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写下一首边塞词,欧阳修读后发声嘲讽,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范仲淹写下一首边塞词,欧阳修读后发声嘲讽,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天生有梦 访问量:4319 更新时间:2024/2/28 8:47:43

北宋名相范仲淹,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号称千古第一位“文正公”,词开宋代婉约、豪放二派之先河。生平存作五首,全部都成了词中绝品。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晚他二十年当上宰相,也是苏轼父子三人推出的继“孔、孟、荀、杨、韩”之后的“儒学第一人”,王安石称他是“古文中的‘江河、日星’”。

二人一位是“王佐之才,一世之师”,另一位是“一代儒宗,盖世名臣”。他们

同为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一代宗主,谁知道仍然逃不过“文人相轻”。

问题出在范仲淹生平最出名的一首词上,这首词正是为他身后赢来巨大声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渔家傲·秋思》。

一、《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一首词,被认为是

把唐朝边塞诗的思想情感引入宋词的典范之作。

在这首词中,范仲淹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大漠战场上,秋天的风景图画。

画中描写的各种景物,对战场上的将士们来说是“陌生的”,它们与家乡的风景大异其趣。按照时序推断,当初将士们出征的时候,应该是在一个春天。

曾经有一群大雁跟着北宋的部队,一起到达了西北战场。转眼间,时间来到了秋天。战事还未结束,大雁们头也不回地飞向温暖的南方,只在当地留下一群思念家乡的“征人”。

一千座高山形成的屏障,阻隔了征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征人极目能见之处,只剩下了长烟、落日,与一座孤城。

西北边疆地域上的宽广与人烟寥落的荒凉感受,衬托出了词中人绝望与孤独的心境。

千百年来,词中宏大、悲壮的意象,曾经感动了无数天涯羁旅客。

大家都觉得这首词写得太好了,

上半阕写风景,悲壮雄浑;下半阕写人事,铁血柔情。可是唯独欧阳修有不同意见,他看完这首词,却嘲讽范仲淹写的是“穷塞主之词”。

欧阳修在北宋文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地位有多么显赫呢?这么说,“唐宋八大家”一共就8个,除开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外加他自己,余下的5个都可以算他的门人。

所以欧阳修说范仲淹写的是“穷塞主之词”,后来就真的有人信了,也跟着说范写的是“穷塞主之词”。大家都知道他“穷塞主”一说是在贬低范仲淹的词,但是却不知道什么是“穷塞主”。

于是后世有欧阳修的追随者在“穷”字上做文章,批评范仲俺。比如明初的《归田诗话》中就说:“然语句虽工,意殊衰飒。以总帅而所言若此,宜乎士气之不振,所以卒无成功也!”

意思是说,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写得太丧了,它存在一个“政治不正确”的问题。

范仲淹是宋朝军队的元帅,写这么丧的词,怪不得士气不振,要打败仗!

北宋魏泰在《东轩笔录》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欧阳修看不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有一次王素要带兵出征,欧阳修就故意写了一首《渔家傲》送给王素,词中有一句:

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欧阳修写完了自己很满意,看着王素得意地说:“此真元帅之事也!”看到没有,这才是真元帅该干的事,意思就是说,范仲淹是个“假元帅”。

但是欧阳修这么理解边塞诗,显然是狭隘了。

欧阳修一生没有从军打过仗,范仲淹可是实打实地带过好几次兵

。并且他还在西北边塞上改革军制,戍边屯田,使附近的少数民族归顺。

在具体作战方面,

范仲淹在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三月前后,还曾经亲自指挥将领任福大破白豹城,逼迫入侵保安的两股西夏兵撤军。

所以说范仲淹是在战场上有着“真实战绩”的“真元帅”,说他“士气不振,卒无成功”其实是不客观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面表达的征人思想的情形与个人际遇的不幸,也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戍边、打胜仗是为了替国家争光,但是这与思念家乡与亲人一点都不矛盾,这就是真实人性的反映。

二、欧阳修为何会这么认为?

按照欧阳修对军旅诗词的理解,似乎这类诗词就不应该写英雄还有“儿女情长”的一面,而是只能写“铁血丹心”的一面。

写了,那就是“政治不正确”;写了,就不是“真元帅”了。有这种看法,

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理念不同。

宋代重文,但是国家统治者主要是希望文人能运用自己的才华,写一些有利于政治统治与儒家思想的诗文。

但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寒士们,又总是想写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文,借以引起朝廷对下层人民的关注。

欧阳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幼年的时候,他的家庭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是父亲和叔父都是推官,算是国家公务员。

欧阳修读书很厉害,他在二十三岁时就已经进士及第,对于仕途而言,虽然他也经历过贬谪,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吃过的苦头远不如出身底层的范仲淹多。

所以

当范仲淹运用“现实主义”精神来创作诗词的时候,欧阳修却站在统治者的视角去俯瞰范仲淹的词。

欧阳修显然认为,边塞诗里的军人个个都应该是铁打的,即便不是铁打的,也应该有那种“铁血精神”。因此只有这样才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教化全体士兵。

但是

范仲淹自己参过军

他丝毫不怀疑自己与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他并不认为将士们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他们更缺少的其实是“人文关怀”。

用弗洛伊特的说法来讲,就是欧阳修希望看到的“真元帅”,是一个“超我人格”的体现。而范仲淹写出来的“元帅”,是一个体现“自我人格”的体现。

其实

欧阳修这个人是有点奇怪的,因为从他对《渔家傲·秋思》的评价来看,他似乎不太懂得感情这回事,不过事实上他在生活中就特别爱写“艳情诗词”。

欧阳修有一首著名的艳情词,叫做《生查子·元夕》,词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个千古名句,小儿女最爱引用。

