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因何而死

狄青:20年精忠报国,50岁客死他乡,北宋第一名将,因何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国庆 访问量:2782 更新时间:2023/12/27 11:51:59

在很多人印象里,有宋一朝都与“懦弱”、“屈辱”等贬义词所挂钩,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人们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说出有所作为的皇帝。反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却成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嬉笑谩骂的主角。

不光皇帝如此,放眼整个宋朝,除了北宋的“杨家将”、南宋的“岳家军”我们似乎很难说出其他的名将。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这就要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原由说起了。

公元959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以契丹侵犯边境为由,利用皇帝柴荣驾崩,少主国疑的契机,率领大军北上抗敌。待大军行进至陈桥时,赵匡胤的幕僚石守信赵普等人,将黄袍披在他身上,尊其为帝,代周立宋。

在成功登基后,心有余悸的赵匡胤对身边将士疑心也愈发严重,在与丞相赵普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时,两人达成了共识——不能让武将权力过大。

“囚犯少年”统军

公元961年,刚登基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与自己征战多年的禁军将领。酒宴之中,热闹非凡,可唯独有一人不太高兴,这便是皇帝赵匡胤。

众将见此不解地问:“陛下为何愁容满面呢?”这一问正中赵匡胤下怀,他踉跄站起身来,哭诉到自己的担忧,在拜谢众将军扶他为帝的同时也表露出自己对他们的担心,害怕“黄袍加身”的戏码在自己身上重演。

一时间,席间上顿时了无生趣,众将面面相觑,无不心惊胆寒突,连醉酒的将领也不敢发出声响。到了第二天,众将或以身体抱恙、或以无心带兵为由纷纷上奏请求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这便是史书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从此,自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来,宋代便开始了长达近300年的“重文轻武”政策,终北宋一朝,也鲜有名将。

1004年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以辽向宋称臣,宋给辽岁币为结局,收复燕云十六州终究还是北宋朝廷的黄粱一梦。直到宋仁宗时期,一个年轻的囚犯登上了北宋的历史舞台。

1022年,年仅12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这个少年皇帝天性仁厚,对人和善,很小时便展现出仁君的姿态。几乎同一时期,在汾州西河,也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因为家乡常年受敌人侵扰,他开始学习狩猎技巧,练就了一身武艺。

当时的北宋边疆汾州时常被周边游牧民族侵扰,加上当地吏治混乱,年轻气盛的少年在一次与人争吵时失手将乡人打成重伤。很快便被官府拘捕,并被实施了黥刑,发配到京师充军。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恰巧,精通骑射的年轻人幸运地被分配到骑兵营。聪明的少年很快意识到,这次充军反而会是自己改变命运,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虽然作为配军,但少年还是每日刻苦训练,起初的几次小行动他也冲锋在前。

很快他便得到了长官的青睐,当问及名字时,这个年轻人总会气势十足回答道:“汾州人士,狄青!”

年轻的狄青很快因为作战勇猛,被选入都城禁军骑兵,负责拱卫皇宫。在“御马直”这个官位上做了14年,到1037年,29岁的狄青成为了御马直将军的贴身近卫。并在此期间多次带兵出征,名动京师。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公然起兵脱离北宋统治,建立西夏国。正值青年的宋仁宗立即召集文武商讨出征事宜,在将领人选上,狄青因有勇有谋得到众多官员的推举,宋仁宗因此命狄青负责戍边战事。

初出茅庐天下惊

据记载,此战狄青十分勇猛,西夏军很快溃逃而去。当宋军乘胜追击之时,却发现西夏军撤退放缓,狄青马上勒令收兵据守。

事后宋军在前方探查时才发现在宋夏两军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极易设下伏兵,若当时宋军继续向前,全军覆灭也不无可能,从此狄青在军中的威望极高。

此次与西夏军的交战中,狄青居功甚伟,但因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狄青至战争结束时也未受到相应的提拔。

宋夏战争结束后,正值壮年的宋仁宗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皇帝赵祯大胆用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名臣。也就是在这时,狄青遇到了一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1040年,经过当朝大儒尹洙的引荐,狄青认识了当朝宰相范仲淹。两人对彼此都久仰大名,范仲淹对这个年轻人极为赏识,但出生边疆又戎马十年的狄青言行却很轻浮,指挥作战上多战术胜利却无战略胜利。

