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总以为汉景帝很仁慈,但实际上,他比汉武帝要狠得太多。
周亚夫,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官至太尉,而周亚夫也争气,自己在汉景帝一朝也当上了太尉,而且还因为平定吴楚七王之乱立下不世大功,在整个西汉的地位中,丝毫不逊色于父亲周勃。
可就是这么一个功臣,最终却无奈地“绝食而死”。
事实上,周勃的晚年也过得非常不体面,周亚夫和周勃两父子,不论是地位还是结局,都有很相似的地方。
先说周勃。
在吕后去世后,周勃和陈平都坚持扶代王刘恒登基为帝,于是扫荡诸吕、拒绝齐王入京,在几乎不可能册立刘恒的情况下,让刘恒入主长安,成为皇帝。
因此周勃有着辅佐刘恒的不世之功,在刘恒登基后,对周勃非常关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掌权的乃是刘恒的舅舅薄昭,他和周勃的私交很好,这让周勃在朝廷上做什么都一呼百应,久而久之,周勃就觉得自己连丞相都能当一当。
于是周勃便有了这个诉求。
可刘恒深知周勃根本没有当丞相的能力,甚至因为周勃越来越嚣张跋扈从而排斥周勃,为了打击周勃,刘恒决定就让周勃先“如愿以偿”坐上丞相之位,等到周勃犯错之后,刘恒再一并清算。
没错,就是清算,即便是被后世人歌颂良善的汉孝文皇帝,都一样有着深沉的心术。
果不其然,周勃当上了丞相后更加目中无人,他试图垄断朝纲,但因为能力不足,最终无法实现野心,后来退下了丞相之位后,竟然被刘恒的一纸“致仕令”给强制退休了。
刘恒的做法是周勃乃至于整个朝堂都没人想到的,因为刘恒处理周勃时的态度,与刘恒对待其他大臣们时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刘恒不是什么软柿子,而周勃此前积累的仇恨和过错太多,根本没人能声援他,所以只能遵命回封地养老。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刘恒的招数还在后面。
不知道为什么刘恒如此忌惮周勃,就连周勃回到封地后,刘恒都要派人隔三岔五地“拜访”周勃,事实上就是毫不掩饰的监视,刘恒的行为激起了周勃的剧烈反应,每次接待来监视的官员和使者的时候,都穿上盔甲严肃对待。
周勃自以为能够震慑众人,却不知道正中刘恒下怀。
有人举报周勃意图谋反,证据是周勃披甲带刀,众目睽睽之下,他还真的没法解释,于是刘恒自然而然下令让人逮捕周勃进京,周勃在朝堂多年,他自然知道,这一去,他就没办法回来了,所以他还是央求到了薄昭和薄太后那里,让他们帮忙求情阻止。
而薄氏姐弟也确实出面摆平了此事,面对母亲和舅舅的双重压力,刘恒留不下周勃,只能释放他,但周勃的晚年也因此变得小心翼翼的。
之所以要说周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分析周家人一贯的性格还有刘家人一贯的作风。
首先,周勃本人肯定是有问题的,他的性格、行事手段问题就很大,所以当周勃被刘恒处理时,这件事并不值得可怜。
其次,刘恒的城府深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面对功劳和地位这么高的周勃,刘恒都能步步为营把他架空甚至令他地位威望尽失,所以刘恒的心也是狠的。
而汉文帝和周勃这对“冤家”,竟然在几十年后又发生了一段轮回,成为了汉景帝和周亚夫。
人说龙生龙凤生凤,汉景帝比起汉文帝有更果断的决心,周亚夫也是,比起周勃的性格耿直,周亚夫简直达到了社交牛逼症的地步。
什么?皇帝来军营视察?
我不管谁来,军营里我最大,让将士们都不允许下跪。
这是周亚夫在细柳军营曾经做过的真事,当时当皇帝的还是汉文帝,虽然汉文帝针对周勃,但对于周勃的儿子,汉文帝没有把这段恩怨转嫁到周亚夫身上,甚至,当周亚夫在军营命令将士不许给他下跪时,刘恒表现得非常开心,直呼周亚夫是西汉的未来。
也不知道刘恒这种豁达的态度是演的还是真的。
假如是真的,当他面对周亚夫又再做出类似于周勃低情商的行为时,他都能秉公看待,那他确实对得起千古一帝的说法。
可汉文帝好说话,汉景帝却未必了。
周亚夫情商不高,这是周亚夫在朝当官的背景,不过周亚夫这个人,军事能力和策略都很高,所以被汉景帝倚重,周亚夫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担任太尉、领兵平定七王之乱,这是一项足以超过他的父亲周勃的伟大功绩,所以周亚夫也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和他父亲重合的位置。
他竟也要当丞相。
但这个丞相,到底是周亚夫主动提出要当还是汉景帝安排的,史书没有详细说明,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周亚夫此人的性格并不适合当丞相,这件事情汉景帝是知道的,所以这是不折不扣的“故技重施”。
试问丞相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特立独行的政见吗?