欧阳修还又有一首《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写一个女的因为遇到涨水,不能划船去江面上和爱人偷会。

于是少女就暗暗发誓说:“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个人认为这首词,堪称宋词中写偷会的词里的一绝。

但是儿女情欧阳修懂,一说到别的情,他就不懂了。又或者他并不是不懂,只是一心想着诗词的“教化”作用,看不得正经写军旅的诗词中出现了人性与真情。

结语

清初有一个学者评价欧阳修时说他:“有功于文,有罪于诗。”

欧阳修古文写得好我们都知道,且不说三苏和王安石是怎么吹他的。

就说《卖油翁》、《醉翁亭记》什么的,要是写得不好,也不能选进我们的语文课本,叫我们背得个死去活来了。

说到他欧阳修的诗词,其实也有一两首比较出名的。虽然看上去都有“偷会流”的嫌疑。就算他的诗比起别的诗人来说写得肉麻吧,可为什么要说他“于诗有罪”呢?

原来欧阳修得势的时候,在北宋的诗坛搞了一个改革。把那些写诗写得不那么“直白”的,全部一竿子打死了。

因为欧阳修自己喜欢韩愈那样的诗文,于是他拿过来发展了一下,就造成了后来的宋诗“以文为诗”直接用古文的手法来创作。

比如欧阳修有一首《再和明妃曲》是这样的: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通篇白话文,什么“意象”,什么“意境”,通通没有。比喻也只有最后“狂风”二句有一丢丢,这个在古诗中大概要算是“押韵”的“梨花体”吧。

论及这首诗的思想内涵,看通篇的意思,对王昭君也不存在同情,而只是在责怪朝廷管理上的疏漏,才让画工捣鬼,错失了一个美人。

整首诗写到最后,

欧阳修还让明妃要自认倒霉,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怪到皇帝的头上,简直是奇怪得很。

因为欧阳修地位崇高,八大家中有五家一起吹他。而他又喜欢这样的风格,于是宋诗开始不重视修辞与想象,更偏重于理性和逻辑,结果导致艺术魅力大减。

虽然宋诗风格的“走偏”不是由欧阳修一个人的过错造成的,但是这样的风格确实是从他开的头。于是千百年后,我们提起诗来只说唐诗,宋诗都排不上号了,所以说他是“于诗有罪”。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他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批评,就会发现欧阳修这个人,可能古文写得还不错。

但是,

欧阳修在文学方面缺乏一些艺术想象与审美能力,不然他也不会纠结“寒山寺有没有夜半打钟”了。

显然,欧阳修认为文章只应该为政治服务。抒情与想象是不必要的,为了达到政治说教的目的,有时连“真情实感”都是不必要的。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作家张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岳阳楼记》叫板范仲淹,读罢高低立判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范仲淹

    导言:作家张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岳阳楼记》叫板范仲淹,读罢高低立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这句天下为公的名言,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并且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了教材之中,相信很多人对于这篇文章都记忆犹新。当年在读这篇散文时,我感觉好像就站在了岳阳楼前,景色尽收眼底,不得不赞叹范仲淹的高水准,

  • 他英勇善战,范仲淹称其为“良将”,敌人称其为“天使”,可惜没有逃脱名将的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范仲淹

    这个人其实历史上大大的有名,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他这个人一生可谓波澜,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后来成为朝廷中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有成绩,再加上皇帝不是那么昏庸。在北宋时期,那是个重文轻武的年代,武将的地位很低,士兵那就更低了,狄青呢,从小就喜欢练武,尤其喜欢骑马射箭

  • 一个文人操着武将的心,范仲淹搞庆历改革,目的其实不只是吏治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很多人读书时的座右铭,这句话出自于范仲淹之口,作为一个文人,范仲淹的作品脍炙人口。而在历史上,出身文人的范仲淹,一心想要在政治方面立下功劳,并且曾在中国历史上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改革,虽然他的改革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值得赞赏。提到他的庆历新政时,人们

  • 宋朝女子早年丧夫,苦情再嫁,生了一个儿子世人皆知,名叫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范仲淹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劝以诈;示之以俭,示以奢;贻之以言,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谏议的人。他家里有一匹烈马,极难为人们所驯。但有一天陈谏议却发现这匹马失踪了。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匹马被卖

  • 民闹饥荒商人趁机哄抬物价,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米价再涨一倍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对于百姓来说,有个体察百姓疾苦的父母官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底层的百姓,如果父母官都不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生活上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历史上,范仲淹就是这么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在百姓眼中,他一直为百姓发声,为百姓的生计担忧,是人们心中的好官。范

  •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范仲淹

    引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怀旧》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无比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人们就会挨饿,甚至会被饿死。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从来没有解决过粮食问题,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表面看上去是赵王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才输掉了战争,其

  • 《清平乐》“承包”9年语文书!苏轼最多!范仲淹《岳阳楼记》难背!

    历史人物编辑:教育孩子方法分享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开播之后,很多网友才意外发现这赵祯身边居然有那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有写从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认识了!而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依然躲不过被他们支配的恐惧!因为!我们必须得被他们写的文章!也就是我们9年义务教育语文书里面必备的古诗词和古文!如今有些人已经大学毕业了,看到这么多名人,依旧还是会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范仲淹

    导语:江山辈有才人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或是良才将帅,无数种有趣的灵魂燃起了精彩的时光画卷,构建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有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洒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范仲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