两人分别时,范仲淹寓意深长地赠给狄青一些古籍,而狄青也深知宰相此举的用意。正如三国时期的吕蒙一样,狄青从此手不释卷,对行军打仗也有了新的看法。

1042年,经过范仲淹、韩琦等名臣的举荐,狄青升任秦州刺史。宋仁宗对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将领很是好奇,于是便想召见与他谈论兵法战事。

可还未等召命下达,西夏军便又来扣边。狄青再次受命出征。这次出征用足足了两年的时间,狄青再次带着赫赫战功回到朝廷。兴奋不已的宋仁宗亲自下诏提拔狄青为禁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从此,狄青经常面见圣上,两人常常彻夜长谈。面对自己所受的黥刑,狄青毫不避讳的说:“臣乃有罪之人,但陛下不问臣的过失,仍以重用。臣脸上这道疤痕,正可以彰显陛下不问身世,唯才是举的贤明。”

随着两人关系的不断升温,狄青很快做了枢密院副使,成为宋朝军队的最高长官之一。

此后,狄青仍常年征战四方,平定岭南叛军。戎马半生参加大小战役二十五场,身中八箭。可谓一生为宋朝鞠躬尽瘁。成为重文轻武的宋朝里耀眼的将星。

一代名将英年早逝

宋词有云:“高处不胜寒”。当一个武将做到了枢密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明显违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狄青自然遭到了诸多文臣的口诛笔伐。甚至有些文官说,狄青家的狗生了两个角,是对大宋的不详之兆。因此上奏罢免狄青。

宋仁宗起初对这种言论嗤之以鼻,但不久后,京师发生洪涝,狄青举家迁至大相国寺,定居佛殿。仁宗因此认为狄青做事轻浮,结合之前的种种控诉。宋仁宗下令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他调离京师,出任陈州。

在很多人看来,狄青此举并非轻浮不懂礼,而是一种智慧,一种急流勇退的智慧,是为寻找保全名声与性命的最优解。就在被贬的第二年三月,为大宋征战30年的一代名将狄青,因嘴角毒疮迸发而死,享年50岁。

至于狄青为何英年早逝,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狄青的死与宋仁宗有着很大的关系。

“重文轻武”国策始终贯彻着整个宋朝,狄青只不过是皇帝用来防止文官做大的一枚棋子,等到皇帝达到自己目的后,狄青作为武将便成了皇帝的肘腋之患,再无作用。

虽然得知狄青死讯时,宋仁宗痛泣不止,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武襄”,但这只不过是鳄鱼的眼泪罢了。

也有一些人认为,狄青的英年早逝要追究到宋仁宗的文官集团。狄青始终是一个武将,只懂得带兵打仗,根本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文化知识,面对群臣的攻击,狄青只能一味处于被动。

最后只得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皇帝,而皇帝为了平息文臣集团,便只能顺从他们的意愿,将狄青逐出中央。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狄青的死是他自己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在仁宗朝时,宰相范仲淹与韩琦产生过严重的政治分歧,而狄青在这时却选择了支持韩琦,惹怒了曾经提拔他的范仲淹。

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上司庞籍,狄青为了枢密院正使之位与已经担任宰相的庞籍闹得很不愉快。最终狄青不听劝告接过了枢密院正使这个烫手山芋,庞籍自此与之交恶。

狄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接连得罪两位宰相,这让他在朝堂上变得更加孤立无援。

如今看来,狄青无疑是一个悲情英雄,从囚犯到一代名将,最终落得个被贬陈州,毒疮发作而死。看似皇帝宋仁宗、文官集团、狄青自己都难辞其咎。

但更深程度地想,出现这种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一个国家离不开文官、也离不开武将,而宋朝几乎病态的制度创造出狄青、岳飞等悲剧。也许狄青的毒疮会让他死亡,但宋朝制度上的毒疮,又有多少个狄青会因它而死呢?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从狄青之死可以看出无论如何宋朝都是一个瘸腿的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狄青

    今天如果有人讨论宋朝,肯定有人会说宋朝是天堂,政治仁厚而开明,但是从狄青之死我们却可以看出宋朝并非一个健全的王朝,而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宋朝对外的弱势。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