其实是对皇帝的大力支持以及辅佐才对。
所以自古以来,皇帝都不喜欢册封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当丞相,即便是和自己意见相合的人,当了丞相久了,都难免会产生矛盾,这便是经典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可不管怎么说,周亚夫表现根本就不是一个圆滑的人,暂且不说他对皇帝怎么样,他对待朝廷官员都是一副绝对为公的态度,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啊,可周亚夫不是混民间的,他是混朝堂的,他更需要玲珑心来互相周旋,这样才能真的把事办好。
公元前152年,周亚夫当上丞相不久,果真就“惹事”了。
周亚夫惹了两件事,都直接触怒了汉景帝。
第一件事,就是废立太子之事。
汉景帝本来是没有嫡长子的,所以庶长子刘荣就成为了储君。
可汉景帝的宠妃王娡却把汉景帝迷得神魂颠倒,汉景帝爱屋及乌,看着和王娡的儿子刘彻也越来越顺眼,加上姐姐刘嫖从中周旋,汉景帝决定,废掉太子刘荣,然后再立王娡为皇后,刘彻因此可以成为嫡长子,就有名正言顺当太子的资格了。
这件事,本来绝大多数人都同意,可周亚夫却跳出来了,他严词拒绝。
有一个词叫“审时度势”,当一个人要做一件阻力很大的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和他抱着同样想法的人有多少,能不能借力完成,其次,还要分析这件事情跟自己的职责有没有关系,自己的权力应不应该滥用在这种地方。
而周亚夫,就是犯了没眼力见的毛病。
他反对了汉景帝的决定,这就等于不允许汉景帝与自己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从家庭和感情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汉景帝的家庭私事,外人其实没有什么反对的资格,可周亚夫却拎不清,非要在这件事上执行一下丞相的职能。
但有谁能附和周亚夫?
因此,汉景帝依然立了王娡为皇后,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周亚夫跳出来了,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还惹得一身骚。
也是从这件事中可以推测汉景帝让周亚夫当丞相,无非就是有两种可能:
一、他知道周亚夫性格耿直,他希望能“驯化”周亚夫,让周亚夫服从皇权。
二、他看周亚夫不顺眼,但周亚夫劳苦功高,他必须用一些方法除掉周亚夫,就像汉文帝赶走周勃时候一样。
至于说什么“汉景帝也没想到周亚夫这么不给面子,是完全是汉景帝错付了”的说法,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把皇帝看得太蠢了。
皇帝和周亚夫经常相处,对周亚夫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仅在史书上了解周亚夫的我们,汉景帝又怎么可能没想到让周亚夫当丞相的弊端呢,这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当的,丞相仅次于皇帝,是一国之权力次级中枢,必须得谨慎。
假如汉景帝真的是想驯化周亚夫,那么周亚夫的行为让他失望了,假如是想让周亚夫犯错从而除掉他,那不得不恭喜汉景帝,他成功了。
可经过此事,周亚夫还是没有被汉景帝撸掉,仍然在丞相之位,真正让周亚夫走上“绝路”的,乃是“匈奴封侯”事件。
匈奴封侯事件,是因为有五个匈奴的贵族带着人马投奔到汉朝来,而汉景帝为了拉拢匈奴人树立好的名声,从而决定给这五个匈奴封侯,汉景帝的这个安排其实跟匈奴人将汉朝的叛将册封为王是一个道理,都是互相的人才拉拢政策。
可周亚夫就跳出来了,他认为站在忠诚的角度,不应该册封这五个匈奴人为侯,不然会滋长叛徒的嚣张气焰。
周亚夫说的有道理,但却不适用于这个场合,因为这属于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所以当周亚夫反对了汉景帝之后,汉景帝直接愤怒地否决了周亚夫的意见,他斥责周亚夫迂腐,而周亚夫也脾气很硬,直接提出致仕,也就是告老还乡,汉景帝面对周亚夫的态度立即答应了。
于是乎,周亚夫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家了。
当周亚夫回家,不论汉景帝此前对他是想做什么,目的都几乎达到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汉景帝还是想着再给周亚夫一次机会,他直接让周亚夫进入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周亚夫“明白”道理没有。
于是汉景帝故意不给周亚夫安排筷子,表现出“羞辱”周亚夫的意思,事实上也并不是羞辱,汉景帝只是想看看,周亚夫能不能读懂背后的深意,可谁想到周亚夫竟然气冲冲地问太监筷子后,汉景帝对周亚夫说,我宴请你来吃饭,你还是不开心吗?
周亚夫把汉景帝这句话视为对他人格的羞辱,于是周亚夫便自行行礼之后就告退了,丝毫没给汉景帝面子。
看着周亚夫走掉的身影,汉景帝不断惋惜。
因为他明白了,周亚夫根本不可能服从于皇权,他有他的傲,他的孤,而汉景帝,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人来和皇权做对。
于是乎,针对周亚夫的“调查”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周亚夫的儿子给他准备了数百套盔甲,这都是日后给周亚夫“殉葬”用的,属于是阴物,可却有人非说周亚夫意图谋反,后来审讯的周亚夫的廷尉直接嘲讽周亚夫即便不是在人间谋反,那也是想到地下谋反吧。
这句话把周亚夫说得无言以对,周亚夫也看出来了,没有汉景帝的示意,堂堂廷尉怎么可能敢如此羞辱一个前太尉、丞相呢。
事实上,周亚夫根本不可能被定罪,但朝廷就是有人隔三岔五地去“调查”周亚夫,让周亚夫非常痛苦。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已经感到似曾相识的招数了。
对的,周勃当年,就是被这么整的。
所以周亚夫最终绝食吐血而亡。
站在皇权的角度来说,周亚夫的死,很难得到公允的评价,汉景帝未必舍得周亚夫,但周亚夫不能为他所用,不得不死。
事实上,比起汉武帝后来的霸道皇权,汉景帝早就先上过一课了,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后来汉武帝的皇权专政,更加地炸裂无边,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人,深沉的城府可以说都是一脉相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