧的其他孩子呢?这充分说明帝尧根本不想让出权柄。
讙兜不识趣竟然又推荐了花言巧语的共工,帝尧再次否决。随后,帝尧转移话题,拟招用治理水患的总工程师。
四岳强烈推荐启用鲧治理水患,帝尧被逼得有点抹不开面子。而后,再次将话题拉回到帝位继承人上,“汝能庸命,践朕位?”,帝尧当众逼问四岳“你们能够尽职尽责继承我的位置”。四岳比较识趣,表示没有觊觎帝位的野心。
在帝尧的一再威逼下,众臣推出了民间的虞舜,“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当时,虞舜应该是大臣们寻找的一个替死鬼。(“矜”地解释很关键。联系上下文应作“夸耀”解释,虞舜因孝名噪一时。)
帝尧无奈试用虞舜,先是许配了两个闺女给虞舜,而且还让九个男子伴随虞舜。原本帝尧指望儿女们能够从内到外全方位监控虞舜。岂料“偷鸡不成蚀把米”,帝尧不仅赔了两个女儿,九个儿子也被帝尧征服了。
帝尧再次安排了虞舜“和五典”、“入百官”、“宾四门”、“入山泽”等等各种工作任务。“汝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汝登帝位”,经过长达三年的考验,虞舜终于得偿所愿(“矜”字说明虞舜很善于做舆论工作)。
从此来看,虞舜承继帝位固然是其智慧道德高尚,而帝尧应该并非真心愿意让位。
帝尧为什么被逼退位了呢?估计与其用人不当有关。
“八恺”与“八元”,为高阳氏和高辛氏的后人,均是“有才子”,然而“至于尧,尧未能举”。帝鸿氏、少皞氏、颛顼氏“有不才子”,“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
帝尧既不能很好地任用才能的人,又对才德低劣、品行败坏的人无能为力。而虞舜在三年考验期间,不仅很好地任用了八恺、八元,还流放惩罚了“不才子”。
正是这明显的对比,天下对帝尧失去了信心,也是因此帝尧不得不让位给虞舜。所以,与其说是“禅让”,不如说是被逼让位。
功高震主逼退位
再看看关于帝舜让位大禹。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同样,帝舜的儿子商均虽然不是继位理想人选,那么帝舜就没有其他子嗣了?为什么非要选择大禹呢?而且还是早早地让位,帝舜让位“十七年而崩”。
这里面肯定藏有玄机。
在《夏本纪》中,大禹治水取得成功之后,“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长达十四年的辛劳,成功治理了水患,天下也出现了太平景象,帝尧赏赐了大禹。
按说天下太平无事,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载入史册了。但是,司马迁却将一次朝会写进了史册。“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司马迁不会无缘无故地记载这次朝会,看似平常的朝会却充满火药味。
本应是四人对话,但主管刑狱的皋陶却成主角。皋陶“述其谋”,应该是阐述他的政治理想,或者说是述职演讲。大禹赞同了皋陶的观点,而且还想象着皋陶美好的愿景。
帝舜谓禹曰:“汝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淮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史记·夏本纪》
这段中几个关键词:“昌”是美的意思;“孳孳”解释为勤勉、努力的样子;“难”意思是诘问。
在朝会上,帝舜态度会峰回路转,直接批评了大禹的花言巧语。大禹表示自己无话可说,就天天想着怎么勤勉努力,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皋陶听到大禹所说,为何会当面发起诘难?莫非皋陶与大禹互为政敌?
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大禹趁机讲了自己是如何兢兢业业治理水患,并妥善安置了灾民和传授种植五谷之法。
“然,此而美也。”皋陶语气缓和了许多,看上去似乎漫不经心的话语,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大禹此时已经深得民心了。
再继续的对话似乎更加明显,大禹表示在治理水患的同时,已经完成了扩张领土、任命诸侯、平叛苗顽等等。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次朝会的最终结局,在法律从面上,大禹被塑造成百姓的行为准则。
紧随其后,“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大禹成了接班人,而且帝舜退位后到荒蛮的南方巡游(难道不是被流放了?),最终客死异乡。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皋陶在这次朝会表现积极,这就是原因。可惜,皋陶寿限太短,没有等到帝禹退位就早早地结束了生命历程。
如此,“禅让制”勾画的退位让贤还是那么和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