  • 他是一代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何三次诋毁北宋名将狄青?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狄青

    这个人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名臣,估计他的《醉翁亭记》好多都读过吧,没错他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个文人,也是北宋名臣,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而狄青呢,相信大家更了解,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武将,战功赫赫,为人有十分的谨慎,从不骄傲,可这样的一代名臣为何要诋毁这样的一位名将呢,

  • 狄青乃一代名将,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却遭欧阳修等人诬陷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狄青

    这是北宋“国策”所致,唐以藩镇割据而亡,五代十国不过数十年却换了好几家皇帝,原因便在于武将以兵权篡夺江山。哪怕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原是后周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又欺后周恭帝年幼,所以才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这才当了皇帝。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也一直害怕手底下的武将有样学样,

  • 狄青作为宋朝名将,为何会遭到士大夫的排挤?原来他触动了祖制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狄青

    宋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他出现的非常严重的断层,它军事力量强大的时候,那么肯定会缺少一个合格的政治统帅,而当政治统帅杰出的时候它又缺少能够实现天下的军事才干。这种现象可谓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奇他的政治现象很多历史学家不仅为此感慨宋王朝可能是真的中了一个诅咒,即保证它自身皇权安全的同时也

  • 大宋战神-狄青,文人眼中的贼配军,重文抑武至此,宋怎能不亡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狄青

    狄青一、年少入伍公元1008年,狄青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当地民风彪悍,习武成风。狄青因此习得了一身的好武艺。狄青在狄青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失手伤人,依律要被重判。未成年的狄青主动请缨,为哥哥顶罪。宋朝实行募兵制,军队除了主要招募失地农民外,还从罪犯中挑选一部分身强体壮的人入伍。最终,狄青被刺

  • 宋太祖重文轻武,宋朝名将狄青因为这些奇葩理由被贬,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狄青

    我们中国历史一向都讲究文武结合,马背上打天下,文章中求太平。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让他长远的发展下去。这些毕竟都是我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结果,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存在试验期,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宋朝。因为之前在五代十国那个时期都是武将在治天下,所以社会很混乱,百姓生活不安定,所以宋太祖

  • 此将军被誉为当代狄青,疆外血战,马革裹尸,二十万父老含悲跪迎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狄青

    1942年夏,一群衣衫褴褛的中国士兵步履艰难地穿行在缅甸的原始丛林中,他们一个个饱含着热泪,面露坚毅的神色,轮流抬着一具已经腐烂的尸体,在缅甸找不到棺木,将士们就把军装脱下来裹在这具尸体。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士兵、尉官、校官,一件裹一件,层层叠叠……无论荆棘丛生,道路怎么难行,他们都不肯放弃这具尸

  • 大臣:狄青要谋反!皇帝:何出此言?大臣:他家狗头上长龙角?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狄青

    大臣:狄青要谋反!皇帝:何出此言?大臣:他家狗头上长龙角?自我国秦汉之际开始,华夏这片土地上无论王朝怎样的更迭,汉人由来已久的那种尚武传统却是不曾改变或是减弱,尤其是汉朝之际,可以说是达到了尚武风气的巅峰,然而在到了宋朝之际,因为出于对统治地位的担心,有着极为严重的“重文抑武”的思想,使得朝堂之上武

  • 狄青,死于政治谋杀的名将,宋朝为何容不下一个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狄青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王铚编写的《默记》,是韩琦怼给部下求情的面涅将军狄青的。当然,从狄青和韩琦的品行来看,这个出了名的“狄汉臣受辱事件”似乎也不太可能发生。但是,王铚却用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无比扎心的事实,那就是整个大宋朝对军人群体的蔑视与警惕。狄青,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帅到戴面

  • 宋朝名将狄青,因为这句口头禅,被朝廷猜忌,最终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小舟说史标签:狄青

    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宋朝的名将狄青。狄青是一个十分勇猛的大将,他的脸上有刺字,擅长骑射,所以都被人称为“面涅将军”。在和西夏打仗的时候,他每次都是带着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地冲在前面,所向披靡。所以西夏的军队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没有人敢阻挡在他面前。就是因为他作战勇猛,所以慢慢地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后来他