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相比秦桧陷害岳飞,很少人提欧阳修陷害狄青,这是为什么呢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很少人提欧阳修陷害狄青,这是为什么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摩尔历史 访问量:1708 更新时间:2023/12/27 11:55:07

欧阳修弹劾狄青,致使狄青失势,狄青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但最早拿欧阳修陷害狄青与秦桧陷害岳飞相提并论的,应该是清人昭梿。

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说:“欧阳公(欧阳修) 露章劾之(狄青),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借人才之道? 狄公(狄青) 终以忧愤而卒。其后贼桧(指秦桧) 得以诬陷武穆(指岳飞) 者,亦袭(欧阳修) 故智也。”

但是,有些书认为,欧阳修之所以弹劾狄青,不是害狄青,而是为了保护狄青。

比如,《宋史.欧阳修传》是这样记载的:“修(欧阳修) 请出之(指狄青) 于外,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载:“(欧阳修) 欲乞罢青(狄青) 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弹劾狄青的奏章有:《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

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言人所难言,见人所不见,只缘宋承五代之后,欧公不得不为过虑,然亦回护狄公”。

但是,现在我们读欧阳修这三份奏疏,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很难看得出有什么“回护”之意。

不说别的,单拿一句“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来说,这“国家未萌之患”,分明就是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啊。

篡位,那可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大罪,欧阳修把这顶骇人听闻的大帽子往狄青身上戴,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么“回护”之意的。

狄青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当然会被吓得半死了。

而当宋仁宗看了欧阳修的奏疏,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的心理压力就更加大了——皇帝这么做,摆明了就是相信了欧阳修的话,怀疑自己有篡位野心了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狄青郁郁而终了。

不用说,就是被吓死的。

那么,后世为什么少人提欧阳修这个害人的行径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欧阳修与狄青并无私人恩怨,他是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触目惊心于唐末五代各藩镇的拥兵自重、威胁中央,见惯了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之类的上位方式,他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具有一定正义性的。

二、欧阳修主观上并非要置狄青于死地,而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重现。所以,茅坤等人才会说欧阳修削减狄青的权势,是“爱护”狄青,避免他居功自傲,走上篡位的罪恶道路。

三、狄青是死于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血腥味不浓,引起关注度不高。

我们再来看看臭名昭著的秦桧。

秦桧陷害岳飞,一方面是要报答金人对他的不杀之恩,另一方面是和金人在做一笔肮脏的交易——“杀(岳)飞始得和议”,即是在落实和贯彻其一贯的投降路线。

还有,秦桧陷害岳飞,施行了残暴的“拉胁”酷刑,还斩杀了张宪岳云,流放岳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刀光血影,朝野震慑,影响力巨大。

所以,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补一句,明末袁崇焕赴双岛悍然行凶、残暴杀死边将毛文龙,倒有秦桧杀岳有几分相似。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因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狄青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宋一朝都与“懦弱”、“屈辱”等贬义词所挂钩,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说出有所作为的皇帝。反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却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嬉笑谩骂的主角。不光皇帝如此,放眼整个宋朝,除了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我们似乎很难说出其他的名将。之所以出现如此

  • 从狄青之死可以看出无论如何宋朝都是一个瘸腿的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狄青

    今天如果有人讨论宋朝,肯定有人会说宋朝是天堂,政治仁厚而开明,但是从狄青之死我们却可以看出宋朝并非一个健全的王朝,而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宋朝对外的弱势。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

  • 他是一代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何三次诋毁北宋名将狄青?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狄青

    这个人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臣,估计他的《醉翁亭记》好多都读过吧,没错他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个文人,也是北宋名臣,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而狄青呢,相信大家更了解,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武将,战功赫赫,为人有十分的谨慎,从不骄傲,可这样的一代名臣为何要诋毁这样的一位名将呢,

  • 狄青乃一代名将,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却遭欧阳修等人诬陷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狄青

    这是北宋“国策”所致,唐以藩镇割据而亡,五代十国不过数十年却换了好几家皇帝,原因便在于武将以兵权篡夺江山。哪怕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原是后周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又欺后周恭帝年幼,所以才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这才当了皇帝。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也一直害怕手底下的武将有样学样,

  • 狄青作为宋朝名将,为何会遭到士大夫的排挤?原来他触动了祖制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狄青

    宋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他出现的非常严重的断层,它军事力量强大的时候,那么肯定会缺少一个合格的政治统帅,而当政治统帅杰出的时候它又缺少能够实现天下的军事才干。这种现象可谓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奇他的政治现象很多历史学家不仅为此感慨宋王朝可能是真的中了一个诅咒,即保证它自身皇权安全的同时也

  • 大宋战神-狄青,文人眼中的贼配军,重文抑武至此,宋怎能不亡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狄青

    狄青一、年少入伍公元1008年,狄青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当地民风彪悍,习武成风。狄青因此习得了一身的好武艺。狄青在狄青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失手伤人,依律要被重判。未成年的狄青主动请缨,为哥哥顶罪。宋朝实行募兵制,军队除了主要招募失地农民外,还从罪犯中挑选一部分身强体壮的人入伍。最终,狄青被刺

  • 宋太祖重文轻武,宋朝名将狄青因为这些奇葩理由被贬,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狄青

    我们中国历史一向都讲究文武结合,马背上打天下,文章中求太平。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让他长远的发展下去。这些毕竟都是我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结果,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存在试验期,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宋朝。因为之前在五代十国那个时期都是武将在治天下,所以社会很混乱,百姓生活不安定,所以宋太祖

  • 此将军被誉为当代狄青,疆外血战,马革裹尸,二十万父老含悲跪迎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狄青

    1942年夏,一群衣衫褴褛的中国士兵步履艰难地穿行在缅甸的原始丛林中,他们一个个饱含着热泪,面露坚毅的神色,轮流抬着一具已经腐烂的尸体,在缅甸找不到棺木,将士们就把军装脱下来裹在这具尸体。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士兵、尉官、校官,一件裹一件,层层叠叠……无论荆棘丛生,道路怎么难行,他们都不肯放弃这具尸

  • 大臣:狄青要谋反!皇帝:何出此言?大臣:他家狗头上长龙角?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狄青

    大臣:狄青要谋反!皇帝:何出此言?大臣:他家狗头上长龙角?自我国秦汉之际开始,华夏这片土地上无论王朝怎样的更迭,汉人由来已久的那种尚武传统却是不曾改变或是减弱,尤其是汉朝之际,可以说是达到了尚武风气的巅峰,然而在到了宋朝之际,因为出于对统治地位的担心,有着极为严重的“重文抑武”的思想,使得朝堂之上武

  • 狄青,死于政治谋杀的名将,宋朝为何容不下一个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狄青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王铚编写的《默记》,是韩琦怼给部下求情的面涅将军狄青的。当然,从狄青和韩琦的品行来看,这个出了名的“狄汉臣受辱事件”似乎也不太可能发生。但是,王铚却用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无比扎心的事实,那就是整个大宋朝对军人群体的蔑视与警惕。狄青,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帅